,表明了什么问题?
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
7.为了回国,钱学森经历了来自美国的哪些阻力,他是怎样反映的?
一是美国移民局的阻挠:不准他离开美国,以判刑和罚款加以恐吓,搜查他的书籍和笔记本,污蔑他。二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非法逮捕<关押。“15天的折磨,使他的体重下降了30磅”,可见受折磨之大。三是美国移民局非法限制钱学森的自由;每月报到一次,不准离开洛杉矾,监视,捣乱,检查他的信件和电话等等。
面对这一切,钱学森夫妇并没有改变回国的意志,作者选取了三件事:“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随时淮备搭飞机回国,“租住的房子都只签订一年合同”,五年中搬了五次家,教育孩子心中装着祖国和亲人,以此表现了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定意志。
8.钱学森最终是怎样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这说明了什么?
钱学森在与世隔绝<饱受折磨而归国无期的情况下,想到了新生的祖国,于是,他写信给人大常委会求救,这表明了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
周恩来总理“立即指示”王炳南“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表现了周总理对这件事的高度重视,对钱学森的高度关爱。
6月写信,9月回国,表现了祖国母亲对著名科学家的关爱以及新中国的强大力量。
深入探究
简要分析本文的一些写作特点
1.线索清楚,脉络分明。
课文是按照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明线是时间顺序,作者从钱学森出生的1911年写起,着重记叙了从1935年留学美国到1955年回归祖国这20年间的经历:拜师求学,创业辉煌,决心回国,饱受折磨,胜利归来。文章运用了大量表示时间的词语,一类直接标明年<月<日,一类间接指明时间,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就在这时”“那时”等。暗线是贯穿全文的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第5段中“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是全文的关键句,正因为这样。才造就了他事业<学术上的辉煌,才萌发了他报效新生的祖国的强烈愿望,才最终战胜了美国当局强加给他的种种折磨。抓住这两根线索,就理清了课文的结构层次和情感变化。
2.选材精当,有详有略。
钱学森感人的事迹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作者紧紧扣住他对祖国执著的爱来为这一中心选材。组织材料又注意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如文章开头“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这一句看似简洁平常,实际上决非闲笔,它既和第5段的关键句“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照应,与“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照应,也同第14段中教育孩子的话语照应。课文用较多篇幅详述了钱学森为回到祖国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事迹,这些叙述简明扼要,其中不乏精彩的镜头,使人物形象显得比较生动,增强了感染力。
教学目标:
1、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2、了解精心选材对于表达中心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了解精心选材对于表达中心所起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与钱学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向他办法了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10月,我过国政府授予他“杰出科学贡献家”的称号。钱学森于1911年12月11日出生在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大。1935年赴美留学,1943年,他于马林纳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为美国20世纪40年代研制成功地对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设计思想被用于“女兵下士”探空火箭和“二等兵A”导弹的实际设计中,所获经验直接导致了美国“中士”地对地导弹的研制成功,并成为后来美国采用复合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的“北极星”“民兵”“海神”导弹和反弹导弹的先驱。
1955年,钱学森冲破美国当局的层层阻挠回到了祖国,投身于创建中国航天事业当中。这篇课文详细介绍了钱学森的 个人简历和归国的坎坷。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师:下面自学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小黑板)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找出不明白的字词或语句,通过字典等工具书自行解决。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画出能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
3、用自己的话简介钱学森的主要经历。
4、钱学森归国的路是坎坷的,他遇到了哪些险阻?
5、他最后是怎样回到祖国的?这件事与中心有关吗?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6、课文详写的是哪件事?谈一下作者在选材上的特点。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中存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