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 生命》教学评点
|
《生命 生命》教学评点 湖北省教学研究室 史绍典 特级教师 传统教学,教师把“意蕴”既定下来,这一既定“意蕴”,大多来自“教参”,也可能是教师自己的;一经既定,再灌输给学生,或者,用一种称为“启发式”的方法,诱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接受教师既定的“意蕴”,而学生对文章“意蕴”的感悟,却是向来忽略不计的。多少年来的语文教学,就是这样的一种模式。那么,在新课程环境里,《生命 生命》的教学如何进行?小范老师说,她采用的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方式下,所谓的“意蕴”,是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形成认识的。 范文峻老师,武汉六中很有才气的一个青年教师,胡明道先生的女弟子,我听过她的课,感到是一种享受。这里推荐她的《生命 生命》的教学课例,期盼着读者的分享。 师:前不久,我经历了三件事:第一件是昨天夜里,我在灯下备课,一只飞蛾不停地飞来飞去,很是讨厌,后来我趁它停歇之际,一下按住了它的翅膀,但最终我还是把它放了。第二件是我看见墙边的缝隙里掉进一粒种子,隔了几天,它竟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第三件是前几天老师们体检,我从听诊器里听见了自己的心跳,感到极为震撼。听了我的经历,大家有什么疑问? 生:我想问,您本来很讨厌那只小飞蛾,为什么最后把它放了? 生:心跳是很平常的呀,为什么你听见自己的心跳会很震撼呢? 生:那棵小瓜苗现在怎么样了? 生:那棵瓜苗没人浇水、施肥,它能活吗? 师:哦,这都是大家的疑问。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篇作品《生命 生命》,大家大声自由地把文章朗读一遍,看看作者为什么放了飞蛾,对那粒小小的种子产生了什么感情,她听见自己的心跳为何震撼? (生大声自由朗读) 师:谁能解决大家的疑问? 生:作者放了飞蛾,是由于感受到了它那种生之欲望,被它对生的欲望震惊了。 师:你从何知道飞蛾生的欲望? 生:鼓动双翅,极力挣扎。 生:作者对那粒小小的种子产生了肃然起敬的感情。因为它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 生:还因为那粒种子有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 生:作者听到自己的心跳十分震撼,是因为她知道这就是她自己的生命,必须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师:那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出对生命的哪些思考呢? 生:人生是短暂的,但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生 不要辜负生命。生 要奋斗,勇敢地活下去。生 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师 好,我们把后一部分齐读一遍,再次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生齐读) 师:我们现在分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一下,你能否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呢? (四人小组讨论) 生:我想到两点:一是我们看钓鱼,那被钓上的鱼都会奋力摆动尾巴;想挣脱鱼钩,回到河里去;还有一次,我拍到一只飞虫,它在地上旋转了半天,终于从窗口飞走了。 生:我想到杂草虽然很渺小,但它有顽强的生命力,即使用火把它们烧光了,它们也能重新生长出来,不是有句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吗。 生:都说令箭荷花是一种生命力极顽强的花,先没觉得,后来养了一株,不小心从五楼摔下去,枝都折断了,我把它拿回来,随便栽在盆子里,本没指望它活,没想到,过了不久,它真长出新枝了。 生:我曾经把蚯蚓砍为两截,谁知变成两只蚯蚓,你说它生命力多顽强。 生:还有壁虎呢!把它尾巴打断了,它能长出新尾巴来。 生:我捉过豆豆虫,一按它,它就拼命摆动,然后把身子蜷成一团,我看见它这样,后来就把它放了。 生:我奶奶喜欢养花。一次,奶奶不在家,爷爷忘了把花收回来,,它们淋了一夜的雨。爷爷说,这下,花可能都活不了,可奶奶说,不怕,我养的花生命力都很强。真的,过了几天,照样开花了。 师:大家都从生活中举出了事例。那我们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就这三个事例,能否引发你对生命的其他思考? (四人小组讨论) 师:合作得怎么样?拿出来共同交流一下吧! 生:我从小飞蛾的事中看出对生命的渴望,从种子的事例中看出生命是顽强的,从心跳看出生命是有规律的,有规则的,总结这三方面,我发现,生命是丰富多彩的。 生:我看到作者之所以放了飞蛾是它不断地挣扎,从而联想到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一定不能放弃奋斗。因为如果放弃了,那是100%的死亡,如果努力奋斗,坚持不懈地努力,或许结果仍然是失败,死亡,但别忘了还有50%的机会是活下来,成功。所以一定不要轻易放弃,就像一首歌唱的“爱拼才会赢”。 生: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生老病死也无法控制,所以要珍惜生命。 生: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关心生命。 生:我们常看到有些得了癌症或重病的人,他们有的一听到自己得了绝症,就成天想着我快死了,快不行了,结果本来可以活几年的只活了几个月;而有的则放下包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结果他们本来只能活几个月的,却活了几年,甚至十几年。 师:哦,你是从瓜苗中获得了启示,入在逆境中一定不能灰心丧气,如果失去了希望,今后的日子将笼罩在黑暗之中,如果你奋斗,生活将充满阳光。 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能像别的东西,做不好可以重来。生命是惟一的,所以我觉得我们要珍惜生命。 生:生命是属于我们的,我们不能让它在无意义中度过,应该像那些名垂千古的人一样,多做对别人、对社会有益的事,这才能使我们的生命有意义。 生:我认为在生活中不应追求那点功名利禄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虚荣的东西就像垃圾一样被清除了,只有认认真真做了平凡事的人,才会被大家赞美,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地对待生命。 生:我不大同意刚才的观点。就说那只飞蛾吧,并不是它有生的欲望,它就能活下去,它的命运其实掌握在作者手中,在作者一念之间。还有,刚才那位同学举的钓鱼的例子,其实那条鱼只是想吃点东西,却偏偏吃到了鱼钩,被钓了起来。所以,我认为人的命运绝大部分掌握在别人手中。 师:哦,刚才大家的对于生命的思考是,生命是自我的,我们要对生命负责。而这位同学说生命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你们怎么思考的呢? 生:那我觉得人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还应该珍惜别人的生命。 生:要关爱自我,更应关爱他人。 生:人要多为别人着想,给别人一个生存的空间。 生:人类和其他生命是平等的,我们要尊重其他的生命。 师:看来,大家不仅从文章所举的事例中引发厂思考,还从作者的思考中引发了思考,更从互相的思考中引发出思考。本文的作者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从寻常小事中感悟出对生命的思考,正反映出她对生的渴望。我们大家衣食无忧,健康幸福,似乎缺乏感悟人生的触发点,但只要我们有着敏锐的眼光,有颗敏感的心,一样能从小事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 我这里还有──篇同题作品,请你比较——下,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讨论) 师:今天,我们学了《生命 牛命》一文,我们不仅探讨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作者的思考中引发了自我对人生的思考,由此我们得到了更多的感悟。 【与教者的对话】 史:在武汉六中听过你的课,你代表武汉市参加湖北省优质课竞赛得大奖我是评委,这样说起来,对你课堂教学的风格,我多少还是有些了解的。看了你《生命 生命》的教学课例后,觉得你又有了新的探索。我很想先听一下你对《生命 生命》一文的理解。 范:本文最大的价值在于,作者从小事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可以引发我们对于生命的关注和思考。古往今来,对生命的探寻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而作者恰恰将生命的意义提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生命有限但也可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严肃指出我们应如何对待生命:不辜负生命,勇敢地活下去,让生命光彩有力。我们可以随着作者的指引,思考到底生命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对待生命……现在,我们大都无忧无虑,缺乏对生命进行思考的触动点,而本文正好提供了这种思考的契机,让学生真正体味人生,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我们可以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中看到雷锋、焦裕禄的身影──他们不就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了无限的价值吗?我们还可以探究怎样使自己的生命变得丰富多彩:不做损害社会、他人利益的事;积极地向目标奋斗;藐视困难与病痛,勇敢地活着;帮助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读了这篇文章,相信每个人都会被作者字里行间所透露的对生命的渴望所震撼,从而关注自我的生存价值,完善自我,充实自我。 本文意蕴深厚,远比她所写的文字多得多。 史:那么,就把你的这种思考,直接地教给学生知道,或者围绕着你的思考,出几道“启发式”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学任务不也一样完成了? 范:不!您所说的是传统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做法”。以前的确都是这样做的。但现在,课程环境发生了变化,怎样谋求一种师生互动交往的教学环境,在共同的对话中,实现对文本的把握和理解,是我们教师今天的追求。我认为,如果一堂课没有学生提出问题,没有学生发现问题,就不能称为好课。本堂课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问题,开课学生提出疑问,然后自己解决,交流中有了分歧,互相沟通,由问题开端,以解决问题结束。 史:很好!你这是尊重学生的“提问权”,就是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本身,也是在进行探究。这一点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提出问题可能是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一种思维过程。那么,怎样让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来,而不是如过去,等着老师向他们发出提问? 范:营造一定的教学情景、或者说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唤起他们的体验。有了体验,学生就有了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基础。我就是通过“设计”我自己的经历,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 如果知识不能唤起个人的体验,这种知识的学习就毫无意义:本堂课教者就充分调动了学生自身的体验,由自身的体验印证作者的思想,从自身的体验引发对生命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史:我最欣赏你对学生“生命掌握在他人手中”观点的态度。这好像脱离了你的标准答案(或者说参考答案)的范畴。实话说,这恐怕是你在备课的过程中,在你理解的“意蕴”之中所不曾考虑到,也就是你不曾想到的。用今天的教学观来说,是一个教学的新的“生成”。这样一点很有价值。“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我们当然不是一味让孩子们“标新立异”,但超凡脱俗的新创意,着实让人高兴。应该说,这个学生的思考,不人云亦云,确有他的过人之处。 范:教师尊重了学生的思考,如学生说“生命掌握在他人手中”,教师就没有一味反对,一棍打死,而是相信学生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于是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发了更精彩更有深度的思考。我们相信,如果教师没有这种尊重的精神,不信任学生,就无法形成今天如此丰富多彩的局面。 如果学生间缺乏合作,课堂一定了无生趣。本堂课,学生的多次合作,不仅推动了互相交流,而且激发出智慧的火花。 史:最后我想指出你这一次教学的不足。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读得还是太少。我一直主张让学生“读书”,还语文课堂以琅琅书声。现在的语文课堂,是“话”多,“读”少。你有何想法? 范:是这样的。我总是有一种担心──“教学任务”,时间有限,任务不能不完成。“话”和“读”的问题,应该有一个思考。除了您所说的以外,这节课也有遗憾的地方,由于前部分时间花得过长,后面对比阅读的迁移练习没能开展下去,这个环节应该也是学生交流合作的重要阶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生命 生命,杏林子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生命 生命》教学评点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蚊子该不该打──《生命 生命》教学案例及反思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