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兰老师特别选取人教版的一篇课文进行公开观摩教学,其用意显而易见:通过对大陆教材的台湾式演绎,呈现海峡两岸小语教学在理念和模式上的差异。她的目的达到了,两个课时的教学,对我的冲击不亚于一场海啸!虽是同根同祖,同一个文化源流,但两岸语文教学的“异”显然要比“同”多得多。心里的感慨五味杂陈,有惊奇、欣赏、叹服,也有质疑、遗憾、不以为然……
不是大部分,而是每一位
“面向全体学生”是每一位大陆语文教师耳熟能详的一个词组。近年来,在我们的课堂上,“关注全体学生”已不再只是一个口号,而渐渐化身为更为具体的统计数据。在“名师”的课堂上,更是时时听见这样的观照:“还有哪位同学没发言?请他来说一说。”也许我们已经可以自豪地说,课改以来,面向全体学生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的自觉。但对于苏兰老师来说,这还远远不够,她心中的“全体学生”不是大部分,而是每一位!她送给学生的礼物,原来除了对学生的激励之外,还帮助她“盯”住那些想在课堂上“混日子”的孩子,把他们一个不落地网入她温柔的坚持中。她找到他们,微笑地看着他们,等着。不急不躁,只是始终那样笑着,却仿佛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从她的眼中直射进学生的心里,融掉他们逃避、抗拒的坚冰!哪怕只说一句话,一个词,在苏兰老师看来都有莫大的价值,因为这也许就是一个“闷葫芦”打开“话匣子”的开始!
“文本”这个例子
就教材教教材,照文本学文本。曾几何时,我们被一篇课文囿住了思想,丢掉了生活这个广阔的语文世界。于是有专家为我们提出了“文本无非是个例子”这么个新鲜说法,鼓励教师跳出教材的框框,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之外的阅读天地。苏兰老师更是深谙此道。她对教材的处理可谓大刀阔斧,令人瞠目!一首诗歌,只选取了三个切入点进行仿说、仿写的练习,没有诵读品味,没有理解感悟,重在引导学生仿用诗歌结构表达创新观点。除此之外,就是整整一个课时的拓展延伸——大段地播放电影《梅兰芳》;介绍梅兰芳生平;帮助学生找出三张电影海报的异同……若说还有什么和语文有些联系的,大约就是对“别哭”和“不哭”的品读分析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实在新奇,却也不免让人心生疑虑:虽说文本无非是个例子,可这样使用例子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到多大的作用呢?如此随意的课堂发散,在学生的后续学习中又会留下多深的印象?没有了对语言文字品味琢磨的语文课,除了肤浅的“创新”还能剩下什么?
“何小姐”的遗憾
作为一位小学教师,苏兰老师的渊博令人惊叹!她的博客就是一位狂热地爱着生活、艺术、教学的才女的心灵之家。因为广博,才有了课堂上的从容优雅。可即使是这样一位知性才女,即使在课上反复强调自己认真地做了课前预备,却还是因为一个想当然的望文生义,留下了误以为作者何其芳是“何小姐”的遗憾。我相信,若是苏兰老师知道了自己的这个无心之错,一定会真诚地对学生道歉,并作出纠正。可惜,也许是为尊者讳吧,似乎并没有一位学生或教师向她指出这个错误,尽管录像里,在苏老师大谈“何小姐如何如何”时,我清楚地听见来自讲台下嗡嗡的议论。对于苏兰老师来说,“何小姐”固然是个遗憾,但对于让她带着这个遗憾离开的我们来说,缺乏质疑权威的勇气,又何尝不是个更大的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