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 静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最后一课,本单元以“科学”为主题编选了五课各具特色的介绍科学知识的短文共六篇。根据课标和考试说明,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因此学习本文主要引导学生注意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本文为自读课文,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二) 教材内容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一篇小品文,作者是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桂文亚。本文意图就在于引导儿童用自己的感官全方位地感知身边的生活世界,用心去聆听大千世界的奇妙声响和神秘的诉说,从中得到乐趣,激发热爱自然、留心生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说明性的文体特点并不突出,而更侧重于散文性的语言,与其把它当作一篇说明文来学习,还不如把它当作一篇散文来读。
思路梳理:文章第1至8段,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各种声音。行文至第9自然段,作者用“你当然知道,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雨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而每一种声响,每一种声音,都代表了不同的意思。”一句,从对声音的“列举”跳脱开来,转入对声音与我们生活关系的探讨。接下来,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谈声音对我们的意义,然后,作者又用一连串的发问,促使我们关注声音世界,用心去听。文章结尾建议你做做“声音游戏”,新颖别致,通过游戏,我们将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进而听见自己的心音,由此“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得到很多乐趣”,进一步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二、学情分析
课文虽然列人“科学”主题单元,我想有以下几点考虑:这篇文章写了用耳朵“观察”到的另一种世界,有利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全方位地感知身边的生活世界,培养学生敏于感知、勤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习惯;课文所写的内容大多为学生所熟悉,有利于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再结合初二学生“独立意识萌芽但又很不成熟、渴望梦想却又容易忽略现实”的心理特征及“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的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三、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2.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热爱并体会丰富多彩的生活。
3.学会用自己的感官全方位地感知身边的生活世界,养成敏于感知、勤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与确立理由
1.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因为课文语言生动形象,活泼优美,学生乐于学习和接受。)
2.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因为课文所写的内容大多为学生所熟悉,有利于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难点与突破策略
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突破策略: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课文感知、情境体验,再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再现自己寻找到的有特别感受的声音,并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就能进一步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并缺乏美妙的声音,也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精神。)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音乐带
六、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这篇语言优美的小品文的教学,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感知身边的生活世界,提高语言感受和表达的能力。可采用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品味语言、感悟生活等方法进行教学,同时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想象和体验。
1. 创设情境
兴趣是形成智力的契机,兴趣也是学生融入生活的前提,所以在开头导入时设计了模拟性实验---假如世界没有了声音,迅速把学生带入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创造一种与教学情调相融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浓厚兴趣。在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界和生活中“无声”的声音的时候,也分别设计了几个常见的情景,加强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便于学生跳出课文,亲近自然,走进生活。
2. 指导朗读和品味语言
这篇文章结构简单,但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设计朗读时,我在整体感知时,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目的是要把读和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结合起来,便于学生更快地进入课文。在读中品,在品中读,朗读和品味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使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得到提高。
3.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因为这篇文章是写只要你用心听,一定能听见自然界的声音和生活中的声音,目的是促进学生关注声音世界,用心听、用心看、用心去体验,细心留意自己身边的生活,努力使自己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生活得更丰富多彩的人。其实这里的听、看、感受是相通的,是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为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我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把自然的、生活的声音,制成多媒体,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更为他们创造一种感知的媒介,比如,要想让学生听见,却用画面来引导。
(二)学法
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可见,教师的教学艺术并不在于传授和讲解,而在于引导、激励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实践、去创造。因此我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体验作为本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贯穿始终。在教学中,我着力引导学生利用听、读、品、说、悟、写等多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突出学生的个人生活体验和独特感受,走近文本,品味语言,理解声音,跳出文本,体验生活,唤醒心灵,积极地去听去看去感受,成为一个真正与自然、与生活、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
七、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无声的感受)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在导入新课时我只设计了简短的开场白:“同学们,眼睛给了我们五彩斑斓的世界,耳朵则给了我们悠扬婉转的乐声,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耳朵也是,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一个模拟性实验——假如世界没有了声音。
现场模拟无声的情境3分钟(在这段时间内教师通过课件和手势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受无声的世界。这时让学生进一步想象“假如世界没有了声音”,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哪些具体的声音没有了,感受如何。还让他们和自己的同桌打招呼,无声之后,这些平常很简单的事情也将变得困难,学生一定感到很压抑,这时,先让学生们都随意发出声音,回到有声世界,再谈谈感受。
通过模拟实验听觉的重要性,唤起学生对听觉的感情体验,切入课文主题,“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二) 整体感知(看声音画面,读声音文字的感受)
从大自然中常有却往往被我们忽视的声音引出课题,根据课题中的“你”理解课文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并让学生走进课文,同作者一同去发现、感受生活。
1. 先是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让学生运用朗读法学习,学生自然会被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所吸引,通过朗读熟悉课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的特点,因此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无论从语言风格还是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语段讲述的内容及描绘的意境均可,教师只要适时运用点拨引导法在精彩段落的写作和朗读方法上稍作指导,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梳理课文内容,我还设计了一系列小问题:“为什么作者称蒲公英梳头的声音、蚂蚁小跑步的声音、雪花飘落的声音都是想象的声音?”“这么细小的声音作者为什么能够感受得到并描写得这么优美呢?”“像这样只有用心灵才能感受到的声音你还知道有哪些?”“有些人不仅不会用心灵去感受,而且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作者称他们为什么?”“木头人的具体表现如何?”“用我们知道的一个成语就是……”(人云亦云)“那么聪明的人又会如何利用自己的听觉功能呢?”从而得出:我们不仅学会用心感受,还要有选择地听,听好听的、“有益”的、充满爱意的、能充实我们生活的声音。
然后让学生找找看课文中描写了哪些生活中充满爱意的声音?哪些大自然中充满爱意的声音?并说说你还知道我们生活周围还有哪些充满了爱意的声音呢?
3. 接着回顾课文,再现课文部分精美的画面和声音,并朗读课文前三段,揣摩细微声音的美妙。
这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受进一步加深,同时感悟到生活中美妙的声音无处不在。从而点拨得出:生活中一切都是如此,如果你能用心灵去感悟,就一定能感受得到。
(三)情境体验(抒写聆听美妙声音的感受)
然后放音乐《苗岭的早晨》,让学生留心去听,听听有什么内容,通过描述画面的形式用文字表现出来。并在交流后伴着音乐观看风景画册,看与自己想象的是否一致。
这是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聆听音乐以激发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交流后让学生观看画面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
(四)成果交流(学生再现有特别感受的声音)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我在课前设计了一个“找寻生活中的声音”活动,让学生将生活中或大自然中引起自己关注和喜爱的声音录制下来,拿到课堂中进行交流。
这时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课文感知、情境体验,对作者以及老师所设定的声音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再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再现自己寻找到的有特别感受的声音,并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就能进一步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并缺乏美妙的声音,也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精神。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成果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五)课堂小结(感悟生活)
最后通过一连串的质问引起学生对自身实际的反思:
我们是否对周围美妙的声音已经麻木了呢?
我们是否已经充耳不闻身边充满爱意的声音了呢?
我们是否有自己对声音的独特感受呢?
从而得出: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对大自然对生活充满爱,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灵去聆听和感悟,你就一定能听见生活中各种美好的声音。
(六)课后作业(深化体验)
好好体会课文中的几个小游戏,尝试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300字以上)
布置此项作业,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已经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八、板书设计
你一定会听见的
桂文亚
无声 充实
声音 用心听 生活
有声 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