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自然段,先叙后议,叙白求恩、毛泽东两人的交往以及毛泽东对白求恩的哀思,议应该做白求恩那样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人。
夹叙夹议,一方面使文章情理并茂,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读起来生动感人。如文章开头73个字叙述白求恩光辉事迹清楚明白,饱含赞扬之情。文章最后“只见过一面”“仅回过他一封信”,短短几句话,饱含痛惜之情。另一方面在叙事基础上的议论又能使文章阐明的道理有充足的依据,从而增强说服力,易于为读者理解和接受,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五、拓展延伸
课堂讨论:白求恩去世已经好几十年了,你觉得今天再谈白求恩精神有现实意义吗?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运用的成语。
2.学习课文的写法,简述你身边的一个人的事迹,并谈谈你对他(她)的看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找出课文中的成语,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出的成语最多?
教师总结:不远万里、拈轻怕重、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见异思迁等。
二、含英咀华,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
1.成语的大量运用是本文语言的特色之一,那么,使用成语有哪些好处?还需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我们不妨结合这篇课文,来探讨一下。
(1)首先,请大家在上面的成语中任选一两个,解释一下它们的意思。
提示: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这里指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对集体、对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求更好。益:更加。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这里指不安心工作,革命事业心不强。迁:变动。
教师总结:成语是长期以来人们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短语和短句。成语的含义,有些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例如 “拈轻怕重”、“漠不关心”等;有些则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要查它的来源、出处,知道它的典故,还要联系语言环境理解才行,例如“麻木不仁”。
(2)讨论:结合文中的成语,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后,教师示例总结,如“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泠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里“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连用,从情绪、态度、感觉等几个角度,形象而又充分地揭露了“不少人”的错误表现,与白求恩大夫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语言极其简练。总之,文中运用的成语,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3)你能不能也用这些成语造句呢,选一两个试试看。
2.双重否定句的运用,表现了“千锤百炼,一字不移”的语言特色。
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双重否定句叙述了反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实例,比一般肯定句语意更强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文章末段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五个“一个……的人”排比短语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高尚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思想境界的崇高;“纯粹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思想品质的纯洁;“有道德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社会生活及其行动的准则和规范;“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指的是无产阶级的高尚志趣;“有益于人民的人”,指的是共产主义战士的奋斗目的。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把“这点精神”表现得更具体,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这种真正共产主义战士崇高精神的赞美,也寄托了对更多的共产主义新人的殷切希望,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力量。从语言形式上讲,这组排比短语一气呵成,语势贯通,加强了文章的逻辑力量。
三、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议论文很注重论证方法,本文在这方面也堪称典范。
1.请大家回想一下,议论文通常采用那些论证方法?
提示:议论文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具体地说是指: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等。
2.你能结合课文内容,例举出哪些论证方法呢?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等),对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从多方面进行了论证,逻辑严密,结构完整。
首先,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提出并论证了白求恩同志“毫无利己的动机”的论点。指出白求恩同志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种精神,就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并号召“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其次,用对比的方法论证了白求恩同志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对职业“精益求精”。指出这是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毛泽东同志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证上述论点的:一个方面是他对待工作、同志和人民的态度。对工作,他是“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他是“极端的热忱”。文中举出不少人对工作拈轻怕重;对同志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而白求恩同志的工作态度则为人人所佩服,使大家受感动。另一个方面,是他对待职业的态度。白求恩同志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是为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可是有的人却为了自己的名和利而“见异思迁”。通过两相对比,不仅映衬出白求恩的品质更加高贵,而且也帮助某些同志认识自己的缺点、错误,从而更好地向白求恩学习,克服自己的缺点、错误,搞好革命事业,证明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的确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
最后,从事实引出结论,说明我们只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四、收束全课
五、布置作业
1.进一步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2.学习本文的语言,多积累成语,并加强运用意识。
【资料宝藏】
1.写作背景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于 1939年11月12日 在河北省唐县逝世,终年49岁(课文中“50多岁”有误)。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边区人民听到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消息后,都十分悲痛。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的 12月21日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2.关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国际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决定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一致性。一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既是爱国主义事业,又是国际主义事业。每个国家无产阶级所取得的胜利都是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支持和加强,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又都离不开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离不开世界革命力量的支援。因此,爱国主义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范围内的实施,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爱国主义实现的国际条件和它在国际范围的最终目的。两者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长期斗争中,一贯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并用这一原则教育广大党员和人民。(《毛泽东思想辞典·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3月版,《毛泽东哲学思想辞典·思想理论篇·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天津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3.白求恩遗嘱(节选)
亲爱的聂司令员:
今天我感觉非常不好──也许我会和你永别了!请你给蒂姆·布克(一位曾到晋察冀边区和白求恩同志一起工作过的加拿大医生)写一封信……用同样的内容写给国际援华委员会和加拿大和平民主同盟。告诉他们我在这里十分快乐,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多有贡献。
也写信给白劳德(当时是美国共产党领导人),……报告他我在这边工作的情形。
每年要买 二百五十磅 奎宁和 三百磅 铁剂,专为治疗患疟疾病者和极大数目的贫血病者。千万不要再往保定、天津一带去购买药品,因为那边的价钱要比沪港贵两倍。
告诉加拿大和美国,我十分的快乐,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够多有贡献。
……
最近两年是我生平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感觉遗憾的就是稍嫌孤闷一点,同时,这里的同志,对我的谈话还嫌不够。
4.毛泽东同志和白求恩大夫的会见
毛泽东同志和白求恩大夫只见过一面,仅回过白求恩大夫一封信,但那一次会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38年4月,白求恩同志到延安后第二天,晚上11点钟,他被邀请去和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会谈。会谈热烈而畅快,足足谈了三个小时。席间,毛泽东同志谈了西班牙和中国,以及中国的抗日战略持久战并接受白求恩大夫的建议组织战地医疗队。白求恩大夫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工作计划,充分显示了他对工作的热忱,以及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支持。
这次会谈是在一条阴暗的大街上的一所普通房子里进行的。除了白求恩和毛泽东以外,在场的还有八路军卫生部长和一个翻译。
白求恩一进去,毛泽东就站了起来,亲切地欢迎他。……毛泽东在谈话开始的时候,很谦和地问白求恩对于西班牙的看法。虽然他起先只限于提出问题,可是不久就显出他对于西班牙战争以及西班牙国内的政治动态都有详尽的知识。……
毛泽东从西班牙谈到中国,谈到前线在医疗方面的需要。从他征求白求恩的意见时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对于提出的意见一定会极端重视。
白求恩说,他觉得他最能发挥作用的方式是组织战地医疗队,在前线附近工作,照顾重伤员。
毛泽东想了一会儿,然后问白求恩有没有带医疗器械。
他说,他带来了一批医疗器械,足够供给一个他所提议的战地医疗队的需要。
毛泽东站了起来,在屋子里踱来踱去。
“战地医疗队,”他自言自语地说,“在前线附近工作……好,这个办法好极了。使我们的战士知道他们一受了伤会立刻得到治疗,那一定好极了。”
从那天早些时候和马大夫的谈话中,白求恩已经知道由于药品、器械和医务人员的缺乏,按西方的标准来讲,八路军简直没有什么医疗设施。他于是开始向毛泽东提问题。
“八路军有战地医疗队吗?”
回答说没有。
“那么,重伤员怎么办呢?”
毛泽东回答说:“不幸得很,由于没有医疗设备,他们中间死的人太多了。”
“但是他们是能够救活的,”白求恩肯定地说。他认为只要有战地医疗队,有适当的设备和及时的治疗,这是能够做到的。……白求恩继续说,“……我敢说,如果立刻动手术,这类伤员中百分之七十五一定可以复原。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前线附近必须有战地医疗队的理由。”
毛泽东抬起头来,脸上显出强烈的兴趣:“百分之七十五?这类伤员现在很少有不死的,你倒认为百分之七十五可以救活?这数字正确吗?”
“正确,百分之七十五。”
毛泽东的思想好像完全集中在这个数字上了。现在整个的谈话仿佛都围绕着这一个中心。“那么毫无疑问,”他决断地说,“就请你立刻组织战地医疗队吧。”
“好!”白求恩满意地说。他很高兴他的计划这样快就被批准了。他接着说,他立刻就写信给纽约的国际援华委员会,通知他们这个决定,并请他们拨款来推进这项工作。……
话题就又转到西班牙……至于中国,他(毛泽东)接着说,共产党的抗日纲领……在目前和最近的将来,日本可能获得一些暂时的军事胜利,但是最后中国一定会击败侵略者。日本的战略是速决战,中国的战略是持久战。日本没有能达到速胜的目的,而在一个长期的战争中,中国人民却一定会得到最后胜利。
等到会谈结束,白求恩一看时间,想不到已经半夜两点钟了。他们没有间断地足足谈了三个小时,而毛泽东还是像谈话刚开始的时候一样,精神那么饱满,那么敏锐。
毛泽东把白求恩送到门口,保证他一定会得到军事指挥部方面的充分合作,并请白求恩向他的美国朋友们转致谢意。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