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G >> 孤独之旅 >> 正文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塘下中学 程梅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⑵ 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2、能力目标:

   ⑴ 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⑵ 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⑶ 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要从少年的视角解读,不要过分成人化,着重点是成长。

  2、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很多,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仔细体会。


【教学步骤】

一、导入设计

  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文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你阅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⑴ 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⑵ 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⑶ 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⑷ 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三、探究学习

  1、主旨探究:

   ⑴ 题目《孤独之旅》有何深刻含义?     ① 情感世界的孤独。     ② 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    ⑵ 概括杜小康的心路历程:      茫然、恐惧──害怕、胆怯──感到孤独──不再恐惧──坚强成熟

  2、语言探究:

   ⑴ 学生默读文中有关杜小康的语段,体味有关的细节描写,思考:     ① 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完成“孤独之旅”的?     ② 请找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③ 文题“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① 心理活动的发展:      A、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B、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C、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D、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E、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F、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G、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H、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I、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J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杜小康在放鸭的生活中,经历了出发时的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的害怕、胆怯,安顿之后的感到孤独,时间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的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走过了“孤独之旅”。     ② 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 可以概括为两点:      A、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学。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也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        放鸭生活中,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生活的表现。      B、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情感的孤独,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和无奈。    ⑵ 品味语句:      学生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请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      学生发言,教师归结:     ① “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②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③ 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④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     ⑤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⑥ “鸭们也长大了”一段,描写生动、形象,映衬出主人公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⑶ 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① 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② 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③ 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写作手法探究:

    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小组研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写鸭群“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少年杜小康?作为低等动物的鸭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四、拓宽升华

  联系实际,谈谈杜小康成长给你的启示。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鸭群
        环境:芦荡 人物成长的广阔背景
           风雨


【资料链接】

一、(评论)曹文轩的《房子》

  曹文轩是北大的教授,他研究文学,同时也创作文学。他的书我读过两本,感觉他的文字于柔弱中富含一种力量,于清唱中隐藏一种激情,于诗意中饱满一种思想。这点在他的《房子》里我体悟得特别明显。

  《草房子》是一个美好的所在,她让我们想起浪漫、温馨、遥远,想起浪漫的童话。当我们走近曹文轩为我们搭的《房子》时,我们确实被这样一种气息所弥漫。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写了离我们已远去的小学生活,这种看似平常实则并不简单的生活,我们的时代未必经历过,但无疑我们都能体悟得到,那种发生在还未长大却向往长大的少男少女之间的纯真故事,有许多茫动,但也是必然。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经历,不幸少年与厄运抗争的悲怆,残疾少年对尊严的坚守,等等,在这所其实并不大的房子里扑朔迷离地上演,给人撼人心魄之感,有时甚至催人泪下。

  曹文轩在这里显然是把草房子作为一种美好的的象征。人的少年时代是人生阶段最有朝气,也最可珍惜的时光,活在这个季节里少男少女是人类生命力的一种象征。作者在书后“代跋”里问“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是的,这样一个命题,是时下儿童文学颇值得关注的,在一个不易被感动的时代里,为孩子们写作,是一件不易的事,今天儿童文学并不沉寂,但能感动儿童的有多少呢?真情和新鲜哪个更能吸引孩子的目光?我想房子》也许能感动一些孩子,书中对人性中病疾、困厄、理解、帮助等永恒的东西所倾注的感情,孩子们能从这些生动可感的文字中收获许多。

  我的阅读,时不时的能从《草房子》里拾到作者敏感的心,我想只有敏感,才能把握这样如诗的文字。人民文学副主编肖复兴说“《草房子》是一首诗”,我有同感。作者不是诗人,却凭着他对儿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爱创造了小说的诗的世界,我想这也许是《房子》成功的一条理由吧。


二、孙骏毅的《孤独与蚕的联想》与课文都是有关“孤独”的,试比较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孤独与蚕的联想

孙骏毅   佛祖释迦牟尼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智者舍利弗答道:“用菩提叶去遮盖它。”

  头陀大迦叶答道;“用净水瓶去盛起它。”

  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

  一滴水融于海才不会干涸,一缕丝织于锦才有自身价值;孤树和森林,那简直是两个世界!

  但,你反驳我说,为什么我生活在班集体里,却常常感到孤独?不错,我的主课成绩是名列前茅,那是我辛勤耕种的收获,凭什么遭人嫉妒?不错,我的作文是在报上发表了,凭什么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盯着我?我读过《爱因斯坦谈人生》中的一段话:“不管什么时候都得把自己看成是在火星上生活,周围全是一群怪物。”

  朋友,恕我直言。如果不是你曲解了大师的话,那就是大师是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的内心独白。诚然,孤独也是一种理性的痛苦,一种悲壮的美,它常常会产生雷电般的创造力。但是,一颗伟大的心灵是永远不会孤独的,它可以在他的创造中和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中获得知音。平庸的孤独带来的是苦恼和忧烦,伟大的孤独催发的则是奇思妙想,好像同一片土壤并不总是生长同一种树。

  从你的“自我孤独”中,我想到了蚕。蚕吐出了丝,丝缠成了茧,最后也把自己严严密密裹住了,咬破它,也还得靠自己。不错,你在班上是“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本也无可非议,但你何若远离丰富多彩的班级集体生活呢?优胜劣汰,用于同学间的友谊就相当糟糕。一个不能或不懂得尊重、理解他人的人,是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的。一滴水纵然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不投入大海,也终究是要干涸的。

  走出自我封闭型的“孤独”的茧壳,需要真诚。裴多菲把真诚看作是一个人最高的品格,而平等、互尊、互助、互爱,又是真诚的友谊不可缺少的润滑剂。要使自己心里充满阳光,首先要把阳光散布到他人心里。你之所以会感到“孤独”,我思忖一是用放大镜看了自己的长处,看了
他人的短处,于是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二是总是怕别人嫉妒,却又把嫉妒重复。
走出孤独,阳光依然灿烂,春风依然和煦,生活依然美好。愿你成为一滴融于大海的水,更愿你成为莽莽林海中一株生机勃勃的树。


〖参考答案〗

  课文是一篇小说;描述了杜小康战胜孤独的成长过程,而本文是一篇议论文,由物联想到人,告诉我们人应该走出自我封闭型的“孤独”的茧壳,融入集体的“大海”,冲出自我,真诚奉献。

  写法上本文以议论为主,而课文主要运用记叙和描写;本文采用了类比联想的写法,而课文则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孤独之旅,曹文轩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孤独之旅教学实录
    《孤独之旅》说课稿1
    《孤独之旅》说课稿2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案例
    孤独之旅教学建议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二)
    课文孤独之旅研讨
    孤独之旅原文欣赏
    《孤独之旅》课件、教案
    《孤独之旅》 课堂实录
    关于孤独之旅的事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
    《孤独之旅》实录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1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3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同步练习
    《孤独之旅》学习指导
    《孤独之旅》写作特色
    《孤独之旅》结构分析
    《孤独之旅》阅读材料推荐
    长大 飞翔
    一世阴凉
    孤独与蚕的联想
    黄油烙饼
    《孤独之旅》主题思想
    《孤独之旅》习题精选
    《孤独之旅》鉴赏感悟
    《孤独之旅》课文评点
    《孤独之旅》问题探究
    《孤独之旅》学法指导
    《孤独之旅》心理描写
    《孤独之旅》素质教育新学案
    《孤独之旅》生字注音
    《孤独之旅》形似字辨析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多音字辨析
    《孤独之旅》词语解释
    《孤独之旅》难句解析
    《孤独之旅》强化练习
    《孤独之旅》教学反思
    《孤独之旅》环境描写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电子教材
    《孤独之旅》整体把握
    《孤独之旅》问题研究
    《孤独之旅》研讨与练习说明
    《孤独之旅》教学建议
    《孤独之旅》参考图片
    《孤独之旅》教学建议
    《孤独之旅》课文题解
    《草房子》故事梗概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中心思想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孤独之旅》教学杂谈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
    老师,能换种方法读吗?──《孤独之…
    《孤独之旅》有关资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