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教《白杨》得与失
|
我教《白杨》得与失 河南省济源市北海办事处马寨小学 李晓玲 【背景】 随着“叮铃铃……”第二节上课铃声响,在教学楼三楼五⑴班开始了一堂语文课,这节课学的是当代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袁鹰写的《白杨》一文,这是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是学习课文的后半部分(三、四段)。 【事件】 《白杨》这课,我五年前在中心校上过公开课,教材有几个自然段,板书设计、甚至教师的过渡语言,当时上课的每一个环节,我可以说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因此,上课前,我是胸有成竹走进教室的。 开始讲课前,我以检测大家美术水平为由,请几个同学根据《白杨》这课兄妹俩的谈话,把自己心中的白杨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在黑板上。导入时,我习惯性地让学生简单回顾一下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想一想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学生的回答我很满意,他们还有感情地集体背诵了爸爸说的三句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当时学习气氛浓厚,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待学生背诵完毕,我不失时机地进行过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学生续读:“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接下来,我们按照我原来设计的教学程序“体会爸爸在表白自己怎样的心?”经过阅读领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最终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爸爸在表白自己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学生又通过感情朗读再次体会,第三段学习到此为止。有了第三段的领会,第四段中“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的含义显而易见,作者的写作目的已经明确,我让学生总结自己思想上有那些收获,其中有一个学生这样说:“我们也应该向爸爸那样,长大后去西北,开发西北,建设边疆”。我点头表示肯定,课文学到这儿,应该说能够告一段落了,可偏偏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杨金光不服,站起来反驳道:“我不赞成你的观点,现在电视12频道正在进行东北宣传月,干么非得去西北了才说明你思想进步,东北也一样”,没等杨金光说完,牛佳、史利等几名同学就嘀咕开了,“就是吗,西北东北都可以。”李胜男随口说了一句歌词:“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儿需要哪安家”。杨光说:“老师,我觉得不一定去了东北、西北才能做出贡献,每个人只要在你自己平凡的工作中好好工作,照样可以发出光和热”。杨光说的合情合理,我觉得说到了我的心坎上了,我有意识地说:“我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我就应该努力工作,可你们呢?”学生各抒己见,在学生的发言中,下课铃响了。 【课后反思】 1、课堂教学要与时俱进,忌使用老教法去教新学生: 我虽然还是按照我原来设计的公开课的教学程序去上课,但有一种很别扭的感觉,硬是牵着学生的思维,顺着我安排的路子走,不自然。说实话,我的学生已经接受我现在的教学方式,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我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哪怕是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后与他们共同搜集资料,查询答案。对与以前的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方式尽管能适应五年前的教育,可现在的学生今非昔比了,他们的学习方式更具灵活性,接受知识的渠道更广。以前要求学生晚上做完家庭作业不许看电视,许多家长也反对学生看电视,现在是提倡学生坚持每天看新闻,鼓励学生把学习知识和有关电视内容联系起来,学会有选择得吸收,难怪杨金光知道中央12频道近日播放的是有关宣传东北的内容。 2、当教师一定要学会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心随所欲,直抒胸臆: 为了不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我曾对学生(特别是不善言辞的学生)的回答不加评判。其实,我发现学生的回答也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有的是语言表达不完整,半句话,严格的说是病句;有的在发言时口不从心、说不到点子上,还有的与所提问题简直风马牛不相及;一旦发现上述情况,教师一定要用中肯的语言,及时给学生指出,引导他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千万不可为了迎合孩子而丧失及时纠正孩子语病的机会。本节课,要不是杨金光的插话,我还真没有细细揣摩那位同学总结的语言,可能会出现使用教材教教材,而非以教材做文本,运用教材超越教材。看来,整天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教师自己也得专心听学生的发言,以便及时反馈学生的发言情况。 3、在板书设计上,这一次设计的板书更形象、直观: 上课前,学生的简笔画白杨算是对上节内容进行复习,体现白杨“高大挺秀”这一特点,本节课画了一颗红心,心中写了三个词语“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两幅简笔画把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表达的淋漓尽致,在学生心中也会留下深刻印象。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白杨,袁鹰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我教《白杨》得与失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白杨》教学后记 |
下一篇文章: 《白杨》教学札记之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