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爱情观
人物形象的对照,是《巴黎圣母院》对照艺术的精髓。作家通过爱斯梅拉达与四个男性人物的相互关系的描写,形成彼此间的强烈对照,深刻揭示了人物的灵魂和本质。在小说中主要表现为人物的美丑对照。
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这部小说最明显的标志之一,是雨果把善恶美丑做了鲜明的对比。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但这种对照却不是按传统的方式不美与善,丑与恶分别集中在两类不同的人物身上,或是根本回避丑怪的一面,而是让他们互相交错:外表美好的,其内心未必善良;外表丑陋的,其内心未必不美,未必不善。敲钟人卡西莫多丑的出奇,而且显得非常凶恶,但他心灵的美和善则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而愈益突出;副主教的外表何等令人肃然起敬,但心灵却是多么邪恶毒辣!弗比斯是花花公子的典型,正人君子是否定他的,但单纯的少女却容易对她一见钟情。天真貌美而心地善良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用极其纯真的爱情去爱那个浪荡子,而且至死不渝,但她对卡西莫多崇高的感情却偏偏视而不见。
一、爱斯美拉达和卡西莫多――美和善的化身
1、爱斯美拉达
爱斯美拉达是一位能歌善舞的十六岁美女,由于从小被吉普塞人从家中偷走,在流浪艺人中长大,所以不被当时等级森严的上流社会所认同和接受。当她在深夜被人打劫时,被英俊潇洒的皇家卫队队长弗比斯英雄救美,便一见钟情地陷入爱河,而他也被她的美貌所俘虏。 爱斯美拉达像所有琼瑶小说中的女主角一样,只要遇到了自己所爱的人,便不顾一切地无怨无悔地爱上了对方。不管这种爱情是否有结果,不管对方是否真的爱自己,甚至明明知道这种爱情不可能有结果,甚至明明知道对方并不真心爱自己,也依然一往情深地爱着对方,依然对这样虚幻的爱情忠贞不渝。爱斯美拉达不但有一个完美无缺的躯体,也有一颗高尚纯洁善良的心灵。当诗人甘果瓦即将被乞丐王国绞死的关键时刻,她毫不犹豫地以愿意和他结婚的方式救下了诗人。诗人被她的美貌和高尚所震撼,立刻身不由己地爱上了她,并希望能成为她名副其实的丈夫。但是爱斯美拉达为了她心目中的爱情偶像,平静地拒绝了他:“我只能爱一个能够保护我的男子汉。”并告诉他,和他结婚只是为了救他的命,所以只能和他维持名义上的夫妻关系。 当副主教克洛德利用种种卑劣手段想强迫爱斯美拉达接受他的爱情时,爱斯美拉达宁死不从。当克洛德在监狱里为了获得爱斯美拉达的爱情,欺骗她说她所爱的弗比斯已经被他杀死,让她不要再抱任何幻想,并且许诺只要答应他的爱情,就可以将她从死刑判决中解救出去。爱斯美拉达的回答是“如果他已经死了,为什么你还劝我要活下去呢?”当克洛德最后一次在绞刑架前让爱斯美拉达选择时,尽管这时候爱斯美拉达已经知道她所爱的人弗比斯还活着,她也找到了失散十五年的亲生母亲,她非常想活下去,但面对克洛德的求爱,她的回答是:“绞刑架让我厌恶的程度还远远不如你呢。”
爱丝梅拉达,是作者理想中“美”的化身,她不但有着惊人的美丽,而且拥有一颗高尚纯洁的心灵和诚挚善良的品德――纯真、仁慈,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当卡西莫多因劫持爱丝梅拉达而在烈日下受笞刑,因口渴而呼号时,她不计前嫌,温柔地给他送去了救命的甘泉。她真诚地同情别人的不幸,救人于危难之中,显示了她纯洁的心灵。但是也正因为她惊人的魅力,引来了邪恶者的欲望,因为她的纯洁天真,使她陷入了灾难的爱情悲剧。她应该是上帝的宠儿,却被处以绞刑,这让人感觉到当权者的无比残酷。尽管如此,她还是很幸运,因为她有一个永远陪着她的人,永不孤独。爱丝梅拉达纯洁的灵魂是永生不灭的,照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嘴脸和封建教会的虚伪本质,也温暖了下层劳动人民凄楚痛苦的心。 女主角爱斯梅拉达——美的形象
体态美——灵魂美的高度统一,
外表美——内在美的高度统一。
雨果认为,真正的美是永恒的,具有对称、均衡、和谐的形式。女主角爱斯梅拉达就是美的标志。正如卡西莫多称颂的那样:美是完整的,美是全能,美是唯一不能半生存的东西。 至于丑,则千变万化,变幻无穷。
爱斯梅拉达的悲剧,是封建王权教会邪恶势力的迫害造成的。这个形象,在中世纪妖魔四伏的黑夜里,犹如一束火炬,光芒四射,鲜亮夺目。
2、卡西莫多:
卡西莫多是个畸形儿,外貌奇丑,体形残缺,驼背,凸胸,独眼,耳聋,跛脚,“看起来仿佛是一个被打碎了而没有好好拼拢来的巨人像”,人称“丑八怪”。 在小说中“丑”的化身的卡西莫多,是以爱斯美拉达的迫害者的身份,首次出现在爱斯美拉达的面前,他奉命在深夜去抢劫爱斯美拉达。当卡西莫多因为抢劫失败,被皇家卫队逮捕,被绑在烈日下的耻辱柱上受鞭打示众时,他渴求围观的人群给他一点水喝,却无人理睬。眼见着他快要晕死过去的时候,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勇敢地给他水喝的人,正是这位天使一样的爱斯美拉达。爱斯美拉达的以德报怨深深震撼了外表畸形丑陋的卡西莫多,因为在他的内心也有和其他人一样的强烈爱心和感情。他因副主教对他的养育之恩而甘心成为他的奴仆,为报答爱斯梅拉达的滴水之恩而宁愿肝脑涂地。尽管他对爱斯梅拉达怀有极为强烈的爱慕之情,却只是像守护神一样守护着她,不去亵渎她。他把爱斯梅拉达看成“一道阳光,一颗露珠,一只鸟儿的歌声”。 后来他冒着生命危险将爱斯美拉达从死刑架上抢救了出来,进入圣母院避难,勇敢地保护她免受克洛德欺凌,成了美的保护神;并产生爱的感情。他的内心原来野蛮空虚,受到爱斯梅拉达人道主义点化后,美好人性得到复活。当目睹心中的爱人被无情地处以绞刑,他无助而又绝望,最终到墓地去与她同葬一穴。他的丑达到人类的极至,而在他身上表现出的深刻的人性美,却使他成为文学史上最独特又最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他的心灵美已完完全全地掩盖了他外表的缺陷,成了人们心目中善良的楷模。作者对“钟楼怪人”倾注了无限的同情,其人性的光辉让人产生一种丑到极处却是美到极处的文学感受。在这样残缺的身躯里隐藏至真至美的东西。如果说英俊的弗比斯的爱是虚情,道貌岸然的克罗德的爱是兽欲,庸俗无聊的甘果瓦的爱是假意,那么卡西莫多的爱是一种宝贵的真情。特别是当意识到自己被克洛德利用并使爱斯美拉达死去时,他杀死了克洛德,这表明了他人性的正义。因此,卡西莫多的形象是《巴黎圣母院》众多形象中最具美学价值的形象,外表丑陋无法淹没灵魂的纯洁。 但是,他的丑陋畸形的外表,始终是横贯在他和爱斯美拉达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雨果在小说的结尾通过死亡的方式终于跨越了这条鸿沟,那可能确实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卡西莫多——外丑内美
外形的滑稽丑怪——灵魂的单纯高尚
先前愚昧野蛮——后来善良人道
俯首帖耳——勇于反抗
充满兽性——富于人性
二、弗比斯与克洛德――丑与恶的象征
3、弗比斯:
弗比斯是皇家卫队队长,长得又一表人才,英俊潇洒,整天周旋在上流社会之间,是富家小姐理想的白马王子。弗比斯风流潇洒,英俊健美,在卡西莫多劫持爱斯美拉达时,弗比斯英雄般的救了她,基于对英雄的爱慕,爱斯美拉达死心塌地的爱上他。而弗比斯呢?实际是个轻薄的花花公子,他对爱斯美拉达的爱只是逢场作戏,有口无心,有的只是对女性的玩弄与占有。对他来说,美丽但贫穷的爱斯美拉达绝不是他的梦中情人,而对于表妹,弗比斯爱的是她的名门与嫁妆。他用同样的辞令,时而向富家小姐求婚,时而向爱斯梅拉达求爱。雨果说:“法比队长的心,就和那时的物理学一样,是害怕空虚的。”因此当爱斯美拉达落难,无辜的被黑暗势力迫害致死时,弗比斯根本不看她一眼,与贵族小姐完婚了。弗比斯的可恶之处在于他只爱恋爱斯美拉达的美色,却丝毫也不爱惜爱斯美拉达的生命。爱斯美拉达是以谋杀弗比斯的罪名被判处死刑的,可是弗比斯在接受治疗中从医院逃出来后,为了不使自己的丑行暴露,竟然不去指证真正的凶手,以解救爱斯美拉达的生命。生活中这样的伪君子并不在少数,虽然他们平时很善于谈情说爱,海誓山盟,甜言蜜语,天花乱坠,但一到关键时刻,爱情对他们来说便立刻变得一分不值,因为在这些人的心里,从来就没有懂得过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弗比斯 英俊的外表——轻薄的心灵
弗比斯———爱斯梅拉达(对照)
虚情假意———真挚爱情;
外美内丑———表里如一
4、克洛德:
克洛德原是虔诚的教士,恪守禁欲主义的教规。然而人的本能又使他“把弥撒书当作淫欲的枕头”,“一件丝绸衣裙的窸窣声就足够令他眼睛充血”。而副主教身份使他不能不忍受宗教禁欲主义的痛苦折磨。
克洛德遇到美丽的爱斯梅拉达后,压抑了的情欲不可阻挡地爆发了。但教士的身份又不允许他公开自己的心事。因此,他对爱斯梅拉达便由淫欲难奈、指使抢人到妒火中烧、行凶杀人,从无耻求欢、威胁引诱到凶相毕露、残酷迫害,无所不用其极。可以说,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心却阴险毒辣。他外表威严,德行高超,过着一种清心寡欲、严肃刻板的修行生活,俨然是超群脱俗的圣者,但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他收养弃儿卡西莫多以示善举,但是他实际上只是把卡西莫多当作又聋又哑的驯服工具来役使。身为神甫的他必须压抑自己的欲望,正是这种压抑扭曲了他的人性,情欲和嫉妒最终造成了他的理智失控,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由神甫变成了魔鬼。
雨果细致地描述了克洛德的前后变化和灵魂深处的痛苦搏斗,揭示他的二重身份:既是害人者,又是禁欲主义的牺牲品。通过这个人物,作家控诉了封建教会对人性的扭曲和对人民、对自然和真善美的摧残扼杀。
雨果用浪漫主义手法不仅通过克洛德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揭示了教会的罪恶,而且最后让克洛德从圣母院的顶楼上被推落摔死,宣告了历史的必然结局:善必然战胜恶,人民已经觉醒,罪恶的封建专制与 教会势力必然要灭亡。
克洛德形象概括:
本人过去的虔诚善良——今日的虚伪邪恶
外表道貌岸然——内心丑陋淫欲;
自然人的正常欲求——神甫的扭曲压抑;
克洛德——爱斯梅拉达(对照)
封建教会——贫苦大众
邪恶——美好
黑暗——光明
5、甘果瓦:
诗人甘果瓦是个以卖文为生的知识分子。虽然他能编撰宗教剧,懂拉丁文,颇有知识才学,却“心灵混沌”,“无决断”,毫无丈夫气。
他是个毫无感情和思想主心骨的人,他说:“起初我爱一些女人,后来爱一些兽类。现在我爱石头,这也和女人同兽类一样有趣。”
他还是一个懦夫。爱斯梅拉达先前拯救过他,而当女郎受难时,他却无力为女郎抗争,更不敢主动赴险搭救女郎。
甘果瓦形象也体现多重对照,即:
文人的外表——庸人的灵魂
甘果瓦——爱斯梅拉达(对照)
懦弱无能——爱憎分明
从上述人物的相互对照中,雨果揭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灵魂与躯体、情与欲之间的内在矛盾,体现了自己的爱情观点和美学思想。
第四讲 《巴黎圣母院》的艺术特点
在十九世纪群星灿烂的法国文坛,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他是伟大的诗人,声名卓著的剧作家、小说家,又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这部伟大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是他的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它的文学价值和对社会深刻的意义,使它在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之后,还是在今天被一遍遍的翻印、重版,从而来到我们的手中。 如果说《悲惨世界》增添了很多批判现实的内容,那么《巴黎圣母院》则是一部纯浪漫主义的巨作。两部作品写就的时代背景是作者所经历的法国从拿破仑到复辟再到"七月革命""六月起义"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中,这是作家的一种社会历史责任,但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刚刚确立,尚没有对资本主义弊病根源的理论指导(至少作者接触较少),他们把眼光转向历史,转向中世纪。社会中的丑恶是作家所见证的,社会的动荡使作家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构筑的资本主义社会感到失望。黑暗专制是不允许作家批判现实的,社会的压抑使创作转向内心,风格趋于浪漫。这无疑是浪漫主义的历史背景,同样也是浪漫主义的社会历史定义。因此,法国社会的黑暗与专制时代(丑的方面)使浪漫主义艺术(艺术是美的精华)与丑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承担了浪漫主义中的批判力量,《巴黎圣母院》是借助了悲剧的形式体现了这一点。
小说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丑对照
雨果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运用美与丑、善与恶强烈对照的艺术原则,编织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塑造异乎寻常的人物,展现光明与黑暗殊死搏斗的画面。主要体现为:
1. 情节场景的对照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由爱斯梅拉达先后五次遇险与得救、最后被害的曲折过程构成,情节体现鲜明、强烈的美丑、悲喜对照。
爱斯梅拉达被抢(悲)——被救(喜);
爱情幽会(喜)—— 被诬告判刑(悲) ;
被救入圣母院(喜)—— 被出卖杀害(悲) ;
愚人节歌舞、喜剧性的开场——被害徇情、悲剧性结局遥相呼应,随着情节发展而形成的场景的尖锐对照,又使小说增添了反映历史、概括现实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两种节日、演出场景的对照:
主显节——封建宗教节日,上演宗教神秘剧,呆板僵化,千篇一律,演员甚多,观众极少。 ——死气沉沉
愚人节——贫民的狂欢节,爱斯梅拉达的街头演出,一人歌舞,观众云集,掌声不绝,欢呼雀跃。——生气勃勃
接着,是两个“王朝”,两种法庭审判的对照
封建王朝——以路易十一为代表的封建王朝,内部勾心斗角,处处与人民为敌,血腥镇压百姓,致使爱斯梅拉达遭尽凌辱与迫害。——专制残暴,草菅人命,任意诬陷
“奇迹王朝”——以克罗班为首的乞丐“王朝”,虽衣衫褴褛,却互助互爱,具有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对爱斯梅拉达倍加爱护和尊重。——平等人道,尊重人权,公正廉明
作者安排了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种法庭、两种审判的对照。一个是历史上确实有的法兰西路易十一的封建专制王朝,另一个是作者虚构的乞丐王国。在封建王国里,他们内部勾心斗角,处处与人民为敌,血腥镇压百姓,冤狱遍布国内,致使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遭受凌辱和迫害。而在乞丐王国里,尽管那些平民、乞丐、流浪者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但心地善良、互助互爱,具有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团结一致与封建王朝、天主教会做斗争,对爱斯梅拉达倍加爱护和尊重。这里,有两种法庭审判的对照:封建王朝的法庭是貌似尊严,实则残酷卑鄙,随心所欲,罗织罪名,故意制造冤案,那是“法官吃人肉”的行径。而与之对照的乞丐王国对甘果瓦的审判,看似森严恐怖,实则公正合理,既不诬陷无辜,也不刑讯逼供,虽然法律和过程简单了些,但却给人辩解的权利。小说借着这两个王国、国王、法庭和审判的强烈对照,揭示了爱斯梅拉达悲剧的社会根源,增加了作品反映历史、批判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增加了情节的起伏变化,更加富于传奇色彩和浪漫气息。
情节场景的强烈对照,不仅使小说的布局结构显得紧凑、匀称,还有利于揭示社会斗争的复杂性,使小说富有紧张的戏剧性,扣人心弦。
2、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对比
巴黎城市和圣母院的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与人民阴暗不幸的生活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更突出暴露了封建暴政的黑暗。在作品第三卷,作者撇开情节的主线,插入相当的篇幅,专门介绍圣母院的建筑史和巴黎城市的鸟瞰图。这似在中心情节之外,却又是必不可少的环境和背景。作者热情洋溢地描绘了圣母院的崇高和圣洁:和谐而壮丽,庄严而伟大,这是一部用石头砌成的历史,是永恒的见证者。而当时的巴黎简直就是一个艺术之宫,赏心悦目,圣洁而美丽。然而,就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所在,到处布置着绞架、刑台、地下牢房、存尸墓场,发生着诸如爱斯梅拉达这样无辜的人们遭受摧残迫害的耸人听闻的悲惨事件。这三者之间的对照,显而易见地表明了作者对造成巴黎和圣母院成为人间地狱的社会的愤慨。
3、人物形象的对照
最重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对比。
雨果认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巴黎圣母院》的清洁,就是以美的代表爱斯美拉达和卡西莫多与丑的代表副主教克罗德的矛盾冲突及鲜明对照中展开的。(具体内容见第三讲讲义)
雨果相信,运用对照艺术,能透过表象,揭示出美丑、善恶的本质。在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对照中,心灵美胜于一切。人心是艺术的基础,就像大地是自然的基础一样。
(二)史诗气质
《巴黎圣母院》以15世纪路易十一时代为背景,全面再现一个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
场景宏阔——修道院、王宫、贵族府邸、贫民街区、监狱、刑场;
事件重大——狂欢节、丐帮夜生活、法庭审判、教会阴谋、人民起义;
人物众多——国王、主教、大法官、军官、士兵、神甫、诗人、乞丐头目、流浪汉;
画面丰富——有对巴黎城市沿革、教堂建筑历史的全景式描绘、雄奇浩瀚;有对家庭、宗教、王公、贫民流浪汉生活及社会风俗的工笔描写,色彩斑斓;有对母女生离死别、爱情悲欢离合的深情刻画,丝丝入扣。
全书是一幅包罗万象的中世纪法国社会全景图。显示了雨果深邃的历史视野、广博的历史知识和描绘宏大场面的高超艺术。
(三)情节传奇,描写夸张
小说以情节离奇曲折、惊心动魄为特色,强烈震撼人心。
夸张的描写是这部书的特色之一。在《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雨果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把一个世界文学中外貌最丑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这种夸张并不是“无病呻吟”的做作,而是一种铺垫。雨果通过夸张为后文的强烈对比做好了准备。
卡西莫多力大无比,当街抢人,烈日下受鞭刑暴晒示众;劫法场;一人保卫圣母院;摔死克罗德;殉情。
爱斯梅拉达倾城的舞蹈,一句话救甘果瓦,给卡西莫多水喝;受审受刑;对弗比斯的思念;对克罗德淫威的拒绝;死难;两人死后死骨一分开化为灰烬,乞丐王国攻打圣母院等等。
充分运用夸张、巧合、悬念等艺术手法,情节大起大落,出人意表,描写浓墨重彩,强烈感人。
显示了雨果奇特的构思和想象力。
(四)心理描写
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的曲折过程,揭示行为的内在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