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名电影欣赏
一、《红与黑》赏析
根据著名作家司汤达(1788—1842)的长篇小说改编。
司汤达简介:
司汤达真名亨利·贝尔,生于法国南方格累诺勃尔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律师,天主教徒。司汤达从小就受到顽固的家长的专横压制和宗教奴化教育的摧残。一七九九年来到巴黎,参加过拿破仑的远征军,并随拿破仑攻打过俄国。一八一四年来到米兰,专门从事创作活动,写过多部小说,《红与黑》是他的代表作。一八四二年三月二十二日患中风在巴黎逝世。
剧情简介:
小说主人公于连·索黑尔出生于一个小木锯厂老板的家庭,从小就充满了对权力和金钱欲望。他怀着个人野心要作拿破仑式的人物,但现实使他感到靠军功出名不成,于是他又希望通过教会这个阶梯向上爬。他得到西朗神父的帮助,在小城市长德·瑞那家作家庭教师,并与市长夫人发生暧昧关系。由于同市长争权的敌对党派揭发了偷情丑闻,于连无法在这个小城呆下去。西朗神父又介绍他到省城贝尚松神学院当教士。彼拉院长赏识于连的“才干”,想收买他作那个教派的党羽。在神学院两个教派斗争中彼拉失败了。
后来彼拉神父被宫廷保皇党人木尔侯爵提拔当巴黎近郊教区的神父。于连又被彼拉推荐到巴黎给木尔侯爵当私人秘书。由于他天资聪敏,卖力效劳,深得侯爵的信任。从此成了上层贵族高级僧侣的忠实奴仆,并参与了他们复辟封建的政治阴谋。他还冒着死的危险把联络秘信送到英国。后来,于连又同侯爵的女儿玛特儿谈情说爱,订了婚约。于连使出各种手段挤进了贵族阶级,取得了贵族封号、军职、金钱和土地,满以为可以青云直上。可是正当他准备与玛特儿结婚时,木尔侯爵收到了德·瑞那夫人的告密信,揭发了于连的偷情行为。于连看到飞黄腾达的一切图谋即将破产,愤而枪伤德·瑞那夫人。最后这个自称为平民“英雄”的于连,终于被贵族阶级送上了断头台。
电影的结尾,只讲了于连与德·瑞那夫人在狱中的情感生活,以及于连死后三天,德·瑞那夫人抱吻着她的儿子,离开了这个世界。
小说的结尾则用了许多文字描写玛特儿。玛特儿听到德·瑞那夫人每天能和于连在监狱里见两次面,忌妒到发狂的地步。她说她看到她的爱人舍了她去爱另一个女人,况且这个女人正是他们不幸的根源。她到最后,还在想尽一切办法救于连。于连死后,玛特儿把于连的头放在一张大理石的小桌上,站在桌前吻那前额……
玛特儿伴随她的爱人一直到他生前所选定的墓穴上去。很多的教士护送着棺材,没有人知道她独自坐在一辆披着黑纱的车子里,把她如此爱过的人的头颅,放在她的膝盖上。最后,她独自同福格(于连的朋友)留下来,她愿亲手埋葬她的情人的头颅。在玛特儿的布置下,花费了大量的金钱,买来意大利的大理石雕刻,把这个荒野的山洞装饰起来。
于连形象分析:
于连代表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右翼,他们和当权贵族、教会有矛盾的一面,因为封建等级制度是他们想爬到上层地位的障碍;但更主要的是他们和上层妥协的一面。他们和封建统治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根本不要推翻封建制度,只想自己爬到上流社会、满足权势和财富的欲望,和贵族、僧侣一道维护封建制度、统治人民。于连的形象就是这一阶层在法国1830年7月革命前的典型形象。
于连不满封建等级制度,但向上爬的欲望又使他依附于特权阶级,冒着生命危险为贵族秘密会议递送情报。他把全部《圣经》看作谎言,却又用拉丁文把它熟读,立志当教士。他声言巴黎是个“阴谋和伪善的中心,”但又竭力想钻进巴黎上流社会,羡慕他们的权力、财富和豪华的寄生生活。他在一定程度上对贫苦的劳动人民表示同情,然而又极端蔑视他们。于连的反抗性质决于贵族上流社会对他的态度,他的主导方面是投靠统治阶级。他对社会作了某些批判,仅仅是由于他个人向上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每当他受到提拔重用时,他总是对赏识他的主人感激涕零。司汤达从自己的阶级立场和世界观出发,对于连的个人野心、利己主义和为个人幸福奋斗行为,作了肯定的描绘,最后法庭上的一段更把于连渲染成一个反对统治阶级的英雄,于连的一生在小说中,特别是结尾部分,显得很悲壮。
作品主题:
小说以法国波旁复辟王朝的最后几年为背景,以于连这个个人野心家向上爬的故事为主线,广阔地描绘了一八三0年前后法国的社会风貌,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封建贵族和教会僧侣,真实地再现了他们又勾结又争夺的复杂关系和罪恶阴谋。并从他们对即将到来的七月革命的恐惧中预示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形势。
二、《巴黎圣母院》赏析:
根据法国19世纪伟大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的著名历史小说改编。
作者简介:
雨果生于贝尚松,平民家庭出身,父亲作过拿破仑部下的军官。他少年时期即热爱文学,从事诗歌创作,并写过剧本《爱尔那尼》,以后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首领。一八四一年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一八四五年以后,参加社会政治活动,被选为国民议会中社会民主左派的领袖。因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雨果和他的政派失利,反抗失败,被迫流亡国外。在十九年的流亡生活中,继续发表政见,写出小册子,同拿破仑第三进行斗争。此间他还写出长篇小说《悲惨世界》、《笑面人》等。一八七0年拿破仑第三垮台,雨果结束了流亡生活,返回巴黎。写出《九三年》等著名作品。终年八十三岁。
作品简介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弃儿加西莫多被巴黎副主教克洛德收养为义子,长大后在巴黎圣母院敲钟。他生得奇丑且聋哑,但却有非常高尚纯洁的心灵。
主人公爱斯梅哈尔达是一个美丽的吉卜赛女郎,心地天真善良。她带着一头会耍杂技的小羊在巴黎街头卖艺为生。克洛德看到了这个女郎在街头歌舞,对她动了邪念。他指使加西莫多在街头劫持爱斯梅哈尔达,但被弓箭队长法比斯救出。她因此爱上了这个轻浮的军官。在她和法比斯幽会的时候,克洛德刺伤了法比斯,并嫁祸于爱斯梅哈尔达,少女因此被判刑。行刑之日,加西莫多从教堂前的法场把爱斯梅哈尔达救出,安置在圣母院楼顶避难。教会视吉卜赛女郎为女巫,法院决定予以逮捕。巴黎下层社会的乞丐闻讯攻打圣母院,营救少女。混战之际,克洛德把爱斯梅哈尔达劫出圣母院,威逼她屈从于他的兽欲。在他遭到少女拒绝后又把她交给追捕的官兵,在圣母院楼顶被绞死。这时绝望的加西莫多在愤怒中把克洛德推下楼顶摔死。他自己也到公墓找到爱斯梅哈尔达的尸体,自尽在她身边。
作品主题
小说揭露了十五世纪末法国上层社会和宗教的虚伪残暴,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善良和正义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但由于作者世界观和历史的局限,表现有唯心主义宿命论的色彩。
艺术成就
小说以浪漫主义色彩出色地描绘了巴黎城市的壮丽图景和中世纪的生活风貌,情节引人入胜,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人物形象:
爱斯梅哈尔达:美丽迷人、心地善良、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完美统一。她的死,就是把美丽的鲜花在观众面前撕碎。
克洛德:巴黎圣母院副主教,他的“爱”实际上是在道貌岸然的外表掩盖下的罪恶的情欲。他一面宣扬禁欲主义,一面对爱斯梅哈尔达产生邪念,并因劫持未遂而加以陷害,将她置于死地。
加西莫多:圣母院撞钟人,他虽然外形丑陋,但是他的爱却是“全心全意”的。他“忠诚”、“勇敢”,具有“自我牺牲”精神。
三、《泰坦尼克号》赏析:
本世纪初也是人类最大的海船遇难,1997年终于透过曾导《魔鬼终结者》、《异形》的大导演詹姆斯·柯麦隆之手,以电影史上最大的投资重现于银幕上。由莱昂纳多·狄卡普里欧及凯特·温丝蕾特担纲主演,耗资美金二亿五万的影史巨构《泰坦尼克号》带领世人重新审视这文明史上的大灾难。
剧情简介:
银星轮船公司制造的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巨型邮轮“泰坦尼克”号就要启航。美貌而高贵的贵族小姐露丝(Rose)与未婚夫大富豪之子高烈来到船上一等舱。同时,穷小子杰克(Jack)与伙伴拿着赢来的三等舱船票,飞奔上船。露丝受不了上流社会让人窒息的装模作样,受不了未婚夫的虚伪与粗暴(把她抽着的烟,从嘴上拿下并弄熄灭),受不了母亲把自己作为换取富贵的交换品,从头等舱跳出来,准备跳海自杀。对露丝一见钟情的杰克用自己机智与幽默救了露丝。
为了答谢杰克,露丝让未婚夫请杰克到头等舱吃晚餐。晚餐上,杰克显得有些拘束和陌生,但凭着他的直率与机灵,赢得了露丝的好感。露丝应杰克之约,来到了三等舱与杰克幽会,并参加了下等人的狂欢。露丝从压抑和痛苦中解脱出来,发现心上人就是杰克这个穷小子。她与他在一起是那么的欢快和舒心。露丝看了杰克的人体写生作品,与杰克一起练习吐痰,与杰克一起在船首飞翔。她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的丰富多彩,海是这么的蓝,海鸥是那么的自由,海豚是那么的欢跃,杰克的生活是那么的使人陶醉。于是,她要求杰克为她画一张写生画,并且要除掉一切衣物。她要在杰克面前呈现一个自然的“我”。
在轮船的货舱的汽车中,杰克与露丝相爱而结合。正当他们沉浸在爱情的无比幸福之中的时候,灾难降临:冰山撞上了泰坦尼克号。沉船的危险,未婚夫的追杀与陷害,使这一对恋人,陷入了悲剧之中。这对恋人的结局是那样的使人回肠荡气,冰海中,露丝看着冻僵的杰克沉入海底……
电影成功的因素:
★一部灾难片,在全世界引起轰动,而且有如此高的票房价值,为什么?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
★1、爱情故事演绎得真实而感人:穷小子爱上富贵女,这是人类文艺作品中古老的爱情模式,可是电影紧张而引人入胜的剧情和男女演员高超的演技,却把这个爱情故事演得那么真实而感人。
★2、高科技的大制作,灾难的重现摄人心魄:电影的主线是杰克与露丝的爱情,然而,在这一种恋情的描绘的同时,电影使用高科技手段,重现了海难的悲壮情景。看着巨轮渐渐沉入海底,看着这艘“不沉之船”被折为两段,看着遇难者纷纷坠入又冷又黑的海中,人们的心都抓紧了。美好的爱情陷灭给观众看。
★3、“泰坦尼克”精神的感召力千古流芳。
“泰坦尼克”精神
“泰坦尼克”号海难书写了人类精神千古流芳的高贵,演绎了人类精神的“主旋律”。
“泰坦尼克”号精神,是人类高贵精神的碑。
当年我整理旧书刊,发现自己收藏着一份《连环画报》,其中便有“泰坦尼克”号沉没的配画简介。彩页上的一位英国姑娘,是一千五百多名遇难者中的一个。
她是女人。她有权上到救生艇,但她为了救生艇能再挤下两个孩子,放弃了生的机会。
她的名字叫伊文思。
当年我有感于什么是所谓“贵族精神”而写了一篇文章。
后来,我开始留心剪贴一切读到的海难纪实报导。收集到了另外一些关于“泰坦尼克”号的资料——那名叫伊文思的英国姑娘竟是一位真正的贵族小姐,时年二十三岁,未婚。她的职业是一所教会学校受学生们爱戴的教师。
值得一提的还有三人:
一名叫纳瓦特利尔的法国男人。他和两个年龄尚幼的儿子同登“泰坦尼克”。巨轮开始沉没时,人们允许他登上救生艇照顾两个儿子。但他望望身后的妇女和儿童们,也放弃了生的机会。他帮助几位妇女和儿童登上救生艇后,微笑着挥手与儿子告别,用从容的话语鼓励儿子们要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挑战,读来令人肃然。
一名是船长史密斯。他尽自己所能部署了救生措施。他是面对死亡时刻的权威。大多数男人以他为榜样,镇定地迎接死亡。当救生艇驶离,史密斯船长将船旗卷起,揣入怀内,坚定不移地站在瞭望台上,与“泰坦尼克”号一起沉没。
一名是制造:“泰坦尼克”号的银星轮船公司总经理布鲁斯·伊斯梅。他贪生怕死。当水手们放下最后一只救生艇,他抢先跳了上去,赖在艇上。他在难以洗刷的羞耻中度过余生……
也有几名男人装扮成妇女混上了救生艇。
更值得一提的是那些乐队的队员。救生过程中,他们一直没有停止演奏。演奏的是《伦敦德里的空气》和赞美诗《秋天》。乐曲使男人们都显得同样高贵。使妇女和儿童们也显得异乎寻常的高贵。救生过程秩序井然,根本不需要有谁挺身维持。
留在“泰坦尼克”号上的遇难的一千五百多人,皆是精神高贵的英雄,皆是人类中高贵一族。其中绝大多数是男人。少数勇敢的视死如归的女性,是自愿将生的机会让给别人的……
只有这样的海难才值得人类耗资二亿五千万美元在今天重新展现啊!
一百六十个电脑特技镜头恐怕只能重现灾难。征服好莱坞诸奖项评委及世人的,恐怕也不仅仅是大导演大名星大制作。
“泰坦尼克”号海难书与了人类精神千古流芳的高贵,演绎了人类精神的“主旋律”。它重注了“贵族”二字。
一九二一年,一艘中国轮船“洪哥”号,在驶进汕头港口的海域触礁。船载一千一百余名厦门人和汕头人。所有的人都冲向救生艇和木筏。男人们挥舞着砍刀和斧头,开始为了争夺生路而互相残杀。数百人当场被同胞杀死。甲板上血流成河。外籍船长和船员连续对空开枪,却仍无法制止争夺。那些放下水的救生艇,立刻被手持砍刀和短斧的男人们占领。他们用刀斧砍断企图登船的人们的手臂,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
霍尔姆斯船长与船一起沉没。
全船十之七八的被淹死,或丧生于刀斧……
——《蓉城周报》98.9.14,摘自《梁晓声话题》九洲图书出版社出版。
★4、具有传奇色彩的电影音乐,一段世纪末最浪漫的爱情寓言:《泰坦尼克号》的配乐,是由詹姆斯·霍纳这位五度提名奥斯卡,四度提名全球、三度赢得葛莱美奖最佳电影音乐的配乐大师创作。音乐荡气回肠,浪漫动人,为电影增色不少。
詹姆斯·霍纳在片中从苏格兰风笛悠扬非凡的唯美乐音为主干,使观众如置身苏格兰原野,加上天簌美声挪威当红民谣才女西丝儿·凯嘉波穿梭于电影主题之间,仿佛是这一切悲剧最终的救赎,将悲伤升华无形;当然,詹姆斯·霍纳谱曲编排更是居功蹶伟,从前半部以中快行进,洋溢希望欢乐调性,一点一点蕴酿出磅礴的启船曲“Leaving Port”(启船时段),以及“Take Her To Sea,Mr.Murdoch”(麦尔特先生,带她去看海),而后却又急转直下用急促的弦乐演绎出情势告急“The Sinking”(沉船)。透过乐曲巧妙地铺陈出喜悦、悲伤与重生,我们亦如剧中人得到情感上的荡涤。
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爱无止尽——藏在大海的记忆深处)由歌坛天后席琳狄翁(eline·Dion)深情演唱,娓娓道出那段遭遇险阻的爱情传奇!所以,《泰坦尼克号》不只是一部灾难电影,且是一张爱不释手的发烧大碟,更是一则撼动人心的爱情寓言。
磁带:
A面:1、Never An Absolution 没有绝对
2、Distant Memories 遥远的记忆
3、Southampton 南安普顿
4、Rose 萝丝
5、Leaving Port 启航时分
6、Take Her To Sea ,MR·Murdoch 麦尔特先生,带她去看海
7、Hard To Stay 无能为力
8、Unable To Stay 去留之间
9、The Sinking 沉船
B面:1、Death of Titanic 铁达尼克号死亡
2、A promise Kept 坚守誓约
3、A Life So Changed 世事难料
4、An Ocean of Memories 大海的记忆深处
5、My heart Will Go On(Love Theme Fron Titamic)Performed by Celine Dion 爱无止尽—藏在大海的记忆深处
6、Hymn to The Sea 大海的咏叹
★5、现实与回忆交替出现的结构:电影的开头、结尾及中间,都有拍摄电影时世纪末的现实,世纪初的沉船则是由老露丝娓娓道来。一颗巨大的海洋之星钻石是把现实与回忆联系起来的宝石。开头:打捞保险柜,寻找钻石,得到一个露丝画像;中间:老露丝的回忆情景穿插其中。结尾:老露丝把海洋之星沉入海底。幻想中,杰克与露丝去豪华的邮轮大厅再次相会,一船的人为他们的相会而鼓掌,从而给沉浸在悲伤中的观众一些心理上的快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