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
教学目标:
认识战争的残酷,屠杀的残忍,正视历史,不忘教训,热爱和平。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创设情境
请把我埋得浅一些
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德国的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他们大多是些妇女和儿童。他们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
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在集中营里。一天,她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的身边。人们知道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因为每天都有人被害,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到第二天。但当小女孩问大人她的妈妈哪里去了?为什么这么久了还不回来时,大人们沉默着流泪了,后来实在不能不回答时,就对小女孩说,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会回来的。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给她的许多儿歌,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像轻风一样在阴沉的集中营中吹拂。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着,希望看到妈妈从外面走过来。
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就在一天清晨被纳粹士兵用剌刀驱赶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了刑场。刑场上早就挖好了很大的深坑,他们将一起被活活埋葬在这里。人们沉默着,死亡是如此真实地逼近着每一个生命。面对死亡,人们在恐惧中发不出任何声音。
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酷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侯,小女孩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侯,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
人们最后谁也没能逃出纳粹的魔掌。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了人们的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严和力量。
暴力真的能摧毁一切?不,在天真无邪的爱和人性面前,暴力让暴力者看到了自己的丑恶和渺小。刽子手们在这颗爱的童心面前颤抖着,因为他们也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这篇文章哪个地方让你感觉最沉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同样让人感觉沉重,同样写到了孩子,他们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也发出了一声震撼人心的呼唤。
导入2:直接导入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 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沉重,感受到人民的悲哀和愿望。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引文中萨特的话:“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的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整个城市成为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方式认真阅读全文,结合文中的内容说说萨特为什么说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参考:(10自然段)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面对死亡,大义凛然,英勇无畏。用自己的行为为学生上了最好的一课。)
(11)雨哗哗地下。山路上的人,在伞下低着头,……
(20)雨下得更大了。乐队奏起了音乐。……21回音在倾泻的雨中缭绕不绝。(即便下雨,人们还是络绎不绝的来到这里,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死者的怀念)
(34)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朴素的文字表达出了对亲人的挚爱)
小结:记忆是沉重的,但南斯拉夫人民面对死亡表现出的英勇无畏,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流露出的对亲人的爱是美丽的,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牢记教训,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纪念死者,对和平的向往是美丽的。
三、再读深入,寻难问疑
深入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为什么用了四个句号?(四个句子,让人感到沉重、压抑,渲染了气氛,营造了一种哀伤的氛围,天地亦与人同哀)
2、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副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为什么说这副画面“真实而荒谬”?(7000多人被屠杀,这是悲哀而残酷的历史,两位生还者的到来,让半个世纪前的这段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历史与现实融合了。南斯拉夫人们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人来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民族,这何等荒谬。)
3、南斯拉夫女诗人迪桑卡的诗表达了什么?在文中有何作用?(写出了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纳粹连孩子也不放过,残酷可见一斑。)
4、…………——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
“人”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强调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1、在第二部分的最后,作者提到了南京大屠杀,文中说: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不能忘记的是什么?
2、第三部分中,作者说: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现实是怎样的?根据几位作家的发言说一说。西德作家与日本作家对待历史的态度(或对待自己国家对别国的那段侵略、屠杀的历史)有何不同?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图片展示:2005年4月10日,在德国东部城市魏玛附近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旧址,德国总理施罗德为集中营遇难者纪念碑献花。
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首都华沙犹太殉难者纪念碑前下跪,代表德国请求得到战争受害者的宽恕。
2004年1月1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东京参拜供奉有日本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
2005年8月15日,日本青年化装成二战日本兵的模样前去参拜靖国神社。
思考:两国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导致的结果有何不同?(德国:受到了别人的宽恕和尊重。日本:遭到了别国的反感和鄙弃。)
小结:用简短的文字写下学完本文后的感想,全班交流。
六、作业
请你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给日本政府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待历史的态度,对和平的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