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L >> 陋室铭 >> 正文

 

赏析《陋室铭》兼论其写作特点与技巧

文/叶依青

 


原文:(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叶依青)
 
     山的名声不在于山的高低,只要有了仙人也就有了名声。水的名声不在于水的深浅,只要有了龙的存在也就有了灵气。虽然我所处的是一间简陋狭小的房屋,但我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样可以四处传播。苔藓爬上了台阶,呈现一片碧绿。小草映着门帘,室内满是青葱。平日里谈笑的都是博学通达的大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一个是没有文化不学无术的人。可以随心所欲的拨弄那未经雕饰的琴,翻阅研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使耳朵的听觉紊乱,也没有众多的公文需要劳心伤神。这间简陋狭小的房屋既如同南阳诸葛亮庐,又如同西蜀的扬雄故居般出名。就像孔子说的:只要是道德品格高尚的君子居住之地,有什么理由说它是简陋的呢?

 


赏析:

 


       按惯例,读古文先了解作者本人。因为我说过,只有了解了作者,才能真正参悟透他的文字,此篇当也不例外,我们的赏析就先从刘禹锡其人开始吧。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洛阳人。毕生从政,曾官至监察御史,后贬官为多处刺史,虽其时其宦途不顺,然这段时间的经历,却为他后来的文字,打下了广博的基础。文宗大和元年(827)刘禹锡返回洛阳,宦途始告平稳。晚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

 


      刘禹锡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李翱、韩愈主盟文坛,引之以为伦辈。刘说自己“长在论”,他的论文条分理析,论证周密,文彩沛然。散文则思路清晰,简洁晓畅。(此节引自于刘禹锡小传)。

 


      从刘禹锡的经历可以看出,刘禹锡是有着高尚的人品与出众的才华的。能引起当时李、韩并白居易注意并为之留墨的文人,实力足可以想像了。从评价可以看出,刘工于诗,文以诗为首,可见,刘之诗尤强于散文随笔类也。〈陋室铭〉可以说是刘禹锡散文随笔类的典范,全文八十一字,不但写出陋室的风雅,而且还道出了自已的心衷,即自已对道德品格高洁的追求与志向。

 


          后人评价刘禹锡善论,因为他的论文条理清楚,论证周密,文彩沛然。所以刘的论文也著称于世。而散文思路清晰,简洁明快。也可以说是继承了他一惯的写论性格。《陋室铭》这篇散文随笔,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他的这种风格。条理清楚,脉络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充份,思路明了,行笔简洁。他这种将自身的散文特点与评论相综合的随笔方式,使他的文章充满着理性而又不失其飞扬的文采,读来尤如行云流水般轻巧却又不失回味之隽永,实为随笔中难得一见的好文字。
   
      赏析《陋室铭》之文,我们必要先明了其题意。它的中心题意是:陋室乃因主人品德高尚而值得称颂,表现了作者处惊不乱,持守操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思想。说起这题意,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那就是由于其是及后世所版的刘梦得文集均无此篇,后人所以疑〈陋室铭〉是后人伪作。幸好无人承认此铭系某人伪作,加上其行文笔风与持节操守极符合刘之为人,所以后世人终于文归原主,为刘之所作也。如刘文人不符,可能只会落得个百口莫辩,千古奇冤了。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进行歌颂,内接内容,即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陋室铭〉开篇即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大气之语开篇,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功颂德埋下了伏笔。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刻金石以记之喽。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这种奇妙构思,唯有让我等后人击节赞叹了。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就像我上节说的,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若明白此节,一切都入情理之中也就在势在必然了,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接下去“苔痕上阶绿,色入帘青。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完全是作者对于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在前面几句的生花妙笔明了作者的志趣后,读者的思绪也进入了佳境,此时明理,读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青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仙活生活状态。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多滋味。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通过这几句的描写,我们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卷。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对比自已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已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已的楷模,希望自已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世人常解这二句为我刚才的意思,实际上从我的角度认为,刘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我想是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刘禹锡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至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已,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已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吧。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赏析完全文,朋友们,你们是否对《陋室铭》有种新的认识呢?看事物看实质,如果我们只流于表面的欣赏而不深入实质,只能说是粗浅的赏析而未触摸作者的真实灵魂也。这种欣赏,充其量只是吸收了其精华的三分之一罢了。而如果深入其中,就像深入椰子的核心椰汁,可以细细的啜饮其核心的精美乳汁,对自已起一个营养的补充作用。二种不同的赏析,我们得到的是不同的收获,我们更愿意接受那一种呢?这就是各人的心态不同见仁见智了。

 


     但我希望朋友们还是选择第二种,因为精美的古文就是潜藏内涵丰富的宝库,每次我们仔细的赏析,都会得到不同的收获。如果你经常的深入,也许你也会有不同的发现,这就是赏析古文的奇妙之处也,也是古文历久弥新的原因所在。

 

 

 写作特点与技巧:

 


      《陋室铭》由于受字数所限,特点与技巧并不出新。按道理并无可述之处,但仔细发现,此文还是有其相对的特点与技巧的,当然这些特点与技巧在我《藤王阁序》与《爱莲说》中已有述及,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了。现在我就谈谈其特点与技巧的是如何巧妙的运用的。

 


       精是《陋室铭》的特点之一,全文八十一字,就写出了陋室与志向,精字用之实不为过。但更精的是,他能在这八十一字中还能用上譬喻、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诸多写作技法。可见作者行文之老到。譬喻“斯是陋室,惟我德馨”。对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白描“苔痕上阶绿,色入帘青”。隐寓“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用典“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山”等等。而且他的这些技巧不是单独用在那句那字上的,很多还是同步运用,更添文字的独特魅力。因为全文近似于白描,而对比句差不多通对全文,这二种技法,在此文里不是穿插运用,而是相铺相成也。还有隐寓,用典等,都是如此。这对于我们写文来说,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我观网络文字,一般是一种技法到底,犹其是反应在小说中,大多数文字只是顺铺的直述,而倒叙、穿插、时空置换等等技法应用很少,这无疑会减弱了文字的魅力,让读者在一池死水中观赏,你说读者还有多少的兴趣呢,所以合理的技巧运用,是增添文字魅力的好方法。《陋室铭》无疑带给了我们启迪。

 


       韵律美是《陋室铭》的特点之二。通阅全文,读起来可谓锒锒上口,口感极佳,这无疑得益于《陋室铭》的韵律之美。加上全文基本上都是对比句,同比句,更添上口的感觉。给人以一种一唱一和的感觉。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吟唱岂能没有韵律的独特节奏美感呢?如果《陋室铭》少了这种韵律的存在,那么读起来还有多少滋味呢?反观我们现在的现代诗,故意追求拗口,有些甚至是语句都不通顺,还谓之为新潮之诗,实是让人莫名所以。试想,一首不能上口的诗还叫诗吗?更别提那些让人想破脑袋还不明其意的内容了。此是题外话,点到即至,但行文追求韵律的美感,让全文读起来上口是每一位写文字者必须注意的。文字缺少了声律的美感,就像音乐缺了和弦,单调而少丰富的回响了,这样的文字与音乐,是我们自已也不愿意看到听到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写文字者当记之。

 


     《陋室铭》的第三个特点,也就是字尽意不尽,余味回缭。看《陋室铭》行笔的流畅,可以想像刘禹锡是一气呵成,因为中间丝毫没有停顿的余地。但他却让此文如音乐般曲终人不散,曲尽而余音仍在。用字已尽极点,再多言就有蛇添足之嫌。而最后一个问号,却留给了读者以丰富的想像。孔子说了,但他不是直接的肯定,而是以一种问询的方式间接肯定,这就留下了读者各自的想像空间,孔子云就是绝对的正确吗?这当然要看各人的理解不同了。

 


     读完《陋室铭》,我们感觉是它的意境绵远,隐藏着更多更深的内涵,仿似是一池并不深的池水,可以触底但对其中的内涵却有种越琢磨越深奥的感受。这就是作者留给我们的财富。百人读有百人的自我剖析,文字能做到如此,也算是作者写文的功德圆满了。
 
     我们赏析与感悟,就是为了学到其中的精髓。就像他的意境绵远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方法之一。是的,文字如果读完没有给读者留下回味,也就是说这篇文字是失败的。因为它缺少了文章所必须具备的 意境与张力。没有了这二样的存在,文字只能是枯燥的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陋室铭,刘禹锡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赏析《陋室铭》兼论其写作特点与技巧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