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的题目叫“陋室铭”,铭为一种文体。常常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刻写文字,用来记叙生平、事业、功德,表示纪念,或是记物寓意,表示勉励或警戒之意。作者给他的陋室作铭,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本文选自《全唐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在,动词,在于。名,这里用为动词,出名。龙,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灵,灵验,神奇。古代传说,仙人多住在高山上,龙多在深水中出没。.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一说当“由于”讲,亦通。馨,本指散发很远的香气,这里是指品德高尚。 以上几句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虽陋室而不陋。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这就点明了短文的主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人竹帘里。上,动词,这里是长到、蔓到的意思。 这是一联工整的对句。这个对句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优美,烘托陋室不陋。: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白丁,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这也是一联工整的对句,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衬托陋室不陋。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调,这里是弹奏的意思。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丝竹,指琴、瑟之类的弦乐器和箫、笙之类的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dd),指官府的公文。牍,古代写字用的木片,后世称公文为文牍。 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劳,劳累,形容词用作使动词,即“使……劳累”的意思。形,形体,身体。 这四句写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 以上几句描写陋室的特点。一是自然环境清幽。苔痕能“上”阶,草色能“人”帘,“上”“入”二字,比拟生动。而且一“绿”一“青”,色彩清丽,生意盎然。 二是交往人物不俗。既然“谈笑”的“往来”的都是鸿儒学者,陋室主人的德才自然可想而知。这是以好衬好的映衬手法。三是生活情趣高雅。“调素琴,阅金经”,从正面说,是写实,表现室主人的从容淡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最后几句,总结全文。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然后又引用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的高尚情操。
《陋室铭》译文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文言文翻译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