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陋室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对于文言文这一块是采用的集中编排的形式,而七年级是分布在各个单元中的。紧接着的第六单元也是集中编排的文言文。这一点只在证明文言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巨大作用。这个单元的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理想社会的《桃花源记》,表现古人高超技艺的《核舟记》,有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望岳》、《春望》、《石壕吏》。根据课标,我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学习,用探究、合作的方式理解文言文。而这一篇恰恰涵盖了单元目标的几个方面,又是开篇,不可忽视。
2.重点难点的确立
这篇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多以骈句为主,读起来琅琅上口,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够基本理解课意,因而我把多种形式诵读记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理解对比烘托的艺术手法,领会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人生观的学生而言就很有现实的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托物言志定为教学难点。
二、目的分析
1.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经过2年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一点关于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掌握了一点技巧,而且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的文言文是首次集中编排,而且所有的课文都要求背诵,因此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就感成为必要。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01.知识和能力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理解对比烘托的艺术手法,领会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
0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会诵读并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之后能够背诵课文,能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阅读方法。
0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志气追求。
三、过程分析
1.教学活动的设计及理论依据:
a.教学方式:
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以问题竞答的方式达到对课文理解的深化,培养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b.教学内容: 多形式朗读课文;互译课文;小组竞答,理解文章的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及寓意。
c. 教学过程及依据:
一、情景导引:
屏幕显示:《考试铭》内容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网吧,寻思打游戏。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云:九年义务。” 配音中学生读,然后让学生思考――这种做法好不好,然后引出刘禹锡,在比较中进入新课《陋室铭》
二、过关斩将: 1.示范朗读。 教师诵读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句子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或者句读),欢迎学生与老师竞争。 (点评: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够激起学生要当堂背诵课文的兴趣和决心。)
2.学生朗读 。 引导学生进行轮读和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四种形式朗读。 (点评: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主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3.学生试译 。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动学习采用小组讨论意译的形式,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一人读一人译,另外的同学进行指正,教师可以适时的归纳与总结。 (点评:既体现了系统论“整体要素之和大于部分整体之和”的原理,又突出了新课标所要求的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4.问题抢答: 分成6个小组,分三轮进行。每题计10分,看哪一组得分最高:(多媒体展示问题)
第一轮:a、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b、“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c、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第二轮:a、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 b、(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c、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d、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 e、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f、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轮:a、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b、作者自叱“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c、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d、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e、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讲析中穿插诵读背诵训练)
(点评: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和朗读之后已基本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的情况进行及时的问题探讨,能够提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提问竞答具有引思作用、活跃气氛作用。此中最具有艺术的,是不少的“曲问或“逆问”,能够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这样一反文言文教学中的串讲,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出思维的火花。)
5. 学生试背。 采用游戏接龙,分小组为单位背诵,一人试背一句,比一比,看一看。看哪组记得最好。然后学生个人比背。看哪个人背诵的最佳。(配音) (点评:基于上面的学习过程,学生已经可能全会背诵了,这时可以采用1人背诵一句的方式进行,可以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和巩固。
三.成果展示:
要求学生完成以下课堂练习: .按要求默写:
中心句: 表现陋室铭环境优美的句子: 表现陋室主人追求雅致的句子:
b. 对于作者的陋室或者生活方式有什么看法?
c.试着对你喜欢的物品进行一下简单的描述,要透过描述,我们能够看到你的理想或者志向。
点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通过练习,学生检阅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获得了及时的反馈,有效的达到了教学相长。)
四、教法分析
1. 教法分析及理论依据:
本课主要采用同读、同议、同写等教学方法,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游戏、竞答等巩固理解和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同读。“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听读和小组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的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2)同议。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问题让学生反复朗读中反思、讨论,教师要参与到讨论中间去,这样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同写。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也必须在课件上做,在学生做完后比一比,给学生的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促进作用。
2.难点突破: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已是必然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了。多媒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对于本课而言,对突破难点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在导入时运用多媒体,配放一点音乐,能够制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避免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一开始就产生一种畏惧情绪。同时能够让学生初步感受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其次是在朗读过程中,适时的配上一点古典的音乐,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情感接受,使他们认为这样学习古诗文还很有趣的嘛;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古诗文韵律的把握,能够加速背诵的速度;第三,开头出示《考试铭》,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借以恬淡的背景烘托,配以适当的舒缓的音乐,能够加深学生对托物言志这种表现手法的认识。第四,将作业快速展示,能够节约时间,有助于将课堂的节奏调控到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