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有一成语叫作“叹为观止”,意思是指:感叹着说,看到这里就足够了,不用再看下去了。因为最精彩的部分都已经看到了。有一本书,清朝康熙年间编撰的,叫《古文观止》,题目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生:意思是指古文看到这里就可以停止了,因为最好的古文全部已经入选了。 师:很对啊,意指古文精品都已经被选入,不要再看其他的了。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81字的短文也被选入其中,你猜是那篇文章? 师:这篇短文就是——《陋室铭》。 师:从标题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写一简陋的居室的。而“铭”是什么呢? 生1:是一种古代文体,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颂扬他人功德的文字。 老师:其实他和《桃花源记》中的“记”是一样,是一种古代的文体。那这篇文章是警戒自己呢,还是颂扬他人? 生:(迟疑,低低地)似乎是颂扬他人。 老师:(一脸诡谲)到底是何用意?我们先不急着说这个问题。“铭”还有什么特点? 生2:铭文一般都压韵。 老师:这篇文章压什么韵?请把压韵的词语找出来。 生:压“ing”韵。压韵的有“名”“灵”“馨”“青”“丁”“琴”“经”“形”“亭” 师:这个陋室的主人是谁啊? 生(齐声大声回答)刘禹锡。 (幻灯片打出)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被白居易誉之为“诗豪”。唐代诗人,哲学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陋室铭》是他被贬官和州刺史时在任上所写的。 师:刘禹锡的诗句大家有没有熟悉的?能否举几个例句? 生(迟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师(补充):“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听过这句吗? (幻灯片打出以上三句,学生大声朗读) 师:《陋室铭》就是这样一篇仅仅81字的小短文,被大家认为似乎是简单至极的文章,却被誉为古文中的精品,原因何在?请大家朗读全文,能否简要说点看法?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生1:这篇文章因为压韵很整齐,所以朗读的时候琅琅上口,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我想这是成为千古美文的原因之一吧。 师(颔首微笑) 生2:作为经典的文学作品,这篇文章还应该是立意非常深远的。这样的文章,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生3:用词非常凝练,而含义丰富。 (师板书):言简意丰。 生4:我在参考书上看到,这片美文在写作技巧上非常娴熟。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看法分别从语言,立意,写作技巧方面对本文进行简要的评价,都很有道理。反映出大家的预习是非常深入的。可是作为一篇文言文的学习,我们首当其冲的一点是掌握字词的意思以及用法,大家在预习过程中,有没有碰到一些疑难问题呢?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在字词方面的困惑或困难? (生都遥遥头,好像都没有什么问题) 师:有人说过这样的话: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事实上是说在太熟悉的环境里,人们往往会缺乏细致的观察,缺乏对事物的敏感性。阅读也是如此。来看看下面打出的几句话,其中的几个重要词语,你果真掌握了吗? 幻灯片打出: 1、 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2、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3、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4、 何陋之有? 师:对以上的几句话,对以上的几个划线的词语大家确实都没有什么问题? 生:(齐声)没有。 师:好!那我倒要来考考大家了。第一组中“有仙则名”中“名”什么意思,属于哪种词性? 生:出名,闻名的意思。原来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 师:很好,可是你知道“有龙则灵”中的“灵”的意思吗? 生:“灵异的山” 师:确定吗? 生:确定。因为书上的注解就是这样的。 师:其实书上的也有错误的,该词应该解释为“成为灵异的山”这样才能与上句相对。这里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而“灵异的山”则是一个名词性短语。 生:(默许,认为在理。) 师:第二组划线的两个词语谁来说说他们的意思? 生:“鸿儒”是指大学问家,“白丁”是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为什么说这里可以指代“没有学问的人”呢? 生:相对于前面的“鸿儒”而言。 师:补充说明一下,在唐代,穿着的颜色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最为高贵的是黄赤色(皇帝),其次是红紫色,蓝绿色次之,黑褐色再次之,白色是最没有地位的,所以“白丁”指的是平民百姓。运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这里可以理解为“没有学问的人”,刚才的同学讲的有道理,因为相对于前面的“鸿儒”。 师:谁来把这句话进行翻译? 生:(胸有成竹)谈笑的都是大学问家,来来往往的没有不学无术的人。 师:好,语句很顺畅,重点词语解释很准确。大家赞成吗? 生:(异口同声)赞成! 师:可惜的是,大家都疏忽了这个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在文言诗文中尤其常见的,遗憾的是大家都没有注意。 生:(纳闷,思索) 师:在《木兰诗》一文中曾出现这样地句子:“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什么意思,大家谁还记得? 生!:应该这样翻译:雌雄两兔的脚扑腾着,雌雄两兔的眼睛细眯着。 生2:这是“互文”的修辞手法,它的特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师:运用“互文”修辞的还有哪些句子?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生:“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还有“秦时明月汉时关”。 师:可见大家对这种修辞应该是印象很深的,可是在具体运用中往往又疏忽了。现在谁来翻译刚才的这句话。 生:谈笑往来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谈笑往来的没有不学无术的人们。 师:怎么样?刚才大家本以为轻而易举的句子,原来还有那么多的“陷阱”。 不过,终于艰难地闯过了两关,现在看第三关。大家来看第3组的句子。 生:“丝竹”指“弦乐竹乐”,“案牍”指的是官府的文书。 师:“案”原来是桌子的意思,如“拍案而起”,“牍”原意是古代写字用的木片。“丝竹”“案牍”这两个词,都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和上文中的“黄发垂髫”一样的。 师:其中的两个动词“乱”“劳”又该如何解释? 生:应该解释为“使……受扰乱”“使……劳累” 师:这种用法在文言语法中叫做“使动用法”。而我们在学习《桃花源记》中提到的“渔人甚异之”中“异”解释为“以……为惊奇”那叫做“意动用法”这是动词的两种特殊用法,在文言文中也是十分常见的。 师:句子中的两个“之”去掉的话,意思有没有变化? 生:没有。 师:大家把“之”去掉读一读,和放这里有什么不同? (生大声读两遍) 生:放在这里,使得句子语气更顺畅。 师:“之”在句子中是一个助词,无意义,只是取消句子独立性,起着舒缓语气的作用。 师:最后的一个句子“何陋之有?”这是一种特殊的句式? 生:倒装句。应该是“有何陋?” 师:里面的“之”是一个结构助词,倒装句的标志。无意义。 师:经过了四轮艰难的闯关,才发现原本以为很简单的词句,也有着无限的学问。是不是为自己肤浅的“自以为是”而感到羞惭? 生:(笑嘻嘻) 师: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环节。刚才有同学说《陋室铭》立意深远,我也非常赞成,作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深刻的内涵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中,点明主旨的是哪句话? 生!:“何陋之有?” 生2:“惟吾德馨。” 生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师:有三种见解,而答案只有一个,大家讨论一下,看看那句话最合适? 生4:第三句话,明显是错误的,虽然他在文章的首句,只是为了引出陋室,不是本文写作的重点。 生5:第一句话,仅仅是对陋室的简单概括,离作者的本意还相差甚远,再说,体现主旨的句子一般很少用问句。所以我赞成第2句话。——“惟吾德馨” 师:大家的意思呢? 生:(大声,整齐)“惟吾德馨” 师:好,这句话的意思懂吗? 生:只是因为我的品德高尚。 师:“德”可以理解为“品德”“情操”“志向”等。在文章当中,作者又没有直接来写自己的志向呢? 生:没有。而是借助于陋室来表现自己的志向,情操的。所运用的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师:课文的导语中有一句话是介绍这种写作手法的,大家来读一读,加深印象。 生(读):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趣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 师:谁知道“托”“言”两字的意思? 生:“托”是借助的意思,“言”是表达的意思。 师:“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要弄清楚三个问题。即:托何物?托物何?言何志?本文是如何借助“陋室”来表达志向的?请大家找出有关描写“陋室”语句。想想看,本文写了陋室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生:“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写的是陋室的“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的是陋室的“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的是陋室的“事”。 (师板书:景,人,事。) 师:请大家细读这几个句子,分别用一个两字词来概括“景,人,事”的特征。 生:陋室的景是很幽静的,因为从“苔痕”“草色”可以看出来。 生:“幽静”一词仅仅概括出陋室的氛围,而没有指出色调,我以为用“绿幽幽”比较合适。 生:“绿幽幽”固然不错,但“绿”一词显得格调太亮,与氛围不相符。况且老师要求用两字词。 生:清幽。 师:妙极了!(师板书:清幽) 师:那居室的人呢? 生:渊博 生:儒雅(师板书:儒雅) 师:请大家一起朗读写“事”的句子,思考其中的“事”有什么特点? (生朗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生:很悠闲,很惬意的 生:很舒适的,随心所欲。 (师板书:闲适) 师:只有深入地研读文本,设身处地的怀想,你一定会嗅到居室的气息。有人说“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现在,老师要加上“一室一——性情”(幻灯片打出)从以上居室的“景,人,事”中,你能体会到居室的主人怎样的品德,情操,或者说“性情”?最好是用四字短语。 生:安贫乐道 生:不慕荣利 生:高傲悠闲 (师板书以上几点) 师:主人的品德情操,其实从句子中的一些重点动词也可以察觉到。刘禹锡的词文向来以“言简意丰”而著称。这也是本文成为千古佳作的重要原因。请针对文中描写陋室的重点动词加以鉴赏,领会。 幻灯片打出以下句子: 试将黑影的词语与括号里面的加以比较,品味其表达效果的不同: 1、 苔痕上(爬)阶绿,草色入(映)帘青。 2、可以调(弹,奏)素琴,阅(观,诵)金经。 学生品评: 生:苔痕本是静态的,“上”一词赋予了动态美。有“蔓延”的意思。 生:“爬”一词动作显得很猛,与整句话意境不和谐。“上”有一种不知不觉的情趣。 生:“爬”的对象大多是是陡峻的或是直立的,与“台阶”不符合。 生:“入”有一种“潜入”的意思,偷偷的,不被察觉的,与“随风潜入夜”很相似,拟人化的手法。而“映”显得很突然。 生:“调(弹,奏)素琴”中,“弹”“奏”好像都是指较现代化的乐器,或者是西洋音乐为多。而这里是中国的古代乐器。 师:那弹古筝,弹琵琶不也都用“弹”吗?皇帝上朝的时候不是都要“奏乐”吗? 生:(急切)“弹”“奏”显得力量较大。而“调”有轻轻拨弄的意思。 生:“调”有静思静听的意思,如“调养气息” 生:“调”最重要的是“很随意”“漫不经心”,反映出很悠闲的生活情形,有种“怡然自乐”的情趣,与诗人的性情相一致。 (课堂静悄悄的,大家都深陷其中。) 师:能结合当时的意境和人物的性情来分析,用词表述非常确凿,很有见地。那“阅”呢? 生:“观”只强调“看”,“诵”强调“吟诵”“诵读”。而“阅”一词于无声中深思,斟酌,品味,领悟。 生:因为“金经”是很难领会深意的,“阅”体现诗人的“沉思默想”,是很高境界的阅读。 (其间穿插学生朗读,品读。) 师:(小结)听了大家的分析,老师想到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句诗: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中的一个词,你猜是哪一个? 生:静美。 (师板书:闲适静美 作为人物的另一性情) 师: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有同学提到,本文还有个特点就是“娴熟的写作技巧”。这一点在文章开头时就有体现。由“山”“水”引出陋室,那叫类比。针对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大家能否提一个问题? 生:文章的结尾,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师:其实,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那是一个典故,写作手法叫“用典”。孔子想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劝他,那个地方十分偏僻,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的那句话很坦率,而为何刘禹锡只引用后半句呢? (生思考讨论一分钟) 生:引用孔子的话来说明自己的居室不简陋,因为自己的品德情操高尚。 生:省略前面的四个字,实际上是告诫自己不能以君子自居。否则显得很浮夸。 师:刚才第二位同学说的话,让我想起了这节课一开始,同学们的疑惑:这篇“铭”到底是警戒自己?还是颂扬他人? 生:(大声)警戒自己。 师:(小结)最后引用的是后半句话,而实际上想要表达的是前一个意思。 可以说“言在此,而意在外”。可见作者在构思上的匠心独运。
作业:(扩展阅读,探究,练笔)
1、 请展开你联想想象的翅膀,运用修辞手法,结合意境,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扩写成一段描写性文字。(100字左右) 2、 有人以为刘禹锡在《陋室铭》一文中流露出的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怎么看待?请结合刘禹锡的另一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一番小小的研究说明。 3、 有人以为刘禹锡孤芳自赏,轻视普通劳动者,如“往来无白丁”,而东晋诗人陶渊明在《移居》一诗中,这样写道:“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同样的对待陋室的态度,可截然不同的对待乡民的态度。你对刘禹锡有何看法?你对朋友的交往有何看法? (2、3两题任选一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