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长亭送别(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1.理清结构,把握各个部分人物情感变化
2.理解《西厢记》的主题
二、作者介绍
王实甫,字德信,元代大都人(今北京),所作杂剧根据《录鬼簿》记录有14种,其剧作大多以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经典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杰作,也是元杂剧中最优美宏伟的篇章。《长亭送别》选择原作的第四本第三折,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
三、理清结构
本文按照场景的不同可以分为四部分,请划分出来。
(单独回答)
赶赴长亭 长亭饯别 临别叮嘱 离别之后
四、分析文章
(一) 赶赴长亭
1. 时间:暮秋时节 地点:长亭——设置在道路旁的亭子,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在古诗词中,“长亭”就成为离别的象征。
环境:[端正好]
(语言)描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什么环境?这种环境衬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单独回答)
明确:蓝天白云、黄花堆积,西风吹,大雁归去,层林尽染,一幅深秋的悲凉图景。渲染出寥落萧瑟的悲秋气氛,生动的衬托出莺莺为“离人伤感”而产生的忧郁心情。
2.还有哪些句子体现莺莺愁苦、怨恨的心情?(单独回答)
“恨相见的迟,怨归去得急”;“儿……,车儿……”;“松了金钏,减了玉肌:此很谁知?”
板 书 愁苦、怨恨——痛
(二) 长亭饯别
1. 车到长亭,莺莺有很多话要对张生说,可有母亲和长老在场,她只能把情思埋在心里,视线却一直系在张生身上。莺莺眼中看到的张生是什么模样?(齐答)
明确:“斜签着坐着”“死临侵地”[小梁州] 无精打采,独自伤感,不敢泪垂
莺莺此时一定很心疼,很想能陪在张生身边安慰他,可是无奈老夫人在场,原句是怎么说的?
明确:“举案齐眉”“共桌而食”
2.这对情侣对对方的情意非常深厚,心中充满着无限依恋,却又必须分别,这种局面是谁造成的?(齐答)
明确:老夫人“俺三辈不招白衣女婿”“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 深层来讲:是封建婚姻“门当户对”思想在作祟。老妇人在此是封建家长的代表。
3.莺莺是怎样看待“门当户对”的?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这些句子表现出莺莺是什么样的人?(单独回答)
明确:“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示莺莺重视爱情,轻名利。“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表现莺莺直接把矛头指向了功名利禄。表明了莺莺对赴京赶考的态度,在莺莺眼里,功名远不及爱情地位高。表现出莺莺生性叛逆、倔强的性格。
其实剧本中的莺莺实际上就是作者思想的化身,由莺莺的这些思想和表现,以及从他设定的“愿天下的有情人都成了眷属”这个主题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王实甫对封建婚姻是批判的,他主张的是自由恋爱、自由婚姻,这也就是《西厢记》的独特之处。
4.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出,莺莺是不愿张生去赶考的,她只想和张生“举案齐眉”“共桌而食”,可是她的这种朴素而简单的愿望,在当时却又那么难以实现,她既无法扭转更不能违背母亲的意愿,只得让情人远离自己。由此我们概括一下莺莺此时的心情应该是:缠绵依恋,却又无可奈何
板书 依恋、无奈——恨
(三) 临别叮嘱
1.老夫人和长老相继离去后,在四顾无人之时,莺莺终于可以向张生表露心声了。快速阅读文章,概括此时莺莺都叮嘱了张生哪几方面的内容?(单独回答)
明确:(1)出门在外,注意身体: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2)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3)若见了那异乡花,再休似此处栖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长亭送别(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