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案
交大附中 杨丽萍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 导语: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自古以来,爱情就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在中国戏曲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西厢记》中的著名片段《长亭送别》。
关于全剧的剧情,以及作者的情况,见注解1。
二、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三、熟悉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戏剧剧本因其文体的特殊性,戏剧语言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其中,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是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内容。宾白和科介则起到辅助作用。
轻声朗读曲词,找出曲词里最能体现人物心理和感情的词语。
泪(离人泪)――恨――闷 ――见――悲――想――泪(相思泪)
红泪――怕
以“别”为主线,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脉络。 板书情节:
别之前: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别之时:心痛悲啼,恨满愁肠
别之后:劳燕分飞,烦恼填胸臆。
四、赏析精彩曲目,体会王实甫《西厢记》唱词诗情画意的特点。
(一)着重赏析[端正好][滚绣球]。全体学生朗诵[端正好],思考:
1、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了情感?放在这一折的开头,有什么作用?或者说艺术效果如何?
(板书)
明确: 景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霜林染醉 情 泪 -诗眼 情感:离别之痛苦
写法: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排比、拟人、化用 作用:烘托气氛,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诗情画意,促人想象。
2、“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 3、 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以营造优美意境的方法。联系: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4、插讲故事:传说作者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时,因为毕其一生,所以,“思尽,倒地而死。”说明文辞极其优美,缠绵悱恻之至,艺术水平相当高,令人叹为观止。
(二)赏析[滚绣球] 朗诵、思考:诗眼?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
诗眼:恨,一个恨字,总领下文,恨想见太晚,恨分别太快,恨时光飞逝,恨难左命运,最后总结,“此恨谁知”?两个恨字,遥相呼应,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崔莺莺离别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手法:排比、对偶、拟人、夸张
(三)学生鉴赏〔叨叨令〕
四、布置背诵:〔端正好〕《苏幕遮》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进入课文,赏析典故:
《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胆地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从同学刚才背诵的〔端正好〕和《苏幕遮》,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在后面的曲目中,作者用了大量的典故,来表达崔莺莺对爱情的坚贞,对分离的痛苦,对爱人的叮嘱。归纳(板书):
举案齐眉:
望夫化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