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长亭送别》——莺莺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

    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思考以下问题

    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意的?

    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2、重点赏析课文,把握两个目标

    (教学设想:着重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提供范例,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可举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的一个经典面:夕阳下,大海中,罗丝在杰克的引导和鼓励下,爬上船头的栏杆,张开双臂,闭目呼吸。也可举学生送别朋友,学生与父母分别的场景,因为有生活体验,容易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全体学生朗诵[端正好]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明确:景 碧云天(烘托气氛)黄花地(诗情意)

    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诗词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促人想象)

    情 痛(愁苦)(讲析时一可联系相关诗词,让学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以营造优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苏幕遮》、晏殊的《蝶恋花》和张继的《枫夜泊》。课后整理。也可联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这雪下得紧”作为分析的范例,帮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二可插讲故事:传说作者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时,因为毕其一生,所以,“思尽,倒地而死。”说明文辞极其优美,缠绵悱恻之至,艺术水平相当高,令人叹为观止。)

    二、赏析滚绣球

    引导、启发学生先朗诵再思考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柳丝玉骢 疏林斜晖马儿车儿 借景抒情 离情难舍

    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夸张身心憔悴 怨恨

    过渡语:送别途中,莺莺不忍遽别的情感怎一个“痛”字了得?这种“痛”包含着愁苦与怨恨。

    过渡语:我们赏析了两段文字,领略了诗情意,同学们能否从文中找几句口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语句来呢?

    例如:“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萋迷。”(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渲染莺莺内心怅惘、眷恋、失意。)

    【小结】《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胆地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最后一幅“夕阳古道无人语”的面与“晓来谁染霜林醉”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离别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让学生回忆柳永的《雨霖铃》并且一起背诵。教师展示书法作品。 (教学设想:通过小结,让学生加深对“情景交融”的理解。通过再次展示书法作品,让学生增加兴趣,获得美感。)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长亭送别》——莺莺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