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

《长亭送别》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2.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及教学设想

《长亭送别》练习
  班级:              学号:                 姓名: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谂知(niǎn)暮霭(ǎi) 胸臆(yi)  B、泠泠(léng)相偎(wēi)栖迟(qī)
  C、赓续(gēng)玉醅(bèi)揾做(wèn) D、萧瑟(sè)憔悴(cuì)顷刻(qǐ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弃掷    斜晖    挺身    举案齐眉    B、揩拭    青霄    狼藉    蝇头微利
  C、暮蔼    蜗角    胸臆    萧瑟凄冷    D、厮守    把盏    扶持    喁喁私语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 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
  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 趁路程节饮食(赶)
  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 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 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
  4、对《长亭送别》中《端正好》一段戏文,分析不当的是( )
  A、前四句,写秋天、秋地、秋风、秋雁,天碧、地黄,风紧、雁飞,有声有色,动静相间;既是写秋天的实景,又暗含着离人的伤感。
  B、这首曲词的前四句,由范仲淹《苏幕遮》一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四句演化而来,同为离别渲染气氛。
  C、最后是个设问句,先暗中点明离别的具体时间“晓”,然后借景抒情,一问一答,是离人的泪染红了遍野的霜林,读来催人泪下。
  D、整首曲词,借对秋景的描写,构成萧瑟凄凉的氛围,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相融合,景语境语不可复辨,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5、[滚绣球]一曲中有“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金圣叹赞其为真正妙文,下面的解释哪个是错误的(     )
  A、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莺莺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的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点的时间呆在一起。
  B、莺莺看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随这种情景,勾起了内心的离别之情,正是情因景生,借景抒情。
  C、这两句是紧扣莺莺惜别的心理进行描绘的,刻出莺莺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的生动形象。
  D、“马儿慢慢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的那种不忍遽别的,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真可谓是情景交融,剖析入微。
  6、选出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合理的一项(      )
  (1)晓来谁染霜林醉?         (2)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 
  (3)若见了那异乡花,再休似此处栖迟。  (4)泪流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A、(1)反问(2)夸张(3)借代(4)对偶     B、(1)比拟(2)对比(3)借喻(4)对偶
  C、(1)比拟(2)对偶(3)借喻(4)夸张     D、(1)比喻(2)对偶(3)借代(4)夸张
  7、对[耍孩儿]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
  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
  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