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 要认识的字200个,会写的字300个 复习方法: 1、 字音方面,利用生字表让学生就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进行自主归类。 2、 字形方面,加强听写。(家长全面听,同伴、老师有侧重地听,重在易错难写字、读音不准或多音字) 3、 字义方面,通过组词,说句子帮助理解(可以布置书面作业,可以互帮互助的形式) 二、词语 (一)反义词练习 1、课本P15 (由意思相反的字组成的词) 动静、得失、吞吐、详略、攻守、进退、始终、呼吸、是非、爱憎 方法: (1)为了帮助理解、记忆,可以给这些词后面再补充两字 动静(皆宜)、得失(取舍)、吞吐(自如)、详略(得当)、攻守(平衡)、 进退(两难)、始终(如一)、呼吸(均匀)、是非(不分)、爱憎(分明) (2)拓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课外的积累,加深对这类构词方式的印象。 明暗、对错、软硬、真假、抑扬、起伏、昼夜、深浅、张弛、文武 2、课本P31 清对浊 廉对贪 功对过 正对偏 奖对惩 优对劣 善对恶 勤对懒 方法:对这些单音节的反义词可以变为双音节的反义词去帮助理解、记忆 (清澈对浑浊) (廉洁对贪污) (功劳对罪过) (公正对偏心) (奖励对惩罚) (优秀对恶劣) (善良对凶恶) (勤劳对懒惰) 3、复习册P10第十六题、十七题 拓展: (二)数量词练习 1、课本P15 2、复习册:P11--P12 拓展: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如常用的、 特别的 (三)成语积累: 1、 课本P16 描写花草的: 描写日月的: 描写山峦的: 2、 课本P69 关于勤奋学习的: 关于专心学习的: 3、 课本P70 看图说成语: 4、 课本P119 AABC式的成语: 5、课本P186 (1)数字式成语: (2)ABAC形式: (3)AABB形式: (4)反义词形式: 补充: AABC 比比皆是、斤斤计较、心心相印、欣欣向荣、咄咄怪事、扬扬得意 AABB 日日夜夜、形形色色、战战兢兢、鬼鬼祟祟、层层叠叠、熙熙攘攘、兢兢业业 ABCC 神采奕奕、温情脉脉、虎视眈眈、喜气洋洋、逃之夭夭 6、关于成语故事的: 买椟还珠、画龙点睛、 一鸣惊人、名落孙山、井底之蛙 7、关于寓言故事的:刻舟求剑 亡羊补牢 对牛弹琴 守株待兔 狐假虎威 拔苗助长 8、关于神化故事的: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开天辟地、精卫填海、擎天之柱、愚公移山 (四)同音字P69、一字多义(多义字)P87、多音字P103、形近字P137 考查方式: 1、 以上四种类型的字,课本都以“我的发现”的方式让学生发现特点,找出规律。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做“我的发现”这类题目,一定要让学生打开思路从音、形、义等多角度去思考,避免惯性思维。(在第五、六单元的测试中,有一组字很明显是一组为平舌音,一组为翘舌音,但部分学生以惯性思维只从字形方面考虑,因此规律难以概括。) 2、 “多义字”与查字典结合起来,体现在义项的选择。 3、 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多体现在组词方面,选择题等常见的题型方面。 (五)词语搭配: 如课本P69中“的、地、得”的运用 三、句子 (一)比喻句练习: 1、课本P31 2、课本P48 3、复习册P17、P28 方法: (1) 把一句话改成比喻句 (2) 用比喻词造句 (3) 把句子补充完整 (二)反问句练习: (1)课本P48 (2)复习册P18 (三)复句 在说明文《太阳》一课中,多次出现了转折复句和条件复句。 如: 1、“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转折复句) 2、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条件复句) 必背内容:(包括词、句、段、篇) 一、古诗: (1)《咏柳》、《春日》、《乞巧》、《嫦娥》 描写春天的拓展篇目: 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描写月亮的拓展篇目 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 李白《静夜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 二、课文 P2《燕子》、P8《荷花》、P18《翠鸟》(1、2、3自然段)、P41《画杨桃》(倒数第二自然段,老师说的话)、P52《和时间赛跑》、P72《可贵的沉默》喜欢的句子、P106《太阳是大家的》、P108《一面五星红旗》感人的句子、P130《女娲补天》生动的句子、 三、课后内容 1、珍惜时间格言:P55 2、描写月亮的诗句:P95 四、语文园地(读读背背、读读记记) P16、P32、P48、P49、P69、P88、P104、P120、P137 补充表现友谊的名句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雁门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选·争报恩》 四、阅读 阅读题的做题方法 阅读题作为语文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有一些学生在做题时却往往急于求成,做题过程流于急促浮躁,问题答案流于偏浅疏漏,不能优质高效地做好阅读理解题。那么,怎样才能革除这种毛病,做好阅读理解题呢?我觉得要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阅读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熟读全文,整体把握。 一般来说,做题时,我们要先把文章读一遍,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再开始做题。如果没看懂,还要再读,直到弄懂为止。当然,读第二遍前,可以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因为后面的问题中有时会隐匿着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对我们理解文章很有帮助。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信息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从而整体把握全文,做到对解题心中有数。 要向学生强调,只要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倘若急于求成,忽视对原文的阅读,只“水过地皮湿”般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草草了事。就会导致对原文一知半解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得出的结论,岂不成了“空中楼阁”? 二、确定区域,深入思考。 在文章有了整体感知后,我们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深入思考,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1、对于选择题 选择正确选项方法有三: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 直选法,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适合于一目了然的题目。答案是自己一下子能确定的。 排除法,通过排除不合要求的选项,将正确的答案显露出来。 类推法,通过合理推断迅速排除某些选项,或根据已知情况推断未知情况,迅速确定答案。 2、对于一些问答题、概括段落大意等题目 准确解答这类题目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这就需要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处理,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这就能准确解答。 3、对有关字、词、句的语境意义以及作用之类的题目 (1)字不离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就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五、作文 回顾这个学期写过的八篇作文,分别是: 一、介绍家乡景物(写景) 二、关于环境保护 1、 可以写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说明文、调查报告) 2、 可以发挥想象,写几年后家乡环境的变化;(想象文) 3、 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写事) 三、介绍自己(写人) 四、介绍自己的绝招(写事) 五、写父母对自己的爱或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感人的事(写事) 六、写未来的一样感兴趣的东西(想象文) 七、自由作文 八、编一个“我变成......”的故事(想象文) 归纳一下,主要有四类文章,其中写事和想象占的比例是最多的,而这两类的文章的写作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写作兴趣。 复习建议: 1、针对学生写作时出现的问题,如不会突出重点进行具体描写,文章结构安排不当等设计小型多样的小练笔,进行仿写、续写等。 2、在阅读训练中要渗透作文练习指导,根据本学期的作文内容和要求,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选择相应的文章作为阅读材料,既加强了阅读的指导,又可以给学生的写作提供有效借鉴、模仿的对象,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是孤立的,效果才是显著的。 3、组织学生围绕习作的要求修改,对做得好的同学、同伴给予表扬、肯定。形成“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良好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