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对加法、乘法笔算教材编排的思考教案
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理科 >> 小学数学 >> 六年级 >>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 正文

 

小学六年级数学对加法、乘法笔算教材编排的思考教案

  在当前的计算教学中,借助情境以及直观的动手操作理解算理并不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于,教师们注意了算理的揭示,但往往轻描淡写地很快揭示所谓的简化算法。这样的教学往往导致了在揭示算理到抽象算法之间出现断层,由此造成学生对计算的技能掌握不牢,对知识的运用、迁移不够。最近,笔者结合“两位数乘一位数”一课的教学,对苏教版第一学段加法、乘法的笔算教材的编排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思考一:学生为何不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材编排,首先是揭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随后呈现乘法的原始竖式,最后优化简单的竖式书写方法。编排原始竖式的意图,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架设一条梁,帮助学生从直观算理过渡到抽象的算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结合情境图能较好地理解算理,但是在尝试笔算时往往就跳过原始竖式直奔简化竖式。《江苏教育》2008年第3期杨春燕老师《“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例谈》一文中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学生对加法与乘法的关系、表内乘法、位值原则等的知识储备能够使他们自我跨越。事实真的如此吗?笔者在不少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自主尝试出简化的竖式计算形式后,教师为了强化算理,尊重教材的编排,又向学生呈现出乘法的原始竖式,而这个时候,学生往往一片哗然,并不认同这一原始竖式。可见,学生虽然能尝试出竖式的简化形式,但并没有实现对原始竖式的真正跨越。那么,学生为何不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呢?按理说,只要理解了算理,过渡到原始竖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过渡到简化的竖式,思维的跳跃性反而很大。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在组内两位年轻教师开设同课题校级公开课时进行了实验统计。(由于是临时将后面的内容抽调上来教学,因此基本不存在家长提前辅导的情况。)两个班96名学生在尝试竖式时,只有一名学生用了原始竖式,原因是该学生看了数学书,其他95名学生都直接采用简化的竖式进行计算,并且我预设的 “将前面口算的结果直接写在竖式横线下”的现象无一例发生,学生在书写计算结果时都是先写个位,再写十位。我顿时醒悟:学生有着丰富的加法笔算的经验,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的笔算过程,横线下面直接书写计算结果的外在形式,都促使了学生在探究乘法笔算过程中自主迁移了这些知识经验。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就难以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了,而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后再来教学原始竖式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思考二:加法原始竖式的教学意义何在?

  教材在编写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引进了乘法的原始竖式,这引起了我一系列的思考:加法笔算的教材编写为何忽略了原始竖式?根据教材目前的编排,加法笔算的教学状况又是怎样的?如果在教学加法笔算时也引进原始竖式,这样的教学意义何在?

  先摘录一个笔算加法的教学片段:

  师:43+31等于多少呢?先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操作,得出43+31=74。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40+30=70,3+1=4,70+4=74。

  师:谁能在计数器上表示43+31?

  生拨计数器:先在计数器上拨43,再拨上31,结果等于74。

  结合拨珠,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算理:43+30=73,73+1=74。(这个算理相对难一些)

  师:43+31,我们还能用竖式帮助计算。

  教师板书竖式的框架,让学生尝试接下去计算。

  学生的尝试的情况可以分成三种:(1)直接在横线下书写刚才口算的结果74;(2)先算十位上4+3=7,再算个位上3+1=4;(3)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师:在竖式计算时,我们一般从个位算起,谁来把计算的过程跟大家讲讲?

  生1:先算个位上3+1=4,4写在个位上,再算十位上4+3=7,7写在十位上。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的方法,大家掌握了吗?

  ……

  同上面这个教学片段一样,很多教师在揭示算法时不自觉地将算法同算理剥离开来,诚然,站在成人的角度,笔算加法就是这么简单:个位同个位相加,十位同十位相加,几乎没有任何需要解释的理由。但殊不知这样教学,学生尽管能较快地掌握加法笔算的方法,但是这种机械、形式化地操作,让学生在计算时不自觉地脱离算理的有效支撑,学生的计算仍然只是稀里糊涂地计算,甚至当学生学习乘法笔算时,尽管能娴熟地迁移加法笔算的方法,但同时导致了乘法笔算也只是停留在机械化操作的层面。因此,笔者认为,加法笔算教学,增加原始竖式的教学十分有必要。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加法笔算时,学生交流完43+31的口算算理之后,我让学生尝试进行竖式计算。交流时,有不少学生是直接将答案74抄写在横线下面的,也有不少学生知道从个位算起,再算十位,列出了标准的竖式。这个时候我就将原始竖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思考:根据刚才口算的三个步骤,竖式计算过程中也应有这样的三个步骤,而你们在计算40+30=70时,怎么就直接把7写在十位上面去了呢?学生一开始愣住了,如实告诉我:家里爸爸妈妈就是这么教的,书上也是这么写的。我就继续让学生思考:爸爸妈妈教的竖式以及书上的竖式这样算有没有道理呢?我随即同学生做了几个实验:我让学生用爸爸妈妈教的方法做几道题,我用原始竖式计算,放到黑板上一比较,学生发现,计算结果都一样,而原始竖式看起来计算的步骤更清楚,但是写起来较麻烦。并且学生指出,原始竖式中一位数加上整十数,得数的个位上还是原来的一位数,十位上的数跟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同,所以就能省略计算的步骤,把竖式写的简单些。经历了对原始竖式的观察、比较、优化,我相信学生对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就不再是操作性理解了。

  非常巧合的是,最近笔者在翻看以前的杂志时发现,上海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在2006年第6期《小学青年教师》发表的《关于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的处理思路》一文中也指出:“根据新的学力观,我们不应该仅仅重视竖式一般的形式,也应该重视使用竖式表现思考过程。”而这种表现了思维过程的竖式形式其实就是原始竖式。加法笔算时引进原始竖式,不但有效沟通了直观算理到简化算法的过渡,更让学生对数和数位结合的位值原则有了初步的体验,这为学生以后的乘除法的笔算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考三:笔算乘法在沟通算理和算法时以什么为突破口?

  学生有了将加法的原始竖式过渡到简化竖式的经验后,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怎样由原始竖式过渡到简化竖式已经不再是本节课的难点了,因为加法同乘法的简化过程、方法都是相通的,再加上学生在丰富的加法笔算经验的引领下,完全可以自主探究出乘法竖式的简化写法,因此,教学乘法的笔算时,我们不妨重新改编教材,将原始竖式这块内容割舍掉。而割舍这一内容,需要寻找到一种比原始竖式更能有效沟通算理和算法的突破口。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教学三位数连加,练习里有这样一道题(42页):三角形花坛的三条边一样长(每条边长268厘米 ),花坛栏杆的长一共多少厘米?解决这道题时,不少学生列了乘法算式268×3,可是乘法竖式不会计算,当时我就引导学生借助加法竖式进行计算,并且在加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怎样算能算的更快,学生在计算每一位上三个数相加时自然运用口诀进行简便计算。这道题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学生尽管是在用加法竖式进行计算,可是运用乘法口诀帮助计算的方法不就是乘法笔算的方法吗?因此,在学生初步具备数和数位位值知识的基础上,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前提下,笔算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算法就是提炼乘法笔算方法的最佳突破口。当然,我们在重组教材时,还需要考虑到,如何促使学生在加法笔算时自觉采取简便算法,以促使这一算法有效迁移到乘法的笔算中。

  在使用现行教材例题进行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交流14×2的算理时,学生能很快说出:14+14=28。但当教师问及还能怎样想时,很少有学生能想到先算10×2=20.再算4×2=8,再算20+8=28。细细分析发现:学生在解决14×2时,往往把14看做一个整体,两个14相加,学生能很快口算出结果。但是教学14×2的笔算,需要支撑的是第二种算理,因此教学时,老师往往根据教材的编排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再用局部分解的眼光来思考问题,(把14分成10和4,14×2就是把2个10和2个4合起来),这显然不太符合学生的思维常态,因此课堂进行到这一环节时常常会冷场。同时,由于计算2个14比较简单,在尝试乘法笔算时不排除会有部分学生的计算仅仅停留在加法计算的层面上,而没有内化到乘法上。这就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计算步骤混乱、计算方法混淆等情况。

  于是,我们尝试调整例题中的数量,促使学生在口算时用先分解再综合的策略解决问题。如可以改成“每只小猴采32只桃,3只小猴一共采多少个桃?”这样,学生在口算3个32相加时难度相对大些,学生必然会采用分解的策略:先算30×3=90,2×3=6,再采用综合的策略:90+6=96。在明确算理后,让学生用连加的笔算验证刚才的口算过程,并且让学生思考怎样算能算的更快。在运用口诀进行加法竖式的简便计算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如果让你自己尝试用乘法竖式计算32×3,你会从这个连加竖式中得到哪些启发呢?学生边思考边进行乘法竖式的探究。在此基础上,沟通加法笔算与乘法笔算的相通之处,进一步明确算理、巩固算法。在交流乘法笔算的计算过程时,教师让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算理,并引导学生及时同加法竖式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乘法中的每个计算步骤都能在加法竖式中找到,并且用到的口诀也是一致的。

  3.改编重组教材的可行性再思考:结合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笔算,学生在探究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时,对算理的理解更深入,对算法的掌握更清晰。这一突破口对后继学习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产生的优势更明显。现行进位乘的教材从原始竖式过渡到有进位的简化竖式,这个过程有相当大的跳跃性,既有中间计算步骤的简化,又有进位方法的提炼,仅仅从原始竖式中获得启发,让学生自主提炼出简化的进位乘,难度比较大。相比而言,将连加竖式的简便算法迁移到简化的进位乘,更能促进学生自主迁移、运用已有的计算经验,从而有效拓宽探究的空间,增强探究的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以24×3的竖式为例:

  师:这两种竖式在计算时有什么联系?

  生1:都是先算3个4相加,再算3个20相加,再把它们合起来,因此,计算的结果相同。

  生2:计算过程中用到的口诀都相同。

  生3:进位的方法也相同:都是个位満十,向十位进1。

  上面的教学片段证实:以笔算加法的简便计算作为教学笔算乘法的突破口,更能有效沟通算理与算法,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这样组织教学,拓展了学生后继学习新知的探究空间,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疏理、重建,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学会计算。

 

来源:中国哲士网

有关 数学试卷考试题测试 语文六年级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资料

本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对加法、乘法笔算教材编排的思考教案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09年希望杯四年级3道陷阱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
    《凡卡》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凡卡》说课设…
    小学六年级数学“认识体积和容积”教…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凡卡》第二课时…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比例》教案
    圆的认识同步练习(一)
    小学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
    圆的认识2
    圆的面积(2)(新人教十一册)
    圆的面积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新人教六下)
    邮递的路程
    用比例解决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凡卡》第二课时…
    小学六年级数学“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和田的维吾尔…
    小学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工程问题"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利息问题的解题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分数连乘”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体积单位”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
    小学六年级数学“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
    圆的认识(二)
    一个数除以分数(新人教十一册)
    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问答(…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2)(新人教十一册…
    小学六年级数学“大树有多高”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表面积的变化”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
    小学六年级数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小学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
    小学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
    小学六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小学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灯光》综合资…
    小学六年级数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积累·运用二…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猴王出世》综…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匆匆 教学实录3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匆匆》说课设…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匆匆》教学设…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匆匆》教学设…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顶碗少年》(…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3)(新人教十一册…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鲁滨孙漂流记…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鲁滨孙漂流记…
    名师教你巧记小升初英语常考词汇(1)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一夜的工作》…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口语交际·习…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回顾·拓展三…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鲁滨孙漂流记…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确定位置》…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各具特色的民…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千年梦圆在今…
    四则混合运算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鲁滨孙漂流记…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汤姆·索亚历…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口语交际·习作…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口语交际·习作…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回顾·拓展四(…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回顾·拓展四(…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跨越百年的美丽…
    09年希望杯四年级3道陷阱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百分数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跨越百年的美…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鲁滨孙漂流记…
    小学六年级数学“用字母表示数”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
    小学六年级数学“认识除法竖式”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把握学段特点,提升概…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八单元《总复习》教…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鲁滨孙漂流记…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跨越百年的美丽…
    纳税(新人教十一册)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百分数的应…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九单元《认识百分数…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八单元《可能性》教…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分数四则混…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认识比》教…
    比例(新人教六下)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分数乘法》…
    分数除法(新人教十一册)
    名师教你巧记小升初英语常考词汇(1)
    圆面积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方程》教案
    第4单元圆整理和复习(新人教十一册)
    平移和旋转(北师大六下)
    数学思考教案(新人教六下)
    数学广角分配(新人教六下)
    圆的周长和面积教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新人教十一册)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分数除法》…
    练习课
    圆柱的认识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练习课(新人教十一册…
    (新人教十一册)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确定起跑线(新人教十一册)
    利息(新人教十一册)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整理复习(新人教十一…
    (新人教十一册)圆
    (新人教十一册)圆的周长(2)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
    折扣(新人教十一册)
    观察物体:“搭一搭”
    分数除法整理复习
    整理和复习(新人教十一册)
    整理和复习(二)(新人教十一册)
    折线统计图
    在电脑上画画
    圆柱体的表面积
    综合计算整理复习
    自行车里的数学
    轴对称图形(新人教十一册)
    比的意义
    数学与科技
    圆的周长与面积对比练习(一)
    名师教你巧记小升初英语常考词汇(1)
    一个数乘分数(新人教十一册)
    新课标六上第一单元:位置
    圆柱的体积
    图案设计
    统计与找关系(北师大六下)
    图形与变换复习
    第一单元位置(新人教十一册)
    赛车的轮子
    分数的基本性质
    扇形统计图
    数的整除整理和复习
    数的认识复习(新人教六下)
    数的分类及读写法整理和复习
    实践与探索
    设立车站
    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新人教十一册…
    上学的路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正比例和反…
    统计的应用
    化简比
    整理和复习(一)(新人教十一册)
    认识负数(新人教六下)
    认识负数1
    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教案
    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
    你能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两步分数乘法应用题(新人教十一册)
    可能性大小(苏教六下)
    卡片的顺序
    数学欣赏
    周长与面积
    解比例(新人教六下)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课
    复式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新人教十一册)
    复式条形统计图
    负数(新人教六下)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新人教十一册…
    09年希望杯四年级3道陷阱题
    解决问题(新人教十一册)
    最新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联系站长 | 人物资料  | 自助友情链接 | 新站登录 | 下载本站 |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