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140分)
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地区河流具备下图中河流水文特征的是
2.当城市E日出时间为7:40(该国所在国家的时
间)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尼罗河水位下降
B.华北平原的人们正在忙于播种小麦
C.北美中部平原来源于北冰洋的寒冷气流
频繁南下
D.地中海的盐度处在一年中最高的季节
读图回答3 – 5题
3.20℃等温线西半段走向形成的原因正确的是
A.纬度与地形 B.风带与气压带
C.寒流的影响和山地影响 D.海陆位置
4.修建连接PQ两城市之间的铁路时,可能遇到主要困难是
A.气温低,冻土层厚 B.跨越大河,架桥工程量大
C.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高差大 D.经过的国家多
5.该铁路的长度最接近
A.500千米 B.1000千米 C.2000千米 D.3000千米
6.某海港位于34 ,当北京时间为7月7日6点时,海港为7月6日22点,它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7.下表是我国四个地区建厂的优势比较(数值越大,优势越明显),关于甲、乙、丙、丁四地适宜发展工业部门的叙述,正确的是
地点
|
优势比较
|
原料
|
市场
|
工资
|
甲
|
4
|
1
|
4
|
乙
|
1
|
4
|
1
|
丙
|
2
|
3
|
2
|
丁
|
3
|
2
|
3
|
A.甲地适宜发展甜菜制糖业 B.乙地适宜发展钢铁工业
C.丙地适宜发展煤炭工业 D.丁地适宜发展电子工业
8.在下图中,印染厂、水果批发市场、豪华宾馆应依次选择在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①⑤④ D.①②⑤
9.下图中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是
A.水土流失,酸雨 B.土壤盐碱化,荒漠化
C.雨林砍伐,水土流失加重 D.风沙危害,寒潮
10.目前北京人均占有用水量不足300立方米,不及国际公认的缺水下限的1/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既要维持各行各业的需要,又要满足上千万市民及300多万外来人口的生活用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成为令各方头疼的大问题。造成北京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的主要因素有
A.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规模的扩大是根源
B.水库数量少,地下水储量少
C.水价过低,造成人们节水意识差
D.近年来居民用水量大增
下图为某日某地日出时刻随纬度的变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1题。
11.乙地夜长比甲地略短,且甲、乙两地同时迎来日出,乙地位于甲地的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古代中国经常出现国家分裂的现象,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大趋势。回答12 – 14题。
12.下列对我国10世纪初至14世纪中期历史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从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
D.“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开始形成
13.元朝和清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中,不同的是
A.抗击外来侵略 B.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C.建立行政机构开发边疆 D.设置机构管辖台湾
14.“逆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诗中歌颂的人物是
A.施琅 B.郑成功 C.康熙 D.张学良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并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回答15 – 17题。
15.至迟从唐代起,陶瓷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这标志着我国制瓷技术日臻成熟,并为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的历史现象是
A.金银错技术的发明 B.白瓷的产生
C.唐三彩的出现 D.双色套印技术的传播
16.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外交活动是
A.张骞出使西藏
B.甘英出使大秦
C.玄奘西游天竺
D.郑和下西洋
17.右图中二人的交往产生的积极意义主要是
A.西方的天文、数学、哲学和政治传入中国
B.中国文化在欧洲广泛传播
C.为我国科技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D.中国人开始注目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胜利。读下图回答18 – 20题。
18.1937年4月,国共两党都派代表恭祭黄帝陵。毛泽东亲自撰写祭文写道:“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标志着抗民族统一战线成立的事件是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中国发表抗日通电
C.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声明 D.国共合作宣言发展
19.下列战役中日本法西斯侵略军遭受失败的有
①淞沪会战 ②平型关战役 ③中途岛战役 ④豫湘桂战役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罗家伦在为迎接抗战胜利的《凯歌》中写道:“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抗战胜利的历史功绩包括①消除了中国党派间的分歧 ②促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③取得了反帝斗争的伟大胜利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的结果,同时又对国际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回答21 – 23题。
21.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建立表明
A.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已经完成
B.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已经实现
C.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D.不结盟运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22.回顾近200年的历史,有许多因素推动或制约着世界格局的演变,以下哪些因素具有这些作用①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经济力量的消长 ③军事实力的变化 ④重大国际组织的建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3.如图所示:当前,八国角逐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反映了联合国在发展中的什么问题
A.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联合国面临着重大改革
B.世界政治大国并起,联合国的作用已遭到削弱
C.联合国在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面前已软弱无力
D.联合国制定的某些国际准则没有普遍的约束力
2004年9月7日,中国首部《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正式发布,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社会保障问题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说明了为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所作的不懈努力。回答24 – 26题。
24.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是①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②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 ③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④是维护劳动得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重要措施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5.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到,为了积极促进社会和谐,要以扩大社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党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②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表现 ③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④体现了国家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⑤体现了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 D.①②③④⑤
26.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一是要循序渐进,二是要区别对待,三是要有重点。现在已经来到城镇居住或者打工的,可以参加城镇的各项保险;留在农村的,其养老保险主要以个人缴费、集体资助、政府引导为主体。从哲学上看①体现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体现了想问题办事情抓重点 ③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④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
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52号国务院令,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根据这个决定作相应的修订,重新公布,自2006年1月1日起实行。回答27 – 29题。
27.国家修改个人所得税法,发挥其在调节收入,遏制贫富差距方面的作用,是属于①经济手段 ②国家的宏观调控 ③法律手段 ④行政手段
A.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28.个人所得税法修改规定:“各地应统一执行该标准,不允许擅自浮动。”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全国统一起征点,可能会导致发达地区的低收入者承担更多的税负,这是不公平的。所以不应该搞“一刀切”。这种观点的辩证法依据是
A.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分清主次矛盾,办事情要抓重点
D.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判断事物的性质
29.就修改个人所得税法,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于2005年9月27日在北京举行关于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听证会。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中首次举行立法听证会。新通过个税法修定案,尊重了全国人大9月27日举行的个税起征点听证会,吸收了多数人提出的调整意见。这表明
A.科学立法 B.民主立法 C.公正立法 D.严格执法
30.逢年过节去商场的北京人少了,更多的北京人选择健身作为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北京的文化盛事也是一个接下来个,法国印象派画展、第7届国际音乐节,人们都积极享用这些文化大餐。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今天的北京人
①消费结构在悄然发生变化 ②更加注重精神消费 ③把享受性消费放在首位 ④超前消费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31.市场上许多商品包装都越来越精美、气派,有的要剥掉五六层才见“庐山真面目”,这些产品用过之后,精美的包装只能作为垃圾处理了。对此现象的正确认识是①侵害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公平交易权 ②企业违背了市场交易的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③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④为商品增加了使用价值 ⑤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A.①②④⑤ B.①④⑤ C.①②⑤ D.①②③④⑤
中美两国在纺织品贸易问题上的谈判一波三折,经过双方多轮艰苦谈判,终于在2005年11月8日达成协议,避免了冲突的进一步升级,给中美两国的经贸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回答32 – 33题。
32.上述材料表明
A.竞争、冲突和合作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B.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D.应当用谈判的方式去解决一切国际纠纷
33.中美贸易争端中,经常性地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特点。决定中美关系走向的是中美两国的
A.对外政策 B.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 C.社会制度 D.国家性质
34.生鲜牛奶被誉为“万食之王”、“命脉素”,因为它不仅含有其它食物所含的合部营养,而且含有世上千万种食物所没有的生物活性物质。而近几年中国市场上一些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竟大量使用进口奶粉制成缺少活性物质的“还原奶”当鲜牛奶出售,在包装上却只字不提。这表明
A.市场调节作用得以发挥的领域是有限的
B.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
C.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
D.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
35.“天下皆贫我独富,我富也贫;天下皆富我亦富,此为真富。”华西人的这种致富观念蕴涵的哲理是
A.实现人生价值必须重视个人利益
B.自我价值实现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
C.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统一的
D.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是对立统一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60分)
二、本卷共5小题,共160分。
36.(36分)读我国某地降水变率等值线的分布图(用某一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除以本地区最高年降水量和最低年降水量的差,所得的商,用百分数表示,就是降水变率),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中降水变率等值线的分布分析,简述降水变率分布较明显的规律。(4分)
(2)试分析A、B两地的降水变率较小的主要原因。(4分)
(3)图示地区有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分析该地成为商品棉基地的优势自然条件。(8分)
(4)该地区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分析该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12分)
(5)简述本区域河流补给特点、植被类型及C地农业突出特色。(8分)
37.(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左图是什么社会思潮的代表人物?他主编的代表作是什么?其基本思想主张是什么?(6分)
(2)发布这一文件的是当时法国哪一政治派别?这一文件与图17中的思想主张有何关系?(8分)
(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有什么历史意义?(4分)
(4)《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什么?它与图19有何联系?(8分)
(5)上述材料所代表的进步社会思潮的共同作用是什么?(4分)
38.(30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2004年我国汽车总产量507万辆,在各项技术中90%是“舶来品”,而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仅占10%;我国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70%的数控机床、纺织机械都被进口产品占据。
材料二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从我国发展的战略全局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人口健康和保障公共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什么现象?(8分)
(2)从政治学角度,分析如何才能使我国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12分)
(3)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10分)
39.(28分)据中新网报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6年2月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会议指出,中部地区在中国具有重要地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回答:
(1)分析A市交通区位条件。(4分)
(2)简要分析B地区形成农业基地的区位因素。(6分)
(3)列举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在上图A市地区取得的重大经济建设成就。(6分)
(4)运用哲学知识回答,走出“中部困境”为什么要求中部地区必须进行战略理念创新?(12分)
40.(36分)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为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
看下图回答:
(1)A是__________山脉、B地区地表突出特征是_____________、C_______省。(3分)
(2)简述B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7分)
《汉书》载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其令郡国务劝农桑”;《贞观政要》载太宗“不夺其时,…恣其耕稼”;《明史》记太祖“凡水旱之处,不拘时限,从实踏勘灾伤,税粮即予蠲(免除之意)免”;《清实录》说康熙帝规定农民所垦土地由官府“给以印信,永准为业”。
(3)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上述四个时期的主要重农措施。(4分)
观察下面几幅图片材料回答
(4)从上述图片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党在农村经济政策上经过了哪几次重大调整?简要说明每次调整的影响。(12分)
(4)从经济上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10分)
文科综合参考答案
1.C 2.D 3.C 4.C 5.B 6.B 7.A 8.A 9.A 10.A 11.B 12.D 13.A 14.B 15.A 16.D 17.C 18.D 19.C 20.B 21.C 22.D 23.A 24.C 25.A 26.B 27.D 28.B 29.B 30.A 31.C 32.A 33.B 34.B 35.D
36.(1)降水量越少的地区降水变率越大,反之则小(2分);新疆北部降水变率较小,南部降水变率较大(2分)。
(2)A地受地形抬升作用影响,降水较多,降水变率小(2分);B地位于河西走廊,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所以降水变率较小(2分)。(回答“两地降水较多,所以降水变率较小”即可得满分)
(3)热量丰富,日照时间长,(2分)昼夜温差大,(2分)降水较少(气候干燥),(2分)土质疏松,灌溉条件较好(2分)。
(4)土地荒漠化严重(2分);过度樵采(2分);过度放牧(2分);过度开垦(2分);水资源利用不当(2分);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2分)。
(5)有时间性(或季节性)(2分);水量较稳定(2分);荒漠植被(2分);绿洲农业或灌溉农业(2分)。
37.(1)启蒙运动;《百科全书》;宣传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6分)
(2)君主立宪派;将启蒙运动中的政治主张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解释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8分)
(3)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4分)
(4)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时代主流。(8分)
(5)都在社会上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4分)
38.(1)材料一表明我国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导致企业的生产和关键设备过分依赖外国企业,在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对国家的经济安全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8分)。
(2)要使我国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
①立法机关要完善我国有关促进创新、保护创新的法律法规,为促进创新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4分)
②政府要通过履行经济职能,文化职能,促进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4分)
③我国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4分)
(3)唯物辩证法强调,在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时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问题,例如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人口健康和保障公共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提高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中心环节。(10分)
39.(1)汉江和长江的交汇处,水运便利(2分);重要的铁路枢纽;平原地形,公路四通八达;全国重要的航空港(2分)(后三点只要答出2点就可得分)。
(2)平原地形(或地势平坦),土壤肥沃(2分);雨热同期,水源、光照充足(2分);农业基础好,交通便利,市场广阔(2分)(答出两点既可得2分)。
(3)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武汉钢铁公司的建立。(6分)
(4)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进行战略理念创新,有利于中部地区走出困境。(4分)
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4分)
③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因此走出“中部困境”关键要靠中部地区进行创新,自力更生。(4分)
40.(1)A太行山(1分);B地表崎岖 千沟万壑(1分);C陕西省。(1分)
(2)自然原因:降水集中,多暴雨(2分);地表植被稀少(1分);土质疏松(1分);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1分);不合理的耕作制度(1分)。开矿(1分)。
(3)汉初诏令地方重视农业;唐初保证农民和平时间;明初遇灾荒减免赋税;清初鼓励农民垦荒。(4分)
(4)共经过了四次重大调整;第一次是土地改革,它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开辟了道路;第二次是农业合作社,它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第三次是人民公社化,它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第四次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2分)
(5)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分)
②它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2分)
③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2分)
④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