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I卷)地理试题评析
汤国荣 李小冬
2007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文综I卷)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侧重于考查考生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设计具有浓郁的学科特色,突出考查了考生地理思维能力。与2006年高考试题相比,今年试题的题型、分值不变,题量略有增加(学科内综合题由1题增加到2题)。试题整体难度与2006年基本相当,难度适中。试题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考查比重约为43:57,区域相关知识比重有所下降,注重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念在试题中的渗透。
一、试题总体特征
1.以中心问题的形式创设试题,突出对主干知识的宏观认知
文科综合能力考查,强调考生对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地理部分,继承了前几年试题的特点:以中心问题的形式创设试题,突出主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如将中国城市化、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特征、地球运动意义、温室农业、黄河生态环境、城市工业布局、中国降水量时空分布、城市区位与区际联系等学科基础核心知识作为“中心问题”来设计相关试题。
2.以双基为本,突出知识的活学活用和基本技能熟练把握
今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十分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比较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自然地理中的地球运动意义、气候分布和气候特征、洋流分布规律等.人文地理中的中国城市化特征、温室农业原理、工业布局原理、城市自然区位等主干核心基础知识成了地理试题考核的重要落脚点。同时,时间计算、统计图表的数据处理等地理技能在试题中也有较好的体现。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需要考生有较强的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生在分析解答试题时,需要对试题呈现的材料信息和设问要求与大脑储存的信息相融合,调动和运用相关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才能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如第1—2题需要调用“我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第3—5题需要调用“气候和洋流的分布规律"、第36题需要调用“工业布局的基本原理”、第40题需要调用“城市自然地理区位”等基础知识。
3.重视情境材料的创设,突出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应用
试题情境创设体现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大部分地理图表相对比较传统,考生在平时复习中时有所见,但部分试题的图像注重创新,如第5题的“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量统计图"、第6—8题的“经纬网简图"、第40题的“燕京城历史地图"等。全卷地理试题共有6图1表,突出了地理图表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的考查。“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成为地理试题解答的思维主线,一些关键信息的获取与运用对解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第5题图示中4地的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量数值,第6—8题题干文字限制信息和图中曲线的分布特征,第36题文字材料中的风向和图中河流、交通线的分布,第37题表格中我国不同地区年降水量和季节分配比例的数据,第40题图中地形、河流和古代大道分布等。
4.强调考生的思维过程与质量,突出材料信息与问题设计的关联性
大部分地理试题创设比较注重对考生“抽象概括、推理判断、分析综合”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尤其是第6~8题显得更为突出,本题组的解答,首先需要考生具备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能将简洁的局部经纬网图通过空间想象恢复成完整的经纬网图。其次是通过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运用分析、推理、判断等地理逻辑思维,建立起如下的思维链:
第6题:南极附近极昼→图中晨昏线b以下为白昼部分→通过M点的经线为正午12时→P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5时。
第7题:夏至日(6月22日)晨昏线与北极圈(66.5°N)相切→7月份晨昏线与北极圈内的某条纬线相切→选项A、B错误,可能是C、D选项→秋分日(9月23日)晨昏线经过北极点(90°N) →7月份晨昏线上的纬度最高点M的纬度可能为75°N。
第8题:Q地经度为0°→P地经度为90°E→北京位于P地以东→北京日出→M点以东的b曲线为展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北半球处于夏季→洛杉矶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处于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本组试题的设计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许多考生在解题时会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但如 能突破思维障碍,则会感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以说本题组是今年文综地理部分得分高低的一道“分水岭”。
5.强化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突出地理问题的论证与探讨
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色,07年的文综卷地理部分试题也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学科特征。如第37题,虽然试题没有提供区域地图,但解题时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能建立起中国的心理地图,并对表中所涉及地点的空间分布有较好的把握,否则就难以对降水量多少进行正确的成因分析。
综合题部分大多采用开放式设问,旨在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如第36题的第(1)问要求考生根据图中的方向标、河流、交通、城区分布等信息,判断并分析说明东部工业区选址的合理性;第(2)问则要求考生运用发展的眼光对工业区布局的合理性进行论证与探讨。第40题第(3)问要求考生通过对图中地形、河流和区域气候等信息的分析,归纳出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第(4)问要求考生通过对图中交通线信息的分析处理,作出燕京在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进行的正确论述。采用开放式问答,既有利于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又能检测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能综合考查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值得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和考生的关注。
当然,2007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测试(文综I卷)的试题设计还有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在试题的语言表述上,应更科学严谨,如第8题B选项“长江下游枫叶正红”表述不够科学,长江下游哪会有枫叶。在编写参考答案时,应更加科学、合理,如第36题第(2)问,设问要求的是“西部工业区中的焦化厂、水泥厂为何要搬迁?”但参考答案中却有该工业区布局合理的答案要点,而且分值占3分。因为题干中没有蕴含该答题指向,所以考生是很难给出这个要点的。又第40题第(3)问,要求考生“说明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但参考答案中却有“农业对城市选址影响”这一答案要求。
二、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几点启示
从今年的高考试题特点看,高考强调的是学科基础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能力,其导向是 “用”知识,而不是“背”知识。为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以双基为抓手,立足于学科能力的提升。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学科试题主要选取能反映学科分析研究方法和面貌的内容为素材,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为此,应重点抓好主干知识和原理的教学,重视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如经纬网地图的应用分析;各类等值线图的阅读分析应用;日照图的分析与季节问题判断;天气系统的分析;气候分布规律与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循环与水资源问题;地质j构造及其实践应用;人类在自然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人类活动(工业、农业、聚落、交通点线、商业、旅游业等)空间布局的区位分析;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合理规划;区域国土资源的开发与整治;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
2.构建思维模型,重视地理思维能力的操练。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而地理思维“建模”是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学习时可根据这些规律,适当建立学习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如区域地理学习模式、气候问题分析模式、日照图的分析模式、等值线图分析模式等。经常性地把一些貌似不相关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逻辑和思维方法。
3.创设问题情境,重视提取和分析信息能力的培养。设置新情境,考查考生对信息材料的提取、分析、评判能力是目前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主旋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师生应有意识地收集有关地理信息材料(特别是图像信息),加强对信息材料的提取、分析、评判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地理信息的分析方法。
4.以区域为载体,强化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训练。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地理能力要求的主导方向。高考区域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局部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如湖泊、河流等)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提出选择和问答的相应要求。教与学应以区域为中心,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加以有机整合,重视空间概念的建立,空间特征的归纳,空间联系的探究。而对区域问题的分析,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区域内自然各要素之间、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各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念,能经常性地思考某一地理事物形成或地理现象发生的关联性因素,能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来阐释、论证和探讨重要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发展变化规律。
5.实施开放性教学,强化探究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论证实际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是地理高考的主要方向之一,要求考生能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预测;分析、说明事物成因;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中学地理教学需要加强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探究性,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主动探究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提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