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游乐场
教学内容:P30~P31
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公园吗?都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公园玩,好吗?
二、探索新知:
1、提出数学问题。出示“去游乐场”挂图。
(1)理解图意。
先引导学生独立认真观察情境图,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①花10元,坐电动火车可以坐多少人?②9人玩蹦蹦床共花多少元?……
(2)教师提出: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让学生思考:怎么列式?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学生列出算式:16×4
(2)教师指出:现在用1根小棒代表1人,并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操作活动:先第一行摆1捆(每捆10根),另摆6根,再摆同样的三行小棒,每行都是16根。
然后让学生观察,问:每行有多少根小棒?有几行?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么计算?
教师边引导学生摆小棒边启发学生发现:要算4个16根一共是多少根,可先算4个6根是24根,把其中的20根捆成2捆,放在4行小棒下面。另外4根放在2捆小棒的右边。再算4个1捆是4捆,一共是6捆又4根,所以16×4=64。
(3)竖式计算。
①让学生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
②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③全班交流算法,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竖式计算过程。
根据板书教师再次强调书写格式;列竖式时
1 6 相同数位要对齐,“×”的书写位置要正确。
× 2 4 4乘“16”个位上的6得24,向十位上进2,
6 4 在积的个位上写4。
4乘“16”十位上的1是4,加上进上来的2,
得6(即60),在积的十位上写6。
④比较归纳。
将本题与上节课的例题(出示12×4的竖式计算过程)相比较,让学生思考:这两题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及不同点,怎样处理进位的数。
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
一位数乘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满二十,向十位进而二;满三十,向十位进三……。同时指出,在进位时可以在乘法竖式中做出记号,以防止遗漏,计算熟练后可以不做记号。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注意点;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⑤指导看书,深化认识。
让学生看课本第30页的例题,让学生正确认识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告诉学生进位的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3、练习。(让学生做课本第30页“试一试”中的1、2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本第31页“练一练”中的1、2、3、4题。
1、第1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要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2、第2题。此题是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练习时,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连线,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3、第3题。
此题是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练习时,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解答,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方法,教师都要给予肯定。(1)18×2+18 (2)18×(2+1)
4、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后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两种方法:
(1)15×3+45×8 (2)400-45×8 15×3=45(元)
=45+360 =400-360
=405(元) =40(元)
因为405 〉400,所以买票钱不够。
因为40〈 45,所以买门票钱不够。
对于学生的各种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乘火车
教学内容:P32~33
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放暑假了,老师组织同学们参加夏令营,今天他们就准备乘火车去北京了,我们也去为他们送行,好吗?
二、探索新知:
1、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乘火车”挂图。
(1)理解图意。
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
① 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② 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
③这列火车一共可乘多少人?……
学生提的问题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2)选择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问题①: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小组内交流,鼓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全班交流。
请小组同学派代表板书计算过程,并口头说明计算过程,只要学生的算法是正确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算法:
①70×5=350 ② 7 2
2×5=10 × 1 5
350+10=360 3 6 0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再讨论竖式上的“0”漏写得“36”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关注积的个位上的“0”处理问题。
(3)比较归纳。
将本题与上节课例题(出示16×4的竖式计算过程)相比较,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题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②: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
学生在独立解决的基础上交流,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33页“练一练”中的1、2、3、4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进行全班交流。反馈时引导学生注意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第2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先独立解决问题,全班交流时,指名板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3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第4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第(1)个问题,可以将小朋友家站点到最后一个站点的铁路长度,进行5等分后确定出发3小时后火车的大概位置。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方法,如结合过站停车等因素确定位置,只要学生分析有道理,都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
第(2)个问题解决过程可参考如下:
120×5=600(千米),
45×2=90(千米),
600+90=690(千米)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0 × 5 = ?
学习内容:教材P34 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学习目的: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
一、复习:(口答)
14×3= 42×2= 25+0= 0+28=
32-0= 28-28= 17×5= 21×5=
二、探索新知:
1、教学0×5=?
(1)创设情境引入。
教师摆出5个盘子,每盘放3个苹果,提问:这里有几盘苹果?每盘有几个?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学生列出算式:3+3+3+3+3=15,3×5=15
3×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继续提问:现在每盘有几个?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2+2+2+2+2=10,2×5=10
2×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1+1+1+1+1=5,1×5=5
1×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0个后1个也没有)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0+0+0+0+0与0×5两个算式,提问5个0相加得多少?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得数(即0+0+0+0+0=0)0×5表示什么意思?(5个0相加是多少)应等于几?(等于0)
(2)推理归纳。
根据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呢?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做课本P34“算一算”3道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口算结果。(0×3=0,7×0=0,0×26=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是0”的结论。
(3)小结、深化。
引导学生认识:0乘几和几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是0。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34“试一试”中1、2题。
(1)第1题。
此题是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进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时,要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这样想:因为13×5=65,所以130×5=650。这样想的学生可能已经理解了算理,也可能认为只要在65的末尾写上一个“0”就可以得到计算结果,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13×5和130×5这两个算式,使学生理解13个十乘5等于65个十,也就是650。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竖式算法,可先请学生板书竖式计算的书写过程,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① 1 3 0 ② 13×5=65 ③ 1 3 0
× 5 130×5=650 × 5
6 5 0 6 5 0
第③种算法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书并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第2题。
此题是因数中间有一个0的乘法,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让学生公布各自的算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① 4 0 2 ② 400×3=1200 ③ 2×3=6
× 3 2×3=6 400×3=1200
6 5 0 1200+6=1206 6+1200=1206
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①的算法。
一、巩固练习:
1、竖式计算。(补充题)
2 4 0 1 5 0 3 2 0 1 0 5
× 3 × 4 × 4 × 8
6 0 3 3 3 0 8 0 7 5 0 5
× 2 × 5 × 9 × 4
全班齐练后指名板书,进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406×5 350×6 520×8 555×4
全班齐练后交流,交流时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二、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第 五 课 时 练 习 课
学习内容:教材P35 练习课
学习目的: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2、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指名口答)
7×0= 0×8= 5×0= 6+0=
0+8= 14×0= 0×18= 3+0=
0×0= 0+8= 0-0= 0×1=
2、竖式计算。
705×8= 240×6= 108×4= 480×5=
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3、导入:
<, 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我们这节课进行一次夺红星比赛。你们想得到红星吗?每个积极发言,爱动脑筋的孩子都有机会得到红星。
三、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做第35页“练一练”中的1、2、3、4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上、下两题,通过比较发现变化规律。
2、第2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说说自己的想法,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第(1)题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算法:
① 130+130=260(米); ② 130×2=260(米)
如果学生用第②种做法,可提问学生:解答时为什么要乘2?
第(2)题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算法:
③ 130+130+130=390(米) ④ 130×3=390(米)
如果学生用第④种做法,可提问学生:解答时为什么要乘3?
3、第3题。
让学生先独立填空,然后再说一说判断大小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不同的思路:
(1)先计算出结果后,再比较大小,进行判断;
(2)通过估算的方法进行判断;
(3)通过观察进行判断。
学生只要说得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4、第4题。
这道题含有加、减、乘的混合练习,练习时先出示本题的情境图,然后让学生独立练习。
做题前可提醒学生看清每道题的运算符号,并提出要求,看谁能又对又快地把题目做完,一般限定在6分钟内完成,反馈时强调算完后要认真检查。
全班交流
四、游戏。
编算乘法式题。
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0~9的数字卡,要求学生按下列提示的方法进行游戏活动。
从0~9的数字卡片中,任意拿出4张, 编成一位数乘三位数的式题,(三位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再算出来,看谁在规定时间内编的题多,算得又对又快。
规定时间到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馈、交流、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
五、拓展延伸:
回家继续做“编、算乘法式题”的游戏。
(但三位数可以是任意的三位数,不限定中间或末尾有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