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教学
湖北汉川实验中学陈桂萍
摘 要:新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基本理念是:注重全体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前沿;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教材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知识要求有所降低,以适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新教材从学生的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结构,使教材结构的安排有了相当大的灵活性;新教材设置了许多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课题,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教材充分体现了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society)的思想,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新教材设立了生动活泼的“科学世界”栏目,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关键词:新课标 物理 课程改革 科学探究
Abstract : The goal is to train students in the new course of scientific accomplishment. The fundamental idea is : pay attention to all students, subject to change based concepts; From life to physics, from physics to society; Pay attention to scientific research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diversification, focus on subjects infiltration interes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evaluation system. Course objectives include knowledge and skills; Process and methods, attitudes and values. But in the new teaching system and the logic of their own disciplines emphasized the tightness of knowledge, knowledge required has been reduced, to sui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New materials from the interest, understanding and explore the laws designed to facilitate the starting material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of the materials to make arrangements with a large degree of flexibility; New materials set up many open questions and practical issues to encourage and train students to innovative thinking; STS materials fully reflects the new thinking, attention to the human spirit infiltration; Establishment of a lively new materials, "Science and World" column, to expand the horizons of knowledge.
Keywords :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physics, curriculum reform,
Scientific Inquiry
0.引言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初中物理新课标)是物理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对物理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初中物理新课标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而诞生的:一方面,从物理教育发展的时间上看,课程改革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不是现在才认识到的。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的50多年中,重要的物理课程改革主要有:第一次改革是1952年,参照当时苏联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按照力、热、电、光、原子的体系安排物理教学内容,同时确定了我国初中、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呈“螺旋式上升”的格局。此后,又逐渐强调重视基础、突出实验、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次改革是1963年,在强调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物理计算能力,形成了绵延几十年的“双基论”。第三次改革是1978年,这次改革突出了物理教学要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它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第四次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近年来知识经济、科技创新、“入世”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它是基础教育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手段。另一方面,从物理课程体系完备的必要性来分析,初中物理新课标的出台,是结合国际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体系的需要。世界经济正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发展,知识、智力、创造力成为最主要的资本要素,创造知识、掌握现代知识应用能力的人,将成为主导世界知识经济的生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更加突出,科学又是不可分离的,各学科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学科的渗透越加紧密。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的行业,要有超前性和预见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相适应。教育不但要民主化,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和人文环境建设,而且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物理学科的教科书就必须具有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及当代科学技术文化最新发展的内容。
1.新课程基本理念
1.1课程改革目标
1.1.1课程改革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每个个体求得自身充分发展的内在需求
课程的重要作用是要赋予学生为发展潜力、发挥才能、把握命运所需的思维、判断、想象和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即把课程教学看作是一种与学生个体性不断成熟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内在历程。课程的效能源能只考虑技术性标准而忽视其结构的社会化职能(即产生的方向和行为的过程)。课程改革需要关注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利益与方向。
1.1.2构建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体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2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2.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而非精英教育或职业教育,所以该阶段基础物理课程应该满足所有学生发展的需要,提升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同时课程的设置应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而非学科体系自身的完备。从国际科学教育的改革历程可知,过分强调学科中心或学科本位,将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学科的完善上,很容易导致学习内容难、繁、偏、旧等,并且物理教学也容易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这无疑会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还将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等。
1.2.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认识主体在探索物理现象的过程应充满乐趣,这两方面的客观存在与结合是建构初中物理课程的关键,也是物理课程设计的起点。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初中物理课程是学生在综合科学课程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物理分科课程,因此,该课程的设置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从书本到书本式的学习,让学生直接、被动地接受前人留下的知识,学生很难意识到学习这些知识的真正的意义所在,他们的学习便不是自己去发现意义,而是老师的灌输。这可能会影响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
1.2.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成功的科学教育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概念又能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科学课堂中有效的学习要依靠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已有证据证明,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习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在课堂上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由前面的基础物理教育的目的定位可知,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意义不能给予,只能发现,富有探索性的物理学习实践是发现物理现象背后意义的关键,亦是物理素养形成的过程。
1.2.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前,人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多以感性直观的方式,并由此对认识的对象和知识进行分类。这可以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本质的起点。然而,近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科学进步,逐步提示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和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联系,发现了原来被分割开的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共性,以及各门学科所共有的最基本、最本质的概念。在这种综合中,自然界的本质进一步得以显示。因此为了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理想人才,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让学生整体地了解科学的发展以及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等。
2.物理课改的方向
2.1课程的着眼点应该在于学生的发展而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承
学生的发展和科学课程的教育功能表现在三个层次上。
①知识和技能
过去常说,“知识就是力量”,对于知识的作用和物理课程中科学知识的教学,我们从来没有放松过。大家也一直十分强调实验技能的培养。不过严格地说,正确使用仪器、正确操作等技能的教学和知识的教学是属于同一层次的。
②过程和方法
近年来我国中学物理教育界开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进行了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但是总的说来,我们对于方法教学和能力培养的重视还远远不够。
科学方法和具体的科学概念、科学规律一样,都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中积累的知识,不妨叫做程序性的知识。如果一个人在遇到未知的事物要去发现、遇到新的问题要去解决时,他能够有意识地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去工作,对于复杂问题能够有意识地用一定的方法去处理,那么他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高得多。
因此,物理课程改革中的一大课题就是把程序性知识明确地提出来。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人生来就有的一种可贵品质,可惜我们过去的科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在不断磨灭这种好奇心。因此,物理课程要注意加强学生对科学求知欲的引导,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科学原理。
物理学和其他所有自然科学一样,是一门实事求是的科学,通过物理课程,要培养学生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不迷信权威。
物理课程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主要是把上面提到的内容具体化,变成便于操作的东西。这些都有待于我们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科学探究可以突出学生对于科学过程的学习。在过去的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重视更多的是科学的结论,而对得出结论的过程,或重视不够,或根本忽略。其实,科学过程的学习对于知识的理解、方法的学习,以及科学价值观的树立,都是不可缺少的。今后的物理课程,除了对必要的科学结论要有诸如“知道××”“理解××”这样的终结性要求外,还应该包括“经历××”“通过××学习”这样的过程性要求。对于这样的要求只要学生经历了探究活动,就达到了教学目的;至于是否学会了探究的结论,如果对它没有终结性的要求的话,可以不去理会。
2.2加强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它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我们过去的物理课程基本上是就科学论科学,对于科学的意义很少涉及。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学生不应该只是学习单纯的物理学,而应该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通过这些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
物理课程中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学生能够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活动的参与,使学生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
3.物理课程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目的定位,在物理课程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制定了物理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对科学素质的理解而言,这三个维度的内容囊括了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并有所深化和发展。另外,就世界科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几乎都涵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内容。并且,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基础物理课程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体现教育功能。
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制定了六条目标。第一、二、三条目标是关于对学生掌握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物理知识的要求,第四条目标是关于渗透STS观念的要求,第五、六条目标则是关于物理技能方面的要求。
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制定了六条目标。它们分别是关于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信自己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信息交流能力的要求。在“知识与技能”维度的技能与“过程与方法”中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有区别的,前者侧重于具体的操作,而后者则侧重于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制定了七条目标。第一条是关于学习兴趣的培养,第二条是关于对科学求知欲、科学探究勇气的培养;第三条是关于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第四条是关于科学态度;第五条是合作与交流的精神;第六条是关于STS观念的渗透;第七条是责任感与使命感。
4.初中物理教学探索
4.1科学探究要素
科学探究要素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论证;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
4.1.1提出问题
(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请见以下实例:
例1 某学生在河边玩耍,看见两女士在河边散步,一位穿高跟鞋,另一位穿平跟鞋,尽管她们体重看起来相当,但他们留在河边湿地上的脚印深浅有明显的差异。高跟鞋后跟的印痕窄而深,平跟鞋的则宽而浅。该学生感到这可能有一定的道理。
例2 某学生在观看许多鸟类标本时,发现啄木鸟的嘴巴和鸽子等鸟不同,啄木鸟的嘴尖细而坚硬。该学生意识到这里有物理的原因。
例3 一位没有学过电磁感应知识的学生猜想:既然电能生磁,通电导线能使它旁边的小磁针偏转,那么磁也许可以生电,放在磁体旁的闭合线圈中有电流。但这位细心的学生偶然发现,当把磁体取走或放入的瞬间,与线圈相连的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摆动。他想,这里一定存在着某种物理规律。
以上分别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实验观察三种情况各列举了一个发现问题的实例。这三个实例所反映的不仅是学生在发现问题时所处的环境状态不同,而且其心理状态也不同:例3是偶然被捕捉的发现,像奥斯特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就属于这种情况,它需要敏锐的洞察力;例2是经过仔细对比后的发现,它需要进行深入的观察;例1是对平时熟视无睹现象的发现,这些现象天天都呈现在我们眼前,从平常中发现问题,实质上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体现。以上发现问题的各种方式都是形成和发展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所必需的。
本要求所述“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包括发现相关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例1)、发现某物理现象区别于其他物理现象的特点(例2)、发现在其他场合下和以往事件中没有出现过的物理现象(例3)等等。应该说明的是,学生此时发现的是某种现象,仅是一种问题意识,还没有形成具体的、能清晰明确地用语言或文字表述的问题。
(2)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4.1.2猜想与假设
4.1.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明确探究目的和已知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但多数情况下,为了使科学探究能进行下增,教科书都需要介绍探究的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这个环节学生较少有锻炼的机会,这样,让学生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就显得特别必要。
例如设计“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因素”实验方案时,通过推理得出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通过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将越强,通过逻辑思维,很容易分析出实验需解决的问题有三个:怎样测量磁性强弱,怎样改变和测量电流,怎样改变线圈匝数。这时就可以发动学生来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如:
①怎样测量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学生A:看它能吸起多少根大头针或小铁钉。
学生B:看它能吸起多少铁屑(用天平称)。
学生C:看它对某一铁块的吸引力(用弹簧测力计把被电磁铁吸住的铁块拉开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有多大。
②怎样改变和测量通过电磁铁线圈的电流?
学生D: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大小。
学生E:用增减电池来改变线圈中的电流,用串联小灯泡的亮度来比较电流的大小。
③怎样改变电磁铁线圈的匝数?
学生F:使用中间有抽头、能改变线圈匝数的现成电磁铁产品。
学生G:临时制作电磁铁线圈,边实验、边绕制。
(2)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3)尝试考试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4.1.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2)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3)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4)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
(5)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6)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4.1.5分析与论证
(1)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
实验数据的描述可以采用文字表述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数学表示的方法,《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抽的物理特征”,通过在有关坐标系中描点来描述实验数据,可以形象地表现出信息的特征,但对初中学生来说应该由易到难、逐步地来形成这种能力。
(2)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对收集信息的简单比较,是指导判断所比较的信息是相同还是不同,如果不同,其不同点是什么。
(3)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4)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在经历了对数据的准确记录、对数据的比较和对可能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之后,离科学探究的结果仅有一步之遥,这一步就是归纳科学规律。
要归纳科学规律,就要寻找数据之间相互关系的特征。
还要关注物理条件改变与物理现象变化之间的联系。例如,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在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时学生应具有关注反射光线变化的意识;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改变频率时学生应具有关注音调的变化的意识;探究弹簧形变与受力的关系,改变拉力时学生应具有关注弹簧长度的变化的意识。
4.1.6评估
(1)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有评估探究结果的意识,通常表现为思考探究结果是否会和探究者原有的知识相矛盾?探究结果是否会和日常的经验、现象相冲破?探究结果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能自圆其说?等等。
强化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所进行评估的意识,对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积极的意义。
(2)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3)能注意探究过程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以后,摆在学生面前需探究的问题是如何应用这个规律来实现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际应用,即探究电动机的原理。首先探究的是如何使线圈通电后转动起来。
通过对探究的评估,注意探究过程中未解决的矛盾,将可能导致更有意义的新一轮探究过程的展开。
(4)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5)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4.1.7交流与合作
(1)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
(2)有准确表述自己观点的意识
(3)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4)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合作精神应贯穿在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中
(5)有团队精神
4.2.科学探究实例
《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问题可以是学生提出的,也可能是老师提出的,可以是《标准》所要示的科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标准》科学内容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内容。科学探究的形式有课堂内的探究性活动和课堂外的家庭实验、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
针对科学探究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具有多个要素,《标准》指出:“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科学探究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过程的不同部分。”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多少个案例的学习,掌握科学探究的知识和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由于物理课中的大多数探究活动都是按照教材的顺序,而且只涉及部分要素,因此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时必须注意了解以下问题:
(1)科学探究活动的循序渐进。
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发展不是只要记住有关探究的知识就能解决的,必须在探究实践中不断积累才行。为此,学生需要先经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随着能力的逐步提高,慢慢加大探究的难度,使探究活动的水平循序渐进。在物理课中,科学探究的难度和探究的内容是有一定关系的,有些物理知识的探究会难一些,而另外有些则容易。然而,在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内容是由教材内容决定的,教材内容则是由教材的线索决定的。这就很可能造成较难的探究活动出现在教材前面的章节,而后面的章节反而有一些容易的探究。
解决该问题的方法,除了在编写教材时应考虑到科学探究循序渐进的要求而进行合理设计之外,执教的教师也可以在教学实践时给予调整。因为学生对科学探究难度的感觉不仅与探究内容这一个因素有关,同时还和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自主程度有关。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解决的环节多,教师的指导越少,或指导得越原则,也会导致探究难度越大。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分析教材中各个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把握好对学生探究的指导尺度,调节学生循序渐进的节奏。
(2)实现全面的科学探究能力目标
由于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活动多数都是只涉及部分要素的,因此很可能有些要素在很多探究活动中经常涉及,而另一些却涉及很少,造成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的能力发展不够平衡。例如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中探究的问题是由教材内容决定的,到什么进度应该探究什么问题,都是由教材或者教师提出来的,学生在这方面很少有锻炼的机会。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自己的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物理问题。除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之外,制定计划也是薄弱环节。
因此,分析和统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关于科学探究的各种能力要求的情况,了解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薄弱环节,对学生实现全面的科学探究能力目标进行合理规划,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这是义务教育物理课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4.3新课程物理教学的探索
4.3.1结合实际,做好教学整体安排
《标准》是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出现在我们的现前。
与现行教学大纲相比,《标准》的课程目标既有知识与技能,又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准》提出的课程内容既有科学内容,又有科学探究。在科学内容中,既有对于知识的要求,又有相应的活动建议;在科学探究中,有《标准》所要求的科学内容,也有与《标准》的科学内容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内容。科学探究的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科学内容中的活动建议是教师教学活动提供的范例,不是学生必学的内容,教师可以从中选用,也可以结合当地情况开展其他活动。可见,《标准》比现代教学大纲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今后的教学,必须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理念下,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包括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学生基础、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状况的等等,做出符合实际的整体安排。要克服见一步走一步、备一课讲一课的被动局面。新课程标准把教师从旧教学大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努力探索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3.2重视科学探究,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科学探究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中。在《标准》中,科学探究与科学内容是并列的,它们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很多科学内容的教学是通过科学探究实现的。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要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进行探究式教学
在以前的教学方法改革中,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探索法”“发现法”等。应该注意的是,当时的这些教学法,目标仍然是知识的教学,使用这些方法的目标在于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新的方法不过是个手段。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式教学,从整体来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是同等重要的,它们都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要与学生的参与、学生的体验、学生的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上面下功夫。
(2)积极开展多种教学形式的探究活动
《标准》中提供了许多探究活动,这些活动是给教师选用的。我们应该结合当地条件和学生实际设计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例如,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实验制作、科学讨论、信息收集和整理等等。选择探究的课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多选择与学生身边有关的科技问题、生活问题、环保问题等。
(3)科学探究的教学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科学探究课题的选择以及活动的范围、层次都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循序渐进。课题应该从小到大,活动要从简单到复杂,要求从低到高,要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整个探究活动中要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4)开展课程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探究,是义务教学课程改革中的新事物,有很多教学中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研究和总结。例如,学生能力的提高与科学方法的培养,科学探究的教学功能、形式、特点,科学探究的组织,等等。希望教师在这此坟面多进行交流与研究。
4.3.3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标准》中对于物理实验的描述,不像现行教学大纲那样,具体规定哪些知识点需进行什么样的演示实验,哪些知识点需进行什么内容的学生实验,以及这些实验需要使用什么仪器,实验的总课时是多少,等等。过去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甚至随堂实验、学生小实验等,在《标准》中一并以“通过实验”、“通过实验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术语提出了要求,它没有界定哪些是演示的,哪些是学生做的。《标准》做这样的处理,实际上一方面是要求学生每节课都要做实验,同时又在原则性的规定上,为教学的因地制宜和教学探究活动的选择提供了宽松的条件。事实是《标准》要求做的实验比以前大量增加,然而实验的形式,实验用的器材,实验的具体安排却是灵活的。这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有高度自觉性、能动性,要切切实实落实《标准》中提出的每一项实验,真正想方设法让学生动手动脑,严防流于形式或“黑板上做实验”的现象出现。要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发、设计各种物理实验,丰富课内和课外的探究活动。要认真研究如何通过实验学好知识、提高技能,如何通过实验学生方法、提高能力,如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4.3.4明确教学要求,掌握教学的深广度
《标准》中对知识的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少内容的要求具有很大的弹性。各种要求的表达方式与过去相比有很大不同,除了用“例”和“活动建议”对各种非刚性要求做说明外,还使用了丰富的行为动词。因此,我们要反复学习和研究“内容标准”,将各知识点的要求水平分类列出,特别要注意把握那些有计算要求的知识点的分寸。在《标准》中,明确要求计算的知识点比过去减少了,总的说来,对计算要求的深度比过去有所降低,但由于要求的弹性和知识面的广度与过去相比甚至略有提高。
4.3.5积极进行教学评价的探讨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对于课程实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教学评价包括期末考试、毕业考试等终结性评价,也包括平时的学习记录等过程性评价。
关于书面考试,试题结构和试题内容要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体现。这方面要下大力量进行研究。
相对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要加大实施的力度。我们必须探讨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形式、方法。例如,学生要有学习档案,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有意义的记录、调查报告、小制作的照片及学习过程的体验、科学探索中的闪光点及时记录下来,入档存入。这就像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的相册,记录下成长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到过去的成绩与不足,明确今后的方向。教师也应该有一个教学过程的笔记本,把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事件及时记录下来。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评价的操作,有利于客观描述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
5.结论
总之,随着教育思想的转变,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不仅需要明确新课程的目标、要求,还需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思维特征,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以及不同学生的特点,继续开展教学方法试验,讲求实效,勇于创新。
对于广大初中物理教师而言,只有对初中物理新课标的内涵正确地解读,树立起对课程改革基本性质的正确认识,明确课程改革的主要背景和具体内容,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教育观念的更新,并且积极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才能最终保证初中物理课程改革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天宝.新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2]靳玉乐.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3]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教师培养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4]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5]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6]物理课程标准研究组.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6
[7]张大昌.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方向[EB/OL] http://bbs.yp.edu.sh.cn/
[8]王良健、何润伟.沪科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科书中的“科学探究”[J]物理教师,2005第9期
[9]刘锋.对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的一些认识(一).[J]物理通报,2005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