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方向 --------------------------------------------------- 2003-7-9 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张大昌
在当今的世界上,一个国家全体公民的素质,尤其是公民的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影响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并决定在总结现有课程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物理课程的改革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课程的着眼点应该在于学生的发展而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承
学生的发展和科学课程的教育功能表现在三个层次上。
(一)知识和技能
过去常说,“知识就是力量”,对于知识的作用和物理课程中科学知识的教学,我们从来没有放松过。大家也一直十分强调实验技能的培养。不过严格地说,正确使用仪器、正确操作等技能的教学和知识的教学是属于同一层次的。
(二)方法和能力
近年来我国中学物理教育界开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进行了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但是总的说来,我们对于方法教学和能力培养的重视还远远不够。
有一种说法,认为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必须隐含在知识的教学中,只能让学生去“意会”,不应该“言传”,否则学生又会去死记硬背。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但是,科学方法和具体的科学概念、科学规律一样,都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中积累的知识,不妨叫做程序性的知识。如果一个人在遇到未知的事物要去发现,遇到新的问题要去解决时,他能够有意识地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去工作,对于复杂问题能够有意识地用一定的方法去处理,那么他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高得多。
因此,物理课程改革中的一大课题就是把程序性知识明确地提出来,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放到与概念、规律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育工作者不能把人看做一个容器,好像科学教育的任务就是把知识往这个容器里面装。教育的任务是塑造人。
我们要关注人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首先表现在对生活的热爱。因此,物理课程的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材的编写、教学策略的确定,都要使学生能够保持对大自然的热爱,能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增加对大自然的亲近感。
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人生来就有的一种可贵品质,可惜我们过去的科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在不断磨灭这种好奇心。因此,今后物理课程改革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科学原理。
物理学和其他所有自然科学一样,是一门实事求是的科学,通过物理课程,要培养学生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不迷信权威,例如,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物理课程要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主要是把上面提到的内容具体化,变成便于操作的东西。这些都有待于我们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不破不立。以上面所谈观点审视今天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主要问题在于我们过分强调了知识的传承,忽视了物理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方面教育功能。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是目前我国物理课程改革的核心。
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对知识的过分强调,表现之一就是不恰当地要求概念、规律表述的严密性和逻辑关系的严密性。义务教育是面对全体公民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通俗地说是扫除“科盲”。一种说法是,对于严密性的要求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实,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要求全体公民都能像物理学家那样去思维。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社会也需要具有不同能力特长的人,而在各种不同的能力中,数理思维的能力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能力!在新一轮的物理课程改革中,这是我们认识中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过去学生主要以被动的形式学习科学知识,今后物理课程的改革应该强调科学探究在学习中的作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但可以学到科学知识,练习操作技能,而且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懂得认识未知事物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仅如此,探究活动在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方面,都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当前,有必要更多地强调科学探究在物理课程中的作用。
科学探究可以突出学生对于科学过程的学习。在过去的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重视更多的是科学的结论,而对得出结论的过程,或重视不够,或根本忽略。其实,科学过程的学习对于知识的理解、方法的学习,以及科学价值观的树立,都是不可缺少的。今后的物理课程,除了对必要的科学结论要有诸如“知道XX”“理解XX”,这样终结性的要求外,还应该包括“经历XX”“通过XX学习XX”这样过程性的要求。对于这样的要求,只要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探究活动,就算达到了教学目的;至于是否学会了探究的结论,如果对它没有终结性的要求的话,可以不去理会。
课程的设计人员、教研人员应该对科学探究活动作出具体的指导,例如,应该提出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主要表现,应该研究学校中科学探究的主要形式、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评价方法等诸多问题。
三、加强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它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我们过去的物理课程基本上是就科学论科学,对于科学的意义很少涉及。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学生不应该只是学习单纯的物理学,而应该是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通过这些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在规定教学内容和活动建议时,就要注意把那些便于进行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的生长点包括进来。例如,可以要求学生尝试对温室效应、城镇热岛效应进行调查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研究电冰箱内外的温度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并提出节能措施,从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对当地燃料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作调查研究,并从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物理课程中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学生能够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活动的参与,使学生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
四、改革评价体系
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对于课程具有导向作用。物理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淡化校内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作用,校内评价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为教育的效果提供反馈。
*改革单纯注重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把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方面的进步都纳入评价范围。特别要注意把学生在探究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
*逐步把评价的重点从期末考试、毕业考试等终结性评价转移到日常学习记录等过程性评价。
*不以单一模式要求所有学生。学生的能力倾向各不相同,有的长于科学理论的掌握,有的实验技巧出众,有的能解复杂的习题,有的科学知识十分广博。过去的评价模式以同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不免要削长补短,同时又使在某一方面较差的学生勉为其难。不以单一模式要求所有学生,这也体现了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精神。
五、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的积极性
广大物理教师和教研人员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他们中间蕴藏着课程改革的巨大的能量。与国外的同行相比,我们的一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积极性还远没有表现出来。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有关课程的各种规定过于死板,教师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
从大的方面讲,现行的教学大纲把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刚性地规定下来,这就把教师紧紧地束缚住了;学生所做实验的内容、所用的仪器甚至操作步骤都要全国一样;教科书虽有不同版本但是大同小异。从小的方面讲,教学进度,学生练习用的题目,在很多地区也必须是全县(区)一样的。由于这些原因,教师和基层教研人员很难对课程有什么发言权。这种情况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一定会受到冲击。
六、其他问题
(一)要注意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区别
多年来,我们一直习惯于把基础教育分为小学和中学两个阶段。但是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即目前的初中和小学一样,都是义务教育,而高中则是非义务的基础教育。对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许多批评意见,实际上是由于在以高中物理的眼光衡量初中物理课程。研究世界上其他国家20世纪的教育史就会看到,对于同一个学段,当它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之后,它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以至学校的组织形式都会有很大的改变。我们今后应该习惯于把初中物理课程和小学科学课程放在一去思考,而不是用考虑高中物理课程的思维方式(例如“物理学在自然科学中的作用”“物理学的经典与前沿的关系”等)去处理初中物理的问题。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在初中会像在小学一样,综合科学课程成为主流,分科的物理课将成为配角。
(二)中学物理教育研究必须打破封闭的圈子
当前,对于中学物理教育有最大发言权的是大学物理系的基础课教师、大学物理系的教研人员和中学教师出身的各级教研员。这些人学习物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教物理。但是,科学的存在不是为了成为人们掌中的玩物,它有两大任务,一是应用,二是发展。我们这些人先天的缺陷就是,即缺乏在工程技术中应用物理学的体验,又缺乏在前沿发展物理学的体验。目前我国中学物理教育中存在的“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以及对于概念、规律的表述和逻辑关系的严密性的过高要求,从深层次看,大多源于这样的人员结构。听一听工程技术界人士对于目前物理课程的弊病和课改设想的意见,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吸收一些热心于基础教育的工程技术界人士和工作在物理学前沿的研究人员,请他们参与基础教育物理课程的改革,这是一个有远见的战略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