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物理 >> 综合 >> 物理新课程 >> 正文

 

四十多年来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的演变

查询物理新课程2的详细结果
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来中国物理教材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学习苏联,走自己的路,十年动乱和拨乱反正。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建国初期我要在教材工作方面的方针、措施和成绩,本文从建国前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中学物理教材谈起。

一、解放以前的中学物理教材

解放以前,中、小学课本都由各私营书店请人编写,学校自由选用,国民党政府只颁行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作为编写课本和教学的依据。

解放前夕的中学物理课本大都是根据国民党政府1941年颁行的《修正初、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参考了欧、美、日本的课本编写的。

《修正初、高级中学课程标准》规定物理教学时数是很少的:初、高中都在三年级开设一年物理,初中每周3小时,仅占初中总教学时数的3.2%;高中分甲、乙组,甲组每周5小时,占高中总教学时数的5.4%,乙组每周4小时,占高中总教学时数的4.3%。规定物理课的目标:

初中:(一)使学生了解常见之简单物理现象。(二)养成学生观察自然界事物习惯,并引起其对于自然现象加以思索之兴趣。(三)注意练习学生运用官能及手技,以增进其日常生活上利用自然之技能。

高中:(一)使学生明了物理学中简单原理,并能应用以解决日常问题及说明常见现象。(二)注意训练学生官能及手技,以培养其观察与实验之才能。(三)使学生略知物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及国防生产之关系。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实验能力,受到了课程标准制订者的重视,不仅在“目标”中提到,还在“时间支配”部分提到:初中每两周学生实验1次,每次1小时(占物理课时的16.7%);高中甲组每周学生实验1次,每次2小时(占甲组物理课时的40%);高中乙组每两周学生实验1次,每次2小时(占乙组课时的25%)。但实际教学中,由于社会不重视实验、器材缺乏和教材份量重,学生实验遭到忽视。

目标中没有强调掌握系统的物理基础知识,只要求了解简单现象,明了简单原理,不重视联系生产实际,只强调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修正初、高级中学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初、高中的教材内容有大量重复。例如,初中列出的流体静力学、匀变速运动规律、力的合成和分解、物理的平衡、牛顿运动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简单机械、功和能、热的传播、热膨胀计算、物态变化和潜热计算、热机、气象常识、声音的现象、几何光学知识、色散和光谱、静磁现象、静电现象、直流电规律、电磁现象、无线电常识等,在高中的教材内容中也列出了。因此,当时根据课程标准编出的初、高中物理课本的关系是同心圆放大。例如,初中课本一般只用四、五篇幅讲位移、速度、加速度概念和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公式,高中课本一般则用十四、五页篇幅,除重复初中已讲内容外,再补充位移是矢量、平均速度、即时速度、平均加速度、即时加速度、下抛运动、斜抛运动、斜面上的运动。在讲述方法上,一般课本是先给出定义、定律、公式,而后是实验验证。

二、学习苏联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7年,是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学习苏联。

解放后的头两年,由于没有新的课本而以解放前的课本作为暂代用课本。鉴于这些课本内容庞杂,负担重,教不完,中央教育部出版社总署决定改变解放前由各私营书店请人编写中小学课本的作法,而于1950年底共同组建了以编辑出版中小学教材为主要任务的专业机构——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全国通用的课本。

从1950年10月开始,中央教育部组织力量编订《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草案》(于1952年3月印行)。这份草案是“以我国已有的教育经验和现有的教学条件为基础,并吸收苏联中学的教学经验编订的”。在《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案》制订过程中,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物理课本编写人员参加了,并且着手据以编写物理课本。初中物理上册从1951年秋季开始供应。(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第一套物理课本,由于下面将谈到的编辑方针改变而没有编完,1953年秋季供应的高中物理第二、三册都是东北教育部编译的苏联课本。)

当时的舆论对于课本工作学习苏联的情况是不满意的,《人民教育》1952年11月号社论《进一步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迎接中苏友好月》反映了当时的权威看法: “在教材方面,过去我们的教师和我们的编辑工作者做了一些编译和编写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但三年来的经验,也更加看出,只就英美课本和旧中国的课本,加以编译和改写,不独观点不易脱却资产阶级的影响,就是在材料配备、篇章结构上,也有很大缺陷;自编一套,也不易很快成熟,很快达到科学化系统化。因此,今后除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外,凡是苏联已有的教材,我们都要尽可能以它们为蓝本,并尽可能结合中国实际来加以改编。” 此后,中学物理教材的编辑方针也由吸收苏联经验改为苏联最新课本为蓝本,即对苏联课本的整体思想与基本科学内容不做大的变动,只对其中不适合中国情况的具体材料加以适当的更改和补充。

1952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以当时苏联物理教学大纲为蓝本编订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1956年又参考苏联的新教学大纲,编订了《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修订草案)》,这个修订案一直使用到1962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自1952年下半年开始,根据教学大纲,以苏联最新课本为蓝本,编写中学物理课本。编写中特别注意吸取我国教师的经验。这套课本自1953年秋开始供应初二的,到1957年秋,初中两册、高中三册全部出齐。初中两册到1963、1964年相继为新编的课本代替,高中的三册一直用到1966年十年动乱开始。

1952年和1956年的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给学生以系统的和巩固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把所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的能力,使他们掌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观察和研究问题的正确的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

由于学习苏联,中学物理由解放前的初、高中各学一年,这两年物理周课时总数为7、8,变为从初二到高三连续学习五年,这五年物理周课时总数1956年为15(各年级每周课时数别为初二,3/2;初三,2;高一,3;高二,3;高三,5/4)。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明显提高,现代物理和联系实际的内容明显加强。课本中讲到了电磁场的物质性,而不再讲以太概念和只限于实体才有的物质通性;解放前的物性学知识,现在由于用分子学说解释,而与热学合并为热学和分子物理学部分;过去独立于电学之外的磁学,由于提示了磁的电本质。而成为电学的一部分;对光的本性,增加了光电效应和光子说,提示了光的二象性;关于原子模型和原子核结构,也介绍了玻尔模型和核的组成以及核能的利用。 除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明显提高以外,这套课本在编写中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

1.意贯彻可接受性原则。强调初中物理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程度,必须以实验观察为基础,来探求各个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高中学生在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上都已大大提高,因此,高中的每一课题都不是单纯重复初中已学过的,而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大的深度上,对物理作进一步的学习。

初、高中教材的编排,也从解放前的同心圆放大变为螺旋式上升。

2.重视概念、规律的教学。强调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定律和原理,是使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关键。

3.强调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引入课题和讲述概念、规律的应用时,必须与学生生活经验,特别是与祖国的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联系起来,必须训练学生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和分析周围现象。同时提出不要脱离物理知识讲生产技术细节,防止狭隘的实用主义偏向。

4.重视物理实验。强调“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广泛地进行教师的演示和学生实验。”1956年大纲(修订案)中,明确列出了教学中应作的演示实验,初中为103个,高中为131个(课本中更多);大纲和课本中的学生实验,初中为15个(占初中物理总课时数的9.8%),高中为19个(占高中物理总课时数的5.3%,初、高中合计,占物理总课时数的6.7%)。

5.注意奠定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要靠唯物辩证地讲解各个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和原理,不要用一些物理例证来对某些哲学问题作粗略的解释。

对于这套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物理教材的反映,最初是负担重、程度深,1958年又被指责为少慢差费、落后于学生的智力发展。现在看来,这套教材的程度还是基本合适的,对学生掌握系统、巩固的基础知识,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注意不够。

三、走自己的路

从1958年到1965年,是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编写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根据我国情况,走自己的路。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开展了“教育大革命”,认为中学教材的主要问题是“三脱离”——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中国实际。于是要求在课本中大量编入政治口号,反映“大跃进”的“成就”,还要求讲具体的生产知识。再加上当时的浮夸风也波及教育战线,而认为中学教材还存在严重的少慢差费问题,提出要缩短年限,提高程度。设想把十二年制的普通教育缩短为十年,甚至九年,把程度提高到大学一年级,甚至二年级。一些省市和师范院校,按照这一要求,采取群众运动方式编写出一些中学物理教材。但由于程度偏高,内容过多,在结合实际和政治方面有片面性,实际上并未使用。

“大跃进”造成的困难,清醒了人们的头脑。1961年,中共中央文教小组指示,要在总结过去编教材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编写一套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质量较好的全日制中小学教材。据此,教育部着手制订新的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着手准备编写新的中小学课本。物理教材的准备工作是从研究古今中外教材开始的。当时研究了解放前和苏、美、英、日、德的中学物理教材,总结了十年来教材工作的经验,作为借鉴。当时的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1963年发布的《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案)》中。

在教学内容上,大纲指出:要全面地讲授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并且突出其中最重要的,还要适当介绍最重要的现代科学技术成就。这是物理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出要介绍现代科学技术成就。

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大纲指出:应当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过深过多,也不能过浅过少,不适当地提高程度和增加分量,将使学生负担过重并且“消化不良”,不适当地降低程度和精简教材,将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知识,都不利于提高中学物理的教学质量。

对于联系实际的目的,大纲除了指出“以便学生巩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还提到可以增进学生的能力。此外,还指出:联系实际的范围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教学内容而有所区别。初中可以联系简单的生产问题,也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高中除联系上述问题外,还要联系物理知识在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针对1958年以来结合实际的片面性,强调了联系实际要恰当和自然,不应该脱离基础知识来生硬地讲授一些技术细节。

总结了初高中教学内容安排的经验,大纲指出;初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既要基本一贯上升,又要适当分段。因此需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保留必要的螺旋上升,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顺利获得知识。

大纲中第一次明确指出:物理教学应该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指出:教材中有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是教材的重点,还有一些知识,对于顺利学习某一部分教材起决定性的作用,它们是这一部分教材的关键。这些重点和关键教材,应该使学生牢固掌握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同时,指出:要处理好重点、关键教材跟一般教材的关系。要突出重点,既要平均使用力量;又不能轻视一般知识,它对重点知识有巩固,扩大和加深的作用。

在1963年大纲中,学生实验进一步加强。初中实验增加到21个(占初中物理课时数的10.3%);高中实验,必做的增加到43个,需要52课时(占高中物理课时数的12.9%,初高中合计占物理课时数的12%),此外还有6个选做的,需12课时,对于学生实验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从只要求掌握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发展为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修养——遵守安全操作规则、细心观察和读数、尊重事实、正确记录、能从测得的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了解误差的概念,会写简要的实验报告。

这个大纲还开始认真注意能力的培养,除了提出要培养实验能力(包括实验技能、实验修养)和物理计算能力外,还提出要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根据1963年大纲编写的物理课本,初中上册刚正式使用半年,初中下册正在试教,高中的三册刚刚脱稿,就在此进传达了著名的1964“春节讲话”,其中提出课程要砍一半。根据这一精神,删减了初中两册,停印了高中三册。

总的看来,1963年教学大纲所反映的教学思想是有所突破、具有积极意义的。可惜没有在课本编写和实际教学中贯彻执行,接着发生的十年动乱,彻底否定了这些积极成果,出现了大倒退。

四、十年动乱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停课,开展“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在林彪、“四人帮”炮制的“黑线专政论”的毒害下,建国十七年来教材建设的成就被彻底否定、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全国通用教材被批判为“封资修大杂烩”、“毒害学生的砒霜”。

1968年“复课闹革命”。1968年各地相继成立中小学教材编写组,在批判通用教材的基础上,开始自编教材。各地编写教材的同志深入工厂、农村调查,花了大量心血编写。但由于当时极“左”思想占统治地位,教材的编写方针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在物理教材上,突出表现为不重视基础知识,片面强调生产技术。 1969年底开始陆续出版的各地自编的第一轮教材中,物理课本不多,多数是把物理、化学合并纳入“工业基础知识”课本。少数保留物理名称的课本,也大量删减物理知识,增加大量具体的生产内容。

1972年,在批判林彪过程中教育战线提出了提高教育质量问题。许多地方改编课本,加强了基础知识。这批各地自编的第二轮课本从1972年底相继出版。不少省市取消了工业基础知识课,恢复了物理课和化学课。这批课本刚出版不久,就被“四人帮”一伙诬蔑为“复辟”、“回潮”的产物,各地不得不赶编第三轮教材或补充教材。同第一轮教材相比,多数地区的第三轮教材中基础知识进一步削弱,“三机一泵”(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水泵)成了物理教材的主体,物理基础知识支离破碎。同时出现“语录进课本”,在物理课本中脱离知识去讲哲学、阶级斗争,有的甚至要以“批林批孔”为纲讲物理。

十年动乱期间教材工作的教训告诉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了理论与实际、思想教育与知识教学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五、拨乱反正

1977年,粉碎“四人帮”还不到一年,邓小平同志就几次提出要编写通用的中小学教材,要求1978年秋季开学时用上新书;并拨款10万美元专门用来购进外国教材,供编写通用教材参考。

当时全国多数省市中小学是十年制。因此,教育部决定以十年制为中小学基本学制制定了教学计划,规定中学物理课初中二、三年级,高中一、二年级连续开设四年,各年级的物理每周课时数:初二,3;初三,3;高一,5;高二,5。197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牧师教学大纲(试行案)》,依据这个大纲编写的十年制初高中物理课本(试用本),初中两册、高中两册,从1978年开始陆续供应全国使用。

拨乱反正,对物理教材来说,首先是处理好十年动乱期间搞乱了的理论与实际、思想教育与知识教学的关系。大纲强调指出;物理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不能片面地强调联系实际,而削弱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不能只强调基础知识而不重视联系实际。大纲强调思想教育和物理知识教学要有机结合起来,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阐述物理知识,使学生能在正确理解物理知识的同时,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不要脱离知识去讲哲学问题。

面对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经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并且参考了国外从50年代后期以来编写中学物理课本的经验,这套十年制学校物理教材的指导思想定为“打好基础,培养能力”,还着重研究了物理教材中如何贯彻邓小平同志批示的“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

强调能力培养,是这套物理教材的突出特点。除了继续注意培养实验技能及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还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讲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和规律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的叙述要便于自学,其中浅易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学,以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用现代的科学知识充实中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并不意味着应该主要讲近代物理知识。中学物理主要还是应该讲经典物理知识,因为:经典物理知识反映了物质世界在宏观、低速条件下的客观规律,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经典物理又是学习近代物理和学习其他科学技术的基础。在主要学习经典物理的前提下,可以采取三方面措施使教材内容适应现代化的需要:首先要精选精典内容,要按照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来精选;其次要适当增加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成果,如人造卫星、半导体、激光、核能等;第三,要反映或渗透近代物理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如统计观点、波粒二象性等。

按照1978年大纲编写的十年制学校物理课本(试用本),要求比1963年有所提高。

这套试用本使用后,扭转了十年动乱造成的中学物理教学的混乱局面,对提高教学质量起了重要作用。这套教材的指导思想“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对推动物理教学方法的改革也起了良好的作用。但是,由于十年动乱的破坏,学生程度不齐,师资水平下降,仪器设备缺乏,特别是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也由于教材本身要求有所提高,试用本在使用中反映深、难、重,特别是高中教材,一般中学不能适应。针对这种状况,教育部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是修改学制和教学计划,另一方面是实行两种教学要求。

198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案的修订意见》。这两个教学计划的初中部分相同,减少了一些学科的教学时数以促使减少内容、减轻负担。初二、初三物理的每周课时数由1978年的3、3减为2、3。五年制中学高中仍为两年,但减少了课时数,物理由1978年5、5减为4、5;六年制中学高中延长为三年,物理6每课时数高一为4,高二为3,高三为4,即比1978年有所增加。

为了适应不同学校的情况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1983年教育部决定高中物理(以及数学、化学、生物、外语)实行两种教学要求:一种是基本要求,比试用本的内容减少、要求降低,使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学得了;一种是较高要求,仍基本保持试用本的水平。这两种教学要求反映在教育部1983年10月颁发的《高中物理教学纲要(案)》中。

根据新的教学计划和两种教学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从1981年起着手改编初中物理课本,自1982年秋开始供应,从1983年起着手编写高中物理课本,根据基本要求编出的叫乙种本,根据较高要求编出的叫甲种本,自1984年秋开始供应。

这套课本在编写中注意发扬试用本的优点,克服试用本的缺点,在试用本的基础上有所前进。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强能力的培养;强调循序惭进的原则,避免过分追求严谨。叙述上强调思路清楚,线索鲜明,注意渗透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增加了物理学史上的小故事、阅读材料、小实验、小制作,对例题、习题也作了些改进,以提高兴趣,扩展眼界,活跃思维,提高能力。 1986年,鉴于学制、课时、教学内容都已不同于1978年颁发的十年制学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国家教委决定以当时的教学实际为根据,本着“适当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教学要求明确、具体”的原则,修订1978年的大纲,使学校教学有所遵循。修订后的《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于1986年底付印,1987年1月印刷发行,从1987年秋开始施行。这次修订,同1978年大纲相比,说明部分的变化,重要的有三处:

1、物理教学目的中,删去了“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代之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因为新的提法能更好地体现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而原来的提法在教学中常被误解为解计算题的能力,可能助长物理教学中用过多、过难的计算题来加重学生负担。 教学目的中还增加了“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鼓励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来说比具体知识更重要,是终身受用的。因此,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增加是很必要的。

2、增加了“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这个问题增加在说明的第四部分“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并且作为第一点。强调学生是认识过程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应该体现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启发他们自觉能动地学习知识,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和进行必要的讲解、指导、帮助,使他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具备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这一条是在初步总结各地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普遍经验的基础上增加的。 3、增加了“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这个问题加在说明的第四部分,作为最后一点。这一点包括三层意思:第一层是指出教学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要克服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偏向,破除只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念;第二层是指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规律。具体的教学方法要从实际出发;第三层是指出教学改革是要长期努力的创造性工作,鼓励物理教学工作者从实际出发积极进行教改试验。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方面,1987年大纲的初中部分与1982年秋开始供应的初中物理课本相同,高中部分与1983年教育部颁发的《高中物理教学纲要(草案)》的基本要求大致相同;而教学纲要(案)中的较高要求部分,在1987年大纲里作为附录。为了便于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7年夏,根据1987年大纲的高中部分对1984年秋开始供应的乙种本作了修改。修改后的课本不再有乙种本字样,从1988年秋开始供应。甲种本则未修改,继续供应。

六、素质教育

物理教材编写工作经历了学习苏联、走自己的路、十年动乱、拨乱反正四个阶段后,现在步入了一个新阶段——素质教育段。它是随着“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的开始而开始,以制订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为标志。

1986年4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同年,国家教委制订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的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并组织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市和辽宁省的有关人员起草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反复讨论,于1987年冬完成了初稿。1988年初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对初稿进行了审查并初步通过,以“初审稿”名义印发,作为编写课本的依据并广泛征求意见。在随后的两三年中,初审稿经受了编写课本和试教的检验,到1991年冬和1992年春,起人员根据各方面意见,特别是课本编者和试教教师的意见,遵照修改定稿的教学计划,对初审稿做了修改,于1992年5月报送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获得通过,1992年6月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的名义出版。

1991年底修改定稿的义务教育教学计划规定义务教育学制有两种: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六·三制,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制。初中物理的每周课时数,六·三制是初二,2;初三,3;五·四制是初三,2;初四,3。两种学制的物理总课时数相等。

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试用)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为实现义务教育的总目标服务,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大纲一开始写道:“义务教育的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初中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在物理课中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受到观察、实验的初步训练以及思想品德教育。这对完成义务教育的任务具有得要的意义。”

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除了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外,还有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试用)除了注意智力因素的培养,还在1987年大纲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这从大纲的四条教学目的中非智力因素占了两条可以看出:

“初中物理的教学目的是:

㈠、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㈡、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㈢、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好的学习习惯。

㈣、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必须结合学科特点来进行。大纲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提出在初中应进行的非智力因素教育有五方面:对科学文化的爱好;科学态度;学习习惯;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大纲提出“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是希望学生只对学习物理有兴趣,而是希望把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进一步发展为渴求科学文化知识,为终身学习奠定思想基础;在说明明确指出“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培养的科学态度,主要是尊重事实、严肃认真、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这些都比1987年的大纲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知识内容的选定和要求方面,以及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方面,义务教育大纲也吸取了三十多年来教材建设和近年来物理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而比1987年大纲有所前进。

什么样的知识是基础知识应选入大纲?在50年代是唯苏联马首是瞻;60年代初,认为应是最基本、最重要、最常用的知识;70年代末,选入的是物理知识的主干、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最活跃、最常用、最有生命力的。在制订义务教育大纲时则考虑了四个方面、一个条件:(一)物理学的主干、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知识;(二)作为有文化的公民将来参加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生活中需要的预备知识;(三)对培养能力有较大作用的知识;(四)对培养非智力因素有较大作用的知识;条件是对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学生要难易适度、负担合理,不得过多过难。 从有利于能力培养和学生将来掌握职业技术考虑,大纲更加重视知识的应用,在教学目的里,把以往的学习物理知识并了解其应用改为学习物理知识及其实际应用,即把知识的应用与知识放在了同等地位。希望教学中能把知识的应用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认真对待。

从60年代初开始,教学内容分为重点、重要、一般,区别对待,相应地考试大纲以及教学参考书提出了解、理解、掌握或牢固掌握等分层次的要求。近年来,许多省市的物理教学工作者,学习国外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和制订了初高中物理认知、操作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提出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吸取这些经验,大纲把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对每个层次的内涵作了说明。考虑到大纲是全国性的,各种条件的地区都要采用,加之已有的经验还不很成熟,每个层次内涵的规定宜粗不宜细,所以大纲中对每个层次的说明是粗线条的,而且也不很成熟,有待于在实践中发展。

自1978年的大纲强调要培养能力以来,广大中学物理教师创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到制订义务教育大纲时,有可能吸取这些经验,使大纲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比以前更具体。大纲要求初中牧师教学培养的能力主要是:

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能有目地观察,辩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的条件;了解实验的目的,会正确使用仪器,会作必要的记录,会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找出共同的特征,从而概括出概念和规律;

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会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的现象,会应用物理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初际问题。

早在1985年、1986年,国家教委负责同志就多次谈到“一纲多本”的问题:为了适应我国国情,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今后中小学教材实行在统一教学大纲,教学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各个地方、高等学校、科研单位、有条件的专家、学者、教师集体和个人编写课本,实行教材多样化,在比较和竞争中促进中小学教材事业的繁荣和教材质量的提高。根据“一纲多本”的精神,义务教育大纲(初审稿)颁发后,四川、广东、浙江、上海教委、北京师范大学、八个高师院校出版社(联合)、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纷纷组织办量,编写义务教育小学、初中的成套系列实验课本。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和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初中教科书(实验本)物理,从1991年秋季开始在一部分学校试教。1992年末、1993年初,根据试教中发现的问题和1992年6月出版的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修改了物理教科书(实验本)第一册,1993年5月经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自1994年秋开始供全国选用。这套义务教育物理课本的指导思想是:按照义务教育大纲规定的目的、内容、要求编写,以体现义务教育提高青少年素质的性质、任务;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学校;继承统编课本的好传统,吸取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成果,借鉴国外课本的好作法。这套课本继承并发展了统编课本一贯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叙述的科学性、文字的规范化、以实验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等好传统,以及近十年来重视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好经验,还努力在以下几方面做了改进:(一)注意处理好学生认知规律和物理知识结构的关系;(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育思想;(三)编写和行文力求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四)实现以课本为基础的教材系列化,使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自1978年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以来,一方面杜绝了升不中的不正之风,调动了普通高中教学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采取了一些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作法。一个相当普遍的作法,是由于高校招生分科考试,学校从高中二年级起就把学生分成文科班、理科班,文科班不开或少开理科课程,理科班少开或不开文科班课程,使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为了解决普通高中存在的文理偏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还由于1981年以来一般高中执行的教学计划是为重点中学制定的(因为没有制定适用一般高中的教学计划),多数学校和学生不能适应,而且1981年发布的重点中学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比例也不尽合理,如文科和生物的课时偏少。国家教委在1990年3月印发了《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要求分两步实施:第一步先在部分有条件的地区从1990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实行,第二步在全国其他地区从1991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衽。

《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中,学科课程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政治、语文、数学、体育、劳动技术五科在高中三个年级均为必修课,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科在高一、高二为必修课,高三为选修课。物理每周的课时数,高一、高二都是3,比各校现行的都少,高三选修课控制在4-6范围内。

在酝酿高中教学计划调整意见过程中,国家教委组织力量修订了1987年秋开始施行的《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于1990年4月付印,成为《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修订本)》。这次修订主要是将高中教学内容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两部分,这两部分的总要求比修订前略有降低,如删去了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国家教委负责成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大纲(修订本)修订高中物理课本,供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用的必修课的两册物理课本,从1991年秋季开始同时供应,供高三用的选修课的物理课本,从1992年秋季开始供应。

结束语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四十多年来中学物理教材编写工作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学物理教材是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社会对有文化公民素质要求的提高,随着对教育、教学规律认识的深入而不断演变的。认真总结借鉴国内外经验,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就可以把教材建设工作做得好些。反之,不顾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盲目主观。就会给工作带来巨大损失。60年代初期和70年代末期,是有所前进的例子,而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特别是十年动乱时期,又从反而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四十多年来的物理教材建设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需要深入、系统地总结供今后教材改革借鉴。我个人认识到的向点简述如下:

㈠、程度、分量是教材存亡的决定因素

现行课本以前的各套全国通用的物理课本,几乎都是使用一两年就由于反映深难重而发精简指示,过不了几年就以深难重为主要由头而宣判“死刑”。教学中物理深难重是客观存在,但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找不到能排除其他因素来检验教材是否深难重的办法,没有研究出衡量出教材程度、分量的客观标准以前,去争论教材是不是造成物理课深难重的主要原因,徒劳无功,但是,作为教学大纲起者、审定者和课本编者,必须高度重视程度、分量对教材命运的决定性作用,力求程度适当,负担合理。为此,需要注意:精选教学内容,分清主次轻重;定出恰当的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妥善解决学生认知规律和物理知识逻辑结构的关系。

㈡、坚定地服从、服务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

学生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等素质。物理作为中学一门文化基础课程,从物理学科的特点出发,主要应在文化科学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上发挥作用。物理能培养的文化科学素质主要是: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并会应用它们,懂得一些科学方法,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懂得物理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物理能培养的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情操。物理教材要充分发挥上述作用,必须坚定地排除下列倾向的干扰。(1)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不适当地要求提高、加深易命题的部分,削减不常出题的部分:(2)从纯物理的角度出发,排斥思想教育、排斥联系实际、排斥联系其他学科知识;(3)片面强调应用,追求技术细节,忽视系统的物理知识。

㈢、坚持教材的改革开放,广泛调查,深入研究,勇于创新

物理教材的指导思想、编写原则、内容选取、系统编排、表述方式、装帧设计,等等,都应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物理教材的成功经验,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物理教学改革成果,勇于创新,大胆试验。频繁地零敲碎打、修修补补,劳民伤财、耗时费力,莫若积几年的广泛调查、深入研究,来一次突破性变革。当前物理教材建设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我个人感到迫切的是:面临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竞争激烈的21世纪,在即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在普通中学也要进行职业教育的情况下,中学物理课具体的教学目的应该提些什么,四十多年来基本未变的教学内容应该如何更新,以及在一纲多本的情况下,如何客观、科学而又简便易行地评价物理课本。

㈣、依靠三结合的队伍编好教材

这里的三结合是指专家、教师课本编辑的三结合。专家,包括了解物理学现状和发展趋向的物理学家和通晓最新教育研究成果的教育学专家,他们会在选择教学内容和体现先进教育思想方面作出得要贡献。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规律、困难所在和思维障碍。课本编辑,知道古今中外物理课本的成功经验,长于文字表述。这三方面人各有长短,只有各自发挥优势通力合作,才可能编出好的教材。合作的具体方式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过去,物理课本只有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家编写。在一纲多本的新形势下,我们有更多的同志直接投入物理教材建设。让我们大家并肩、携手,为编出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的中学物理教材而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修正初高高级中学课程标准》,民国三十年教育部颁行,正中书局1942年初版。

2、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印:《物理精简纲要(案)》,1950年7月。

3、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编:《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案》,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年3月第1版。

4、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编订:《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案)》。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年12月原版。

5、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编订:《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修订案)》,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6月第4版。

6、中央人民共合国教育部编订:《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案)》,人民教育版社1963年第1版。

7、石虹;《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人民教育》1963年第5期。

8、中央人民共合国教育部编订:《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行案)》,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1月第1版。

9、《高中数学、物理、化学教学纲要(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

10、叶立群:《继承·开拓·前进》,《课程·教材·教法》1985年第6期。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

12、阎金铎:《(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修订说明》,1987年1月《人民教育》增刊。

13、董振邦:《谈谈中不物理教学大纲的修订》,《课程·教材·教法》1987年第2期。

14、董振邦:《中学物理教材内容的演变》,《简单自然科学史手册》,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初审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

16、马淑美:《初中物理教学要为实现义务教育的总目标服务——学习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体会》,《课程·教材·教法》1989年第2-3期。

17、雷树人:《在江苏省初中物理教材研讨会上的讲话》(一)、(二)、(三)、(四),《物理教师第1990-年第1、2、3、4期。

18、张同恂;《高中物理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物理教师》1990年第6期。

19、邓立言:《领会精神、转变观念、坚决落实——谈(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调整意见)的实施》,《物理通报》1990年第9期。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21、雷树人:《深化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依据——试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课程·教材·教法》1992年第12期。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物理新课程2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四十多年来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的演变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