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物理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隘的认知主义框架之中,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给人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此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很多中学教师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刚入中学对物理课充满了好奇,上课前跃跃欲试,兴趣盎然;随着学习的进展,面对一堆堆繁杂抽象的原理、公式,他们原来的热情开始消退;如果考试成绩不好,最终会丧失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转而厌倦物理课。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与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和情感和谐统一的轨道。因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在“科学内容”部分,都考虑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要求。从横向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独立性,构成了人的感性世界的相对完整的画面;从纵向看,这三个要素具有递进性,构成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心灵连续体。
案例17:家庭用水的调查
学到物态变化时,物理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家庭用水调查表。课堂中不能回答的题目,让学生把调查表带回家,在家里与父母一起完成。
|
问题 |
有 |
没有 |
分数 |
1 |
刷牙时有没有关上水龙头? |
|
|
|
2 |
有没有上厕所之前冲水的习惯? |
|
|
|
3 |
在沐浴中涂肥皂时有没有让水开着? |
|
|
|
4 |
洗碗筷时有没有把水龙头关掉? |
|
|
|
5 |
淘米洗菜用过的水,有没有用在别的地方(浇花、冲厕所等)? |
|
|
|
6 |
你家水龙头有没有漏水? |
|
|
|
7 |
没有使用过量清洁剂? |
|
|
|
8 |
经常用水解冻冷冻食物? |
|
|
|
9 |
有没有把衣服储满才用洗衣机清洗? |
|
|
|
10 |
上月份你家缴付的水费是多少? |
|
|
|
过几天后,教师把学生调查表收上来,让学生知道调查表中各项所得分数,然后师生自由讨论,交流各种有效、可行的节水办法。
间隔一段时间后让学生完成同一调查表,了解学生家庭节水的改进情况。
简评:该活动从表面上没有涉及什么物理知识,按传统观念来看费时费力,效率不高,为一些老师所不屑。传统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导致学生畸形发展,而新课程倡导学生发展为本,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因此《课标》从学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有节约水的意识”的要求。很显然,这一目标是不可能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说教来实现的,必须长期坚持,隐性渗透。只有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切切实实地感受水对生命、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水资源的日益匮乏,学生才会逐渐养成节约用水的意识,关注人类生存的状况。同时,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必然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与不同观点发生碰撞,这也有利于学生辨别是非,锻炼合作交流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感受生活处处有物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志趣,提高学生的物理意识。这个活动体现了“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案例18: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某套教材在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中,分别有“走进神奇”、“探索之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等三个节名。在“走进神奇”中,分别用彗星、日落、雷电、火山、洪水、雪崩、龙卷风等自然现象展示了震撼人心的神奇;用饮料罐的秘密、折断的筷子、绝妙的拉链、神奇的圆珠笔、冲浪、撑杆跳高等生活现象展示了充满人类智慧的神奇。在“探索之路”中,用古人遗留的文字、图片、古迹等展示了远古先人对神奇自然现象的理性思考;以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物理大师为代表展示了物理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展示了物理学巨匠们为后人留下的遗产。
简评:该教材内容注重了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和自然现象引入问题,有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展开教学。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角度来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