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炳元 教授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
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大变化。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
“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素质,不仅是精英人物的素质,而且是几十亿普通地球居民的平均素质”。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加快了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的步伐,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恰当的应用,无论社会还是个人的发展,都与全民及个人的科学素质密切相关。提高国民素质,尤其是国民的科学素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而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重任则历史地落到了科学教育的肩上。
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即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把大量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代科学教育观则认为,科学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等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即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转变的科学观。
从科学教育的国际改革趋势看,世界各国都在相应调整基础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即着眼于培养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变革对人才的培养模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便使现在的学生在未来社会具有竞争力;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发挥评价的多元功能,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及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以下将以部分国家的科学教育实例说明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
一 . 培养目标的调整
学生不可能学会所有的知识,教师也不可能预见学生今后可能遇到的一切问题。单纯的知识学习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必须学会学习,以便能在不熟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因此科学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从国际科学教育的改革趋势看,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
国家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本国国民素质,尤其是本国国民科学素质的高低。因此许多国家皆将基础科学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全体公民的科学素质,而不是培养少数的科学技术精英。
二.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已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自主性、社会性、情境性,由此生发出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建构式的科学教育更加强调的是探究问题,而不仅是了解问题的答案;是批判性思维,而不仅是记忆;是在情境中理解,而不仅是获得些许信息;是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互动和分享思想和信息,而不是无益的竞争。
传统的培养目标更多地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便倾向于知识的灌输。由于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整,必然导致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曾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培养了不少优秀的人才,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侧重于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方面的培养,致使学生对物理望而生畏,丧失信心和热情,并且这将影响其终身对物理学习的热情和信心。人们已认识到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病,积极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希望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在这一变革中,不少国家皆非常重视通过科学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 . 课程内容的更新
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整不仅与培养模式密切相关,而且也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关。所以世界各国在进行科学教育改革时都将科学课程内容的改革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从世界各国的科学课程内容改革看,几乎都遵循了以下原则。
(1)突出科学领域中最基本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因为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不必也不可能学习所有的科学知识,但他们必须理解科学中的精华内容,如最基本的科学方法、事实、假说、理论和定律等。它们是未来知识结构的基础,学生能从中学会思考与探索科学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2)介绍最新的科学知识及其有关方法,以便使学生能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如当今的微电子与信息科学、超导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核能的合理利用以及纳米材料等。
(3)增加与社会及人类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加强科学••技术••社会的观点的渗透。例如,新型材料的利用、环保、能源、以及各种科学发现及其应用对社会和人类带来的正向和负向的影响。
四 . 评价的改革
现代教育评价不仅在教学中具有鉴定、选拔等作用,而且更强调对教学过程的诊断和反馈。评价的基本理念应是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在评价中更加关注人和人的发展,而不是分数和分数的准确性;体现出尊重与关爱,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主体精神。
五.新的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 新的课程标准将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作为教育目标
传统的课程注重学科体系的完备和学科知识的严谨与相互联系,新的课程标准超越学科本位,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上。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义务教育教材不再从学科的角度追求知识的全面与完整。例如,物理学科八年级教材知识部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以及“能量”等内容,这与前阶段使用的教材有很大区别,而且对于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不过分追求表述的准确性和逻辑关系的严密性,这里教材不仅作为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媒介而且也作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载体。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全面考虑课程在“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方面的教育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将现成的结论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只需记住并会简单应用就算达到了教学目标。而新的课程标准除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外,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正是这种学习过程和经历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智慧得到发展。
好奇本来是儿童的天性,这种好奇可以转化为上学后的求知欲,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十分关注对学生科学求知欲的生成和提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课程的新理念,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物理现象,我们的很多生活经验中都孕含着物理原理和物理规 律。新的课程标准将把培养学生探究日用品、新器件中科学原理的兴趣、勇气及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作为培养目标之一。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尊重自然规律及实事求是科学态度教育的具体要求,如具有应用所学知识识别并判断生活、生产中科学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和判断传媒是否符合科学事实的初步意识。
2.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就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人类社会累积的知识越来越多的时候,当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时候新的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与科学内容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就是要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对于中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我们强调的是过程,强调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经历与体验,正是这种经历与体验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探究式学习方式通常由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对问题的猜想与假设,然后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收集论据,再由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和教师的指导得出结论。当然这种结论可能是对猜想和假设的肯定,也可能是对猜想和假设的否定,甚至没有得到任何结果。其实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智慧得到了发展。
探究式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且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由于探究式学习方式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因而他们的独特个性和创造精神受到了尊重,他们在生活中的经历和经验有了充分的展示空间。正是这种对人的个性、经历的关注和尊重,使他们的学习观发生了根本变革,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感以及终生学习的愿望得到了提高和加强。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将科学探究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 节,其探究的内容包括了一些物理概念和物理 规律,同时也有对物理过程的探究。例如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中有一节是关于密度概念的探究,教材首先提出物质识别的问题,对于外观差异较大的物质识别起来自然比较容易,教材利用插图向学生展示出一些外观相似的不同物质让其识别,这自然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生活体验是人们往往用手掂掂物体的重量来区分物体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比如区分金块和铜块。显然这种识别物质的方法十分粗糙,因为体积也是影响物体重量的一个因素。在学生探究兴趣盎然的情境下,教材让学生“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从而提出猜想与假设。剩下的步骤是探究计划的制定;验证猜想与假设证据的收集:最后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出密度的概念。与教师直接讲授密度概念相比,也许探究式学习方 式要费时、费力,但是谁能否认这种学习方式从学知识的角度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要深刻的多,而且更重要的是探究式学习对学生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3. 改进评价体系是新课程标准的又一特点。现行的校内评价重点还是放在区分和选拔的目的上,评价的方式往往以考试为主,考试的内容也主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主。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构建了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在评价的形式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而且校内评价要弱化其甄别与选拔功能,要以激励学生进步和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
以前一般主要以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为主,而且常常将评价结果公诸于众,用这样方法来鼓励“好” 学生、督促 “差” 学生的转变。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一个人的成就感未必就能成为动力;一个人的失落感多半会成为前进的障碍。而且就教育的目标而言,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仅是多项评价目标之一,依此为标准作出判断对多数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国外科学家提出了多元智力的理论,依据这一理论人的智力包括了多个方面,就某一个个人而言各种智力是有差别的。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在促进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评价体系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智力强项的机会。实践证明,事业成功人士多半不是他的综合智力指标超群,而是他的智力强项得到了恰到好处的发挥。
对于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国外采用档案袋的形式,也就是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类情况记录下来。记录的项目易简不易繁;档案袋中不但有教师对学生的评语,也要有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以往,我们的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往往有这样的误区,认为评价语言越尖刻;批语手段越严厉,取得的效果越明显,这种认识严重的违背了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的教育原则。教师的评语要多使用能激励学生进步和发展的语言。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类似于档案袋的记录卡形式。
至于终结性评价,是一种教学后的评价,这种评价形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成就并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它涉及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教学方式及教学 评价的改革。新的课程理念将向一切旧的教育、教学模式展开冲击,转变观念是我们应对挑战的唯一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