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物理教育中,教师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注重知识体系的结构和逻辑性;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知识,通过做大量的习题来强化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这种教育的优点是: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有较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但是,缺点也是明显的,主要体现在:教师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对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培养不够重视;做习题成为应用知识的唯一方式,并且缺乏与实际生活、现代科学技术的联系;重结果轻过程,学生很少能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难以发挥创造性。
案例5:来自学生的看法
某校于2000年,对学生物理学习的状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人数为215人,调查结果如下:
喜欢物理的学生 : 占21%;
不讨厌,也不喜欢的: 占35%;
讨厌物理的学生: 占44%;
从以上看出,79%的学生不喜欢物理课程。他们提出不喜欢的理由如下:
1每堂课老师都要讲到底,经常拖堂,上厕所都没有时间。
2课本上的许多实验老师都不让我们做,也不演示,即使做实验,每个小组有8-10人,很多同学都只好旁观。
3老师说,学物理就是要多做习题,老师还让我们买各种练习册,否则就考不上高中。我们不愿做解题的机器。
4老师课堂上讲的物理都是公式和题目,离我们的生活太远。
简评:针对当前中学教育的缺点,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改革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案例6:光的直线传播
师:我们为什么能看到物体?
生:物体上的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师:那么,光线是如何从物体到达我们的眼睛的,经过什么样的路径,下面来看实验。
(教师演示平行光通过充满烟雾的空间。)
师:大家看到什么?
生:光沿直线传播。
(教师演示两平行光通过方形玻璃砖。)
师:大家看到什么?
生:光沿直线传播。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光在一种均匀媒质中沿直线传播。请再列举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
生:(举例略)
简评:这是传统物理教学典型的教学方式,教师演示,学生远距离观察,“短时高效”,但学生缺乏体会过程。
案例7:光的直线传播
教师先创设一种光线传播的情境(黑暗中看不到物体,某地的夜景等),然后教师提出光线传播的问题。
师:大家可以猜一猜光会沿什么路径传播呢?
(学生猜测各种可能。)
(教师提供各种器材,暗箱、激光手电、蜡烛、火柴、硬纸板、玻璃砖、茶杯、蚊香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可能得出不同结果。)
师:请报告自己的结果。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不同结果的原因。)
师:(总结学生的实验结果,对不同结果给予鼓励和评价)光在均匀媒质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的,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哪些现象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哪些地方应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生:影子的形成、小孔成象、日食、月蚀,射击瞄准、激光准直等。
简评:这是物理新课程的一个教学片断。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总结实验结果、讨论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了发现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