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
查询教学资料课件的详细结果
|
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能找出眼前景与人生感悟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3、了解普里什文作品的风格,体会作品“诗的深警和反复回荡的旋律” 之美。 4、收集对众多名家对普里什文的评价,通过对其他作品的阅读,进一步加深对理解,并能有自己独特的评价。 重难点分析:1、“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蕴涵在写景状物中的丰富内涵和人生哲理”同样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只是经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对此种表现手法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课以此为重点,是要在巩固的同时,学生能把他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2、普里什文的散文被称为“俄罗斯语言的百草”。作品有其独特的风格,作为初三学生,应该尝试从一定的高度来评析课文,虽然很难,但可以从学习、借鉴名家的评论开始做起。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由《鼎湖山听泉》导入:1、背诵第八段。2、复习由景生情、由情而悟的写法。背诵、复习提问。 2指导学生用刚学的方法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朗读、勾画 3组织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二、阅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文章主体部分,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个别同学读,并对他们的朗读作出评价。 问题:作者从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中,感悟到人生哲理。请说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朗读、勾画、批注 2组织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创新思维小练习: 1、由涓涓溪流你有何独特感 悟?2、生活中还有哪些美景会给你联想?学生选择喜爱的段落反复诵读,感作者所感,生自己所悟。 引导学生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1、收集众多名家对普里什文的评价,并阅读《大地的眼睛》 2、背诵优美段落(自由选择)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反复诵读,评析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检查学生背书情况学生轮流背诵 2教师补充及归纳对作者有代表性的评价学生交流有关作者及评论家对他作品风格的评论。 3为学生评论提供范文学习、借鉴、模仿名家的评论,为课文中的某一部分写一段评论性的文字 4组织交流、指导评价交流、评价
二、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引导学生比较阅读阅读普里什文的另一部作品,比较、进一步体会其作品的风格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进一步修改课堂上的评论性文字。 2、收集有关黄山、桂林的资料
《飞红摘翠记黄山》 学习目标:1、能说出黄山诸景的特点。 2、了解电视解说词的特点,能说清本文写作角度的转换。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变换角度多方面写景的方法。 3、能用流畅的语言介绍一处自然景观。 重难点分析:黄山是一个大题材,它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作者用多幅画面组接连缀,从各个方面写出了黄山的特点。在写景是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地变换角度。这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景导入:播放有关黄山的风光片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看影片,并交流手中资料 2朗读课文,1、课文介绍了黄山的哪些内容?找出课文在介绍自然景观时,选材组材上和前面两课最大的不同。朗读、思考 3组织交流、归纳小结交流
二、反复诵读,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由学生选择喜欢的内容反复诵读,准备做一次电视节目主持人朗读、为说话练习作准备。 2按文章所写的不同类别,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学生配合画面介绍 3思考:1、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景物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景物的特点。学生读读、思思,并做好批注。 4组织交流、归纳小结交流
二、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教师提供一个学生较为熟悉的自然景观,供学生参考。学生选择其中一点,学习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写一段解说词。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继续完成课堂小短文。 2、背诵精彩语段。
《画山绣水》 学习目的:1、能说出本文在选材和组材上的独特之处。 2、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3、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并能有自己合乎理性的评析。 重难点分析: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2、品味杨朔散文诗化的语言是难点,因而在教学安排上要注意:一是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提升语言的感悟能力,二是参考评论家的评论,三可以和《林中小溪》比较。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由黄山导入。交流手中有关资料 2朗读课文,说出本文在选材上和前面文章的不同。读读、思思 3组织交流交流 4问题探讨:本文用了不少间接材料来写景,作者是怎样运用的,你认为哪一段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地方,反复朗读,思考、讨论、交流
二、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由课题“画山绣水”的内涵,引出对杨朔语言风格的评析。(教师可指导学生从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句式工整、笔墨凝练等方面探究)学生探究杨朔诗话的创作风格在文中的表现。并做好旁批
2组织交流交流
三、拓展迁移、质疑探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设计: 1、有人认为把眼前的美景和凄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很不协调,在自然美景和阶级教育联系在一起就更是牵强附会了,你怎么看? 2、杨朔写散文是像写诗一样写的。普里什文称自己的散文为“诗体随笔”请比较一下两者的异同,你个人欣赏谁的作品。学生可任选其中一个问题,小组内合作探究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把探究所得形成文字。 综合学习与探究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归纳写景散文的一般路数,常用的表现手法归纳、交流 2指导探讨练习一到三题小组合作探讨,大组交流 课后学习:把前面布置的对课文内容的质疑整理出来,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准备下节课探讨。
第2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探讨第四题学生讨论 2把从学生中收集的问题返回到学生中去,选择有质量的,小组探讨。小组合作探讨交流 课后学习:整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常州的相关资料。
第3课时: 教学步骤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学资料课件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八年级(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九年级(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