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解读重在关注意蕴的具体内涵,唤醒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鉴赏过程中达到审美思维的全方位运转,对艺术形象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长期的阅读实践,便能形成丰厚的审美心理积淀。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原为高三第五册的讲读课文,现调整为高一第二册的自读课文,文章学术性强,旁征博引,语言凝练含蓄,自学难度较大,学生读后不知所云,教师教后茫无头绪,只用1~2课时能轻松引领学生解读《说“木叶”》吗?能,笔者从六面入手。
一、设好思考题
在学生预习时设计好思考题,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1、理清文章思路,完成课后习题一、习题二,由同学主讲(注意本文采用的“首句标义法”“比较分析法”“例证法”);
2、整理文中引用的诗句(共19处),赏析你较喜欢的诗句(重点要理解、品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二、想好导入语
同学们:诗歌是激情和想象的艺术,是诗人用心、用情、用血、用泪写出来的。只有用激情与想象去品味,“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才能读出来、品出来!读诗说到底是读一个人,通过走进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揣摩诗人心灵深处的幽情,林庚老人是怎么揣摩“木叶”的呢?……
三、讲好关键句
1、大家听杜甫的《登高》,喜欢颔联吗?景中含着什么情?思考“落木”为何不写成“落叶”“树叶”?
讲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木(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这草木摇落的窸窣之声里,在这汹涌奔腾着的浩渺长江里,遮不住杜甫那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却垂垂老矣、沉郁悲凉的啜泣着的情怀!林老说:“‘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因为“木”字“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了鲜明的形象”,木“单纯”“空阔”“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因为“木”“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2、屈原最先吟唱的佳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为何不用“树叶”“落叶”“落木”?
讲析:微微的秋风轻轻拂来,吹皱那洞庭湖的碧波,吹落那岁月里凋零的叶子。林庚在第6段中说:“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3、比较分析曹植与吴均的诗句(读第4段,注意本文的比较分析法)。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诗句里“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其实,曹操病故后,曹丕继位,杀了曹植生活上的至交好友,政治上的左膀右臂丁仪、丁廙,曹植欲救不能,无能为力,用“高树”“海水”来曲折地反映宫廷政治的险恶、政治失意后的悲愤。
吴均《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诗句里“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这两句是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
4、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黄叶”与“木叶”蕴味有何不同?
讲析:这里的“黄叶”,“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四、读好经典句
讲析的关键句不用说,其余需提及的重点句也要美美地读、美美地品。如:
1、“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应读得沉重)
2、“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应读得平淡而轻快)
3、“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恬淡、轻松、自然)
4、“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读得沉痛)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惆怅、相思状)
6、“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图”(昂扬、赞美)。
五、板书要巧妙
板书在本节课中至关重要,有画龙点睛之效,通过对比一目了然,明白“古诗中很少见人用‘树叶’,因为它单纯、稚嫩;‘落叶’虽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因为它内蕴厚实:”;‘落木’“则是身世悲苦、身处困境,心境凄凉的诗人孤独的伴侣了”。
板书设计
|
本义 |
物象 |
感悟 |
意象 |
拟人 |
比喻 |
感受 |
例 句 |
树 |
种植 |
树叶 |
枝叶繁茂、褐绿湿润 |
生机勃勃 |
少年 |
春天 |
欢快感 |
|
叶 |
|
木叶 |
暗含落叶、微黄干燥 |
内蕴厚实 |
中年 |
秋天 |
沉重感 |
|
木 |
象树木形 |
落木 |
萧萧摇落、空阔凋零 |
暮气沉沉 |
晚年 |
冬天 |
沉痛感 |
|
六、结语要精辟
林老说“木叶”,没有说完,例句没有穷尽,也不可能穷尽,留给大家课外去搜集、整理,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懂得了物象具有多向性,不同物象,内涵情感往往不同;相似物象,寄寓的情感也有着微妙的差别。这是由诗歌语言的弹性、张力、含蓄决定的,就是文中所说暗示性;诗歌是内蕴丰厚的冰山,我们最初看到的是肤浅的表层,诗歌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只有咬文嚼字、细加品味,才能填补空白的空间,才能达到思想与自然的共鸣。
做到以上六个方面,1~2课时解读《说“木叶”》不难,可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诗句的拓展延伸上进一步挖掘,拓其深度,阔其广度。
教学目标:明白古诗词语言的“暗示性”,由此而懂得古诗词中“一字之差,一字千里”,懂得不同的意象可以营造不同的意境,学会品味古诗词的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夏天已经到来,荷花将要开放。提到荷花,你想到了什么呢?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宋.周敦颐《爱莲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
高洁,出于淤泥,依然洁净。具有君子的品格。
美丽的江南,采莲的少女。
有用于世人。
佛教圣物,莲台。
这些你联想到的有关“荷花”的信息,就是“荷花”这个词语的暗示性。
所谓“暗示性”,就是当你看到某个词语的时候,所联想到的这个词语的相关信息。
讨论:词语的暗示性来自于哪里?怎样寻找暗示性?有什么好处?
明确:来自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积累。
发挥联想和想象。
有助于我们鉴赏诗词。
二、 研讨:课文告诉我们,古代诗人们在描写秋天时,很喜欢用“木叶”这个词。那么,原因在哪里呢?“木叶”具有哪些暗示性呢?
出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 )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
——“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1、讨论:“木”字具有哪些暗示性?“叶”字又具有哪些暗示性?
明确:
黄色的,干燥的。
绿色的,润泽的。如“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 )
讨论:当“木”字放到“叶”字前面变成“木叶”时,应当是什么样的叶子呢?以上诗句中,“木叶”出现在什么季节?
明确:
微黄的,干燥的,秋天才有的,具有清秋的疏朗的气息。
2、对比研讨:
①讨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是什么意境?“木叶”具有哪些暗示性?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秋风袅袅,两位湘水女神(娥皇、女英)踏波而行,木叶轻盈飘飞,伴随着窸窣之声,仿佛能听到湘夫人的叹息。
木叶:干燥的,微黄的,清秋气息的,窸窣的,轻盈的。
写出质感,色彩,季节,声音,姿态,塑造了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讨论:在“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中,“木叶”的作用是什么?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有无相同之处?
明确:描绘景物,表现思妇的哀愁。都是表现离愁别绪。
②讨论:“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 是什么意境?“落叶”具有哪些暗示性?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美女采桑,身姿袅娜,动作优美,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
落叶:桑叶,繁密的,春夏之交的,翠绿色的,饱含着水分的,滋润的,充盈着生命的。
描绘姿态,季节,色彩,质感。塑造形象。
③讨论:“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是什么意境?“黄叶”具有哪些暗示性?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秋雨飘零,灯下对坐,既喜更悲。
黄叶:湿润的,下坠的,沉重的,凄凉的,充满沧桑感的。
描绘质感,姿态,感觉,表达情感。
④讨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是什么意境?“落木”呢?具有哪些暗示性?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夔州秋天,千山落木,长江汹涌,韶光易逝,壮志难酬。沉郁悲凉。
落木:深秋的,干枯的,褐色的,空阔的,洗净了绵密之意的,悲凉的。
描绘景物,表达情感。
⑤讨论:“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 吴均《青溪小姑歌》 )中的“叶”有什么特点?
明确:依恋缠绵,还有绵密之意。
讨论:1、上面的诗句中,可以将“落叶”“黄叶”“木叶”“落木”互相调换一下吗?为什么?现在你明白诗人用“木叶”的原因了吗?
明确:不可。诗人选用意象,是为了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以上几个例子中,诗人用不同的意象营造了不同的意境,意象与人配合得十分和谐,与人的形象、感情融为一体。
讨论:2、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中的“高树”可否换成“高木”?为什么?
明确: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狂风要借助树叶的茂密才能体现,诗人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郁愤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诗人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意象渲染出浓郁的悲剧气氛,隐喻当时政治形势的险恶。
四、 总结:讨论: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我们得到了什么感悟呢?应该如何鉴赏品读古诗词呢?
一字之差,一字千里。
意象不同,意境不同。
文字鲜活,富有生命。
发挥想象和联想,咀嚼语言,品味意境。让我们在品读古诗词中去发现美,让自己的心在品读中丰满和美好。
万云武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策略: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探讨中加深对诗歌语言微妙意味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投影以下内容)师生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
《九歌•湘夫人》:(节选)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二.(投影以下内容)
1.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解释吗?为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意象 微妙的意味
木
树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郑板桥有一句诗,叫做“删繁就简三秋( ),领异标新二月花。”在( )处应填“树”还是“木”好,为什么?
三.品味下列诗句,谈谈你对它们的微妙的意味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培养学生体察、咀嚼、品味诗歌语言的习惯,培养融会贯通质疑思辩的能力)
第一组: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韦应物)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白居易)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第二组: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第三组: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诗经〉〉)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
四.作业:摘抄、诵读课文中的名句。
作者邮箱: wywsp@xinhuane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