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

 

《说“木叶”》教学设计

查询教学资料课件的详细结果
诗歌的解读重在关注意蕴的具体内涵,唤醒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鉴赏过程中达到审美思维的全方位运转,对艺术形象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长期的阅读实践,便能形成丰厚的审美心理积淀。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原为高三第五册的讲读课文,现调整为高一第二册的自读课文,文章学术性强,旁征博引,语言凝练含蓄,自学难度较大,学生读后不知所云,教师教后茫无头绪,只用1~2课时能轻松引领学生解读《说“木叶”》吗?能,笔者从六面入手。
一、设好思考题
在学生预习时设计好思考题,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1、理清文章思路,完成课后习题一、习题二,由同学主讲(注意本文采用的“首句标义法”“比较分析法”“例证法”);
2、整理文中引用的诗句(共19处),赏析你较喜欢的诗句(重点要理解、品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二、想好导入语
同学们:诗歌是激情和想象的艺术,是诗人用心、用情、用血、用泪写出来的。只有用激情与想象去品味,“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才能读出来、品出来!读诗说到底是读一个人,通过走进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揣摩诗人心灵深处的幽情,林庚老人是怎么揣摩“木叶”的呢?……
三、讲好关键句
1、大家听杜甫的《登高》,喜欢颔联吗?景中含着什么情?思考“落木”为何不写成“落叶”“树叶”?
讲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木(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这木摇落的窸窣之声里,在这汹涌奔腾着的浩渺长江里,遮不住杜甫那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却垂垂老矣、沉郁悲凉的啜泣着的情怀!林老说:“‘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因为“木”字“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了鲜明的形象”,木“单纯”“空阔”“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因为“木”“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2屈原最先吟唱的佳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为何不用“树叶”“落叶”“落木”?
讲析:微微的秋风轻轻拂来,吹皱那洞庭湖的碧波,吹落那岁月里凋零的叶子。林庚在第6段中说:“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3、比较分析曹植与吴均的诗句(读第4段,注意本文的比较分析法)。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诗句里“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其实,曹操病故后,曹丕继位,杀了曹植生活上的至交好友,政治上的左膀右臂丁仪、丁,曹植欲救不能,无能为力,用“高树”“海水”来曲折地反映宫廷政治的险恶、政治失意后的悲愤。
吴均《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诗句里“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这两句是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
4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黄叶”与“木叶”蕴味有何不同?
讲析:这里的“黄叶”,“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四、读好经典句
讲析的关键句不用说,其余需提及的重点句也要美美地读、美美地品。如:
1、“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应读得沉重)
2、“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应读得平淡而轻快)
3、“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恬淡、轻松、自然)
4、“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读得沉痛)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惆怅、相思状)
6、“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图”(昂扬、赞美)。
五、板书要巧妙
板书在本节课中至关重要,有龙点睛之效,通过对比一目了然,明白“古诗中很少见人用‘树叶’,因为它单纯、稚嫩;‘落叶’虽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因为它内蕴厚实:”;‘落木’“则是身世悲苦、身处困境,心境凄凉的诗人孤独的伴侣了”。
板书设计

 
本义
物象
感悟
意象
拟人
比喻
感受
例 句
种植
树叶
枝叶繁茂、褐绿湿润
生机勃勃
少年
春天
欢快感
 
木之叶
木叶
暗含落叶、微黄干燥
内蕴厚实
中年
秋天
沉重感
 
象树木形
落木
萧萧摇落、空阔凋零
暮气沉沉
晚年
冬天
沉痛感
 

 
六、结语要精辟
林老说“木叶”,没有说完,例句没有穷尽,也不可能穷尽,留给大家课外去搜集、整理,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懂得了物象具有多向性,不同物象,内涵情感往往不同;相似物象,寄寓的情感也有着微妙的差别。这是由诗歌语言的弹性、张力、含蓄决定的,就是文中所说暗示性;诗歌是内蕴丰厚的冰山,我们最初看到的是肤浅的表层,诗歌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只有咬文嚼字、细加品味,才能填补空白的空间,才能达到思想与自然的共鸣。
做到以上六个方面,1~2课时解读《说“木叶”》不难,可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诗句的拓展延伸上进一步挖掘,拓其深度,阔其广度。

 

教学目标:明白古诗词语言的“暗示性”,由此而懂得古诗词中“一字之差,一字千里”,懂得不同的意象可以营造不同的意境,学会品味古诗词的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夏天已经到来,荷花将要开放。提到荷花,你想到了什么呢?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宋.周敦颐《爱莲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
 荷花:清丽,色彩淡雅,亭亭玉立。
高洁,出于淤泥,依然洁净。具有君子的品格。 
美丽的江南,采莲的少女。
有用于世人。
佛教圣物,莲台。
   这些你联想到的有关“荷花”的信息,就是“荷花”这个词语的暗示性。
   所谓“暗示性”,就是当你看到某个词语的时候,所联想到的这个词语的相关信息。
         
讨论:词语的暗示性来自于哪里?怎样寻找暗示性?有什么好处?
明确:来自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积累。
      发挥联想和想象。
      有助于我们鉴赏诗词。
 
二、        研讨:课文告诉我们,古代诗人们在描写秋天时,很喜欢用“木叶”这个词。那么,原因在哪里呢?“木叶”具有哪些暗示性呢?
出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 )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
 
——“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1、讨论:“木”字具有哪些暗示性?“叶”字又具有哪些暗示性?
明确:
黄色的,干燥的。
绿色的,润泽的。如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 )
 
讨论:当“木”字放到“叶”字前面变成“木叶”时,应当是什么样的叶子呢?以上诗句中,“木叶”出现在什么季节?
明确:
微黄的,干燥的,秋天才有的,具有清秋的疏朗的气息。
 
2、对比研讨:
①讨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是什么意境?“木叶”具有哪些暗示性?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秋风袅袅,两位湘水女神(娥皇女英)踏波而行,木叶轻盈飘飞,伴随着窸窣之声,仿佛能听到湘夫人的叹息。
木叶:干燥的,微黄的,清秋气息的,窸窣的,轻盈的。
       写出质感,色彩,季节,声音,姿态,塑造了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讨论:在“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中,“木叶”的作用是什么?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有无相同之处?
明确:描绘景物,表现思妇的哀愁。都是表现离愁别绪。
 
 
②讨论:“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 是什么意境?“落叶”具有哪些暗示性?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美女采桑,身姿袅娜,动作优美,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
落叶:桑叶,繁密的,春夏之交的,翠绿色的,饱含着水分的,滋润的,充盈着生命的。
      描绘姿态,季节,色彩,质感。塑造形象。
 
 
③讨论:“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是什么意境?“黄叶”具有哪些暗示性?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秋雨飘零,灯下对坐,既喜更悲。
      黄叶:湿润的,下坠的,沉重的,凄凉的,充满沧桑感的。
            描绘质感,姿态,感觉,表达情感。
 
④讨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是什么意境?“落木”呢?具有哪些暗示性?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夔州秋天,千山落木,长江汹涌,韶光易逝,壮志难酬。沉郁悲凉。
落木:深秋的,干枯的,褐色的,空阔的,洗净了绵密之意的,悲凉的。
            描绘景物,表达情感。
 
 
⑤讨论: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 吴均《青溪小姑歌》 )中的“叶”有什么特点?
明确:依恋缠绵,还有绵密之意。
 
 
讨论:1、上面的诗句中,可以将“落叶”“黄叶”“木叶”“落木”互相调换一下吗?为什么?现在你明白诗人用“木叶”的原因了吗?
 
明确:不可。诗人选用意象,是为了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以上几个例子中,诗人用不同的意象营造了不同的意境,意象与人配合得十分和谐,与人的形象、感情融为一体。
 
 
讨论:2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中的“高树”可否换成“高木”?为什么?
明确: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狂风要借助树叶的茂密才能体现,诗人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郁愤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诗人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意象渲染出浓郁的悲剧气氛,隐喻当时政治形势的险恶。
 
 
四、        总结:讨论: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我们得到了什么感悟呢?应该如何鉴赏品读古诗词呢?
一字之差,一字千里。
意象不同,意境不同。
            文字鲜活,富有生命。
 
          发挥想象和联想,咀嚼语言,品味意境。让我们在品读古诗词中去发现美,让自己的心在品读中丰满和美好。


万云武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策略: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探讨中加深对诗歌语言微妙意味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投影以下内容)师生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

《九歌•湘夫人》:(节选)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二.(投影以下内容)


1.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解释吗?为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意象 微妙的意味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郑板有一句诗,叫做“删繁就简三秋( ),领异标新二月花。”在( )处应填“树”还是“木”好,为什么?

  

三.品味下列诗句,谈谈你对它们的微妙的意味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培养学生体察、咀嚼、品味诗歌语言的习惯,培养融会贯通质疑思辩的能力)



第一组: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韦应物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白居易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第二组: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第三组: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诗经〉〉)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





四.作业:摘抄、诵读课文中的名句。

作者邮箱: wywsp@xinhuanet.com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学资料课件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说“木叶”》教学设计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世说新语》三则
    阿Q正传
    作文修改指导——如何提升作文的等次…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第九册综合性学习第一单元《品雨》教…
    发散性思维训练:联想与想像(教案)
    《都市精灵》教学设计
    明天不封阳台
    课例研究方案
    第五册第二单元教案
    《背影》课例
    驿路梨花(教案)
    《六国论》教学设计
    学问和智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满井游记
    己亥杂诗
    行路难
    观刈麦
    发问的精神
    《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
    百年孤独
    香菱学诗
    岳阳楼记
    实词的辨析和选用
    麦琪的礼物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说“木叶”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石钟山记
    峡江寺飞泉亭记
    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行动描写片断练…
    哨子
    等待戈多
    变形记
    墙上的斑点
    蜀道难
    兵车行
    将进酒
    我的信念(教案)
    囚绿记
    第五册第三单元教案
    《傅雷家书两则》
    论美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教学…
    小说家谈小说: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
    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隆中对(教案)
    高三专题复习课:“仿写句子”教学设…
    信客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公开课教案
    想和做
    俗世奇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二…
    《愚公移山》最新教案
    短文两篇
    全方位 新手法 最优化——古代咏月诗…
    《陈焕生上城》教案
    《伟人细胞》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雨说》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简案
    石钟山记
    阿长与《山海经》
    范进中举
    中国当代诗三首之二:致橡树(教案)
    《中国当代诗三首》之一:《错误》
    《中国当代诗三首》之一:《错误》
    《道士塔》教案 (一课时)
    我活着,因为我有一个梦想
    常见文言句式
    《行道树》教学实录
    夸父逐日
    雨的诉说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
    《致女儿的信》教学案例
    《老王》教案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公开课教案
    《谈读书》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保护野生动物
    《诗经》三首简明课堂实录:《氓》《无…
    《胡同文化》微型教案设计
    《论求知》教案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桥之美》教案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成功
    《项脊轩志》说课稿
    夸父逐日
    《晏子故事两篇》教案
    《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材分析.教学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材分析…
    《敬业和乐业》语段精读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一)
    亲情话题作文——《我的父亲母亲》的…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学…
    编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教学…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想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
    九年级(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
    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六单元  奇思…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学…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最新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饮酒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整体教学
    《琵琶行》简案
    第六单元教案:《绿》
    为你打开一扇门
    《中国石拱桥》教案
    花未眠
    我的母亲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一面(教案)
    八年级(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谈谈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故都的秋
    《诗五首》教案:《使至塞上》《闻王…
    爱莲说教案
    律诗鉴赏教案(一课时)
    虞美人的教案
    《三块钱国币》教案
    济南的冬天
    第三单元 建筑艺术
    鲁版高一语文《荷塘风起》教案
    我的空中楼阁教案
    齐人有一妻一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雨说
    《词五首》教案:《望江南》《武陵春…
    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杜甫律诗五首
    齐桓晋文之事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感受…
    《傅雷家书两则》
    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本站论坛原创…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教学…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说课
    《雨说》教案
    《星星变奏曲》教案
    《鹤群翔空》教案设计(网血来稿,吐血…
    《琵琶行》教案设计
    我教《项脊轩志》
    《敬业和乐业》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
    驿路梨花(教案)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作文…
    庄暴见孟子
    《狼》教案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
    《致橡树》教案
    评舒婷《致橡树》
    《错误》赏析
    《狼》
    饮酒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个》教案(一)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小…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