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了,微弱细长的秋风吹起了,白天变得漫长了。最后两句说,在秋风的摧残下,香草摇落、凋零了,而它们美好的意愿也就无法实现了。 这一首诗很显然是借《楚辞》中香草凋零、美人迟暮的比兴手法 ,含蓄地抒写自己无法实现美好理想的深沉的痛苦。 《感遇》其二十九则表现了他积极干预社会、干预政治,悲天悯人的儒家知识分子的情怀:
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赢粮匝邛道,荷戟争羌城。 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 昏曀无昼夜,羽檄复相惊。拳跼兢万仞,崩危走九冥。 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 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丁亥”,指垂拱三年(678) ,武则天于是年准备开凿蜀山道路,先由雅州进攻羌人,进而袭击吐蕃。陈子昂当时上《谏雅州讨生羌书》,书中称:“臣闻乱生必由怨起,雅之边羌,自国初以来,未尝一日为盗,今一旦无罪受戮,其怨必甚。”这首诗是同时所作。诗前12句用赋的手法,叙述自发动战争以来,士兵们背着干粮,在冰天雪地,穷山恶水中艰难行军的情景。后四句议论,矛头直接指向当朝的大臣:“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肉食”,用《左传·庄公十年》中的典故。曹刿之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指执政的大臣。“谋何失” ,意谓你们的决策多么错误。“藜藿”,野菜,这里指被征调来当兵的穷苦百姓。“缅纵横”,是流离四处,无所栖身的意思,这里指被迫远征的士兵。诗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造成普通百姓的痛苦和灾难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对陷于悲惨境地的士兵,表示了深切的悲悯之情 。 像这一类直批时政锢弊的作品,还有如《感遇》其四中的“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斥责武后时重用酷吏,滥杀无辜的现象;《感遇》其十二中:“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讽刺当时酷吏用诱骗的方式,罗织罪状,陷人于死地的卑鄙行径等等。 他的三十八首《感遇》中,虽然也有一些感叹人生祸福无常、追求隐逸成仙的作品,但总体上是体现了他积极进取、关怀现实的精神风貌,表现了他对政治、道德、个人命运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观照和严肃思考。而且这些诗基本上壮怀激烈,悲歌慷慨。既有风雅兴寄,又有骨鲠之气。 除了《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也是陈子昂集中的杰作: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卢藏用《陈氏别传》说: 子昂体弱多疾,感激忠义,常欲奋身以答国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参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建安(武攸宜)谢绝之,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时人莫不知也。 卢藏用提供了《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即:陈子昂是在与主帅武攸宜意见不合,受贬抑之后登楼而作此诗,抒发内心积郁的。据说幽州台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了招纳天下贤才,振兴燕国,筑黄金台拜将的地方,它是古代圣明之主礼贤下士的象征。陈子昂登上幽州台 ,抚今追昔,感慨万端:像燕昭王那样的贤明之君,我已无缘邂逅;将来是否还有这样的国君,我已不及相见,人生是多么短促,通向理想的道路是多么漫长。在这辽阔无垠、无穷无尽的天地面前,自己是多么孤独,要想让业绩与天地同长久,又是多么地虚幻!缅怀前贤,感时伤己,于是悲从中来,怆然而出涕。一个感觉到新时代的脉博,急切欲有所作为的青年诗人,深深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和时不我待的巨大悲哀,也更深深地体会到仁人志士身处逆境时激愤不平的崇高而痛苦的感情。其实这首诗正如论者所言,它“突破了一时一事的拘限 ”,表现了一个高蹈者的“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这二十二字 ,千百年来,不知打动了多少怀才不遇的仁人志士的心弦! 陈子昂是以恢复古诗的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来反对齐梁诗风的,也许是矫枉过正,他的作品,以汉魏五言古体为主,几乎没有七言诗 ,律诗的数量也很少。对新的诗歌体式,他似乎采取了有意回避的态度。但是,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和创作,在唐诗开创时期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他对“风骨”的追求,对健康而瑰丽的理想诗歌的崇尚,对南朝诗歌和初唐宫廷诗风的扫荡,都对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他不仅在文学上,同时也在精神上,开启了盛唐的诗人 。所以,他得到了人们普遍的称誉。如杜甫就赞美道: 有才继诗骚,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陈拾遗故宅》) 扬马,指的是汉代大赋家扬雄和司马相如。《感遇》,就是陈子昂的代表作《感遇》三十八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