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鱼化石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千百年来,因为怀才不遇而登临赋诗的文人墨客比比皆是,这种传统似乎从屈原那里就开始了,然而到了陈子昂这里,文人的孤寂,文人的悲怆突然间得到了尽情的喷洒,陈子昂的怆然涕下虽不是“前无古人”的,但却注定了他的“后无来者”。 站在高高的幽州台上,俯仰今古,感念人生,一种生不逢时的苦闷在陈子昂心中油然而生。是的,这里曾是燕昭王设金招徕天下名士的幽州台,此刻却早已物是人非,燕昭王那样的先贤自己是遇不到了,未来的明君圣祖自己也无法追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本是晋宋时的熟语,现在从陈子昂那悲怆的回望与吟诵中,却道出了一种深沉,一种超然。 站在高高的幽州台上,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孤独反复撞击着陈子昂的思绪。茫茫宇宙间究竟有没有自己的知音?陈子昂一次次仰天长叹,却只能一次次聆听自己的心跳,感受它的颤抖。“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种尴尬,这种迷惘,比万箭穿心更教人难受,所以稼轩劝人道: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登幽州台歌》之所以成为陈子昂的代表作,成为中国文人自伤人生的代表作,除了它的深沉悲怆,还与它的“于无景中见有景”的意境美有关: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前一后两“不见”,描绘出宇宙的苍茫,天地之间只有几抹流云点缀其中,只有一座高台无言伫立,空旷与寂静吞没了一切,但就是在这种空旷与寂静中,却有一个身影在独自感念天地之悠悠,独自流下悲怆的泪水,这身影正是站在幽州台上的诗人,没有了这个身影,没有了这声长叹,中国文化的悲剧色彩恐怕也回大打折扣。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陈子昂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详细资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