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C >> chen >> 陈子昂 >> 正文

 

[组图]唐代诗人陈子昂故居今何在? 岳池惊现记载

眼前的读书台也并非一个台,而是一个面积近两亩的缓坡,上面的茅则比下面更深更密,几乎与肩相齐。大叔依旧走在前面引路,手里的茅镰不停地挥舞着,折腾了半天才来到读书台最高点,也是它的尽头和悬崖边沿,站在崖上俯看山下,不觉胆战心惊。大叔说:“这个悬崖高得很,估计有30多丈,一旦跌下去,命就没有了。”


旧时砖头的厚度,是如今普通砖头的两倍


读书台后乃为居家宝地

站在读书台顶我们才发现,读书台所处的山头前面和左右两边都是深沟,整个望子山形如一个巨大的乌龟,读书台所处山脉恰似从望子山这个“龟身”里伸出来的龟颈和龟头部分,读书台就是龟头。笔者不觉惊叹:“如此风水宝地,怪不得1000多年前陈子昂要把家从几百公里远的射洪迁居于此了!”

下得读书台来,我们来到“龟颈”部分,大叔向我们提示道:“这里面到处都是瓦砾。”仔细一看,大片大片的土层里,到处都是残碎的瓦砾,其中不乏众多青纹白底的细陶瓷片。我们还现场找到了一块残缺的砖头,其厚度竟是普通砖头的两倍。大叔也告诉我们:“我们小时候就没看到这儿有什么房屋,听上辈人讲,这些房屋是在张献忠剿四川时烧毁的。”

若《四川通志》所载陈子昂迁居之事为真,根据读书台位置分析,这些残碎瓦砾之处,应是陈子昂或其后人所居之处了,既是七世同居,这漫野的瓦砾也就不足为奇了。但笔者又有了新的疑问:张献忠剿四川是明末清初,而陈子昂则是初唐时期,前后相差也近千年,陈子昂之后即便是七世同居,也最多二百多年。陈家七世之后,仅是不再同居,或是再无后人呢?当然,即便是陈家香火甚旺,代代延续,也肯定躲不过张献忠巢四川的那场历史灾难,要不,又怎么会有后来的“湖广填四川”呢?

 


龙成顺大叔指认造纸作坊的遗迹

现场难以找到更多物证

我们一直想找到当地关于陈子昂更多的传说或物证,大叔说:“就在这个山梁上有个90来岁的老头,叫夏子军,原来教过书,或许他能够讲出一些来。”得到如此消息,我们异常兴奋,当即赶往夏家,但结果让我们大失所望——夏子军老人已是瘫痪在床,神志不清,更听不明白我们问的任何一句话。据夏家人讲述,他们也从未听到过关于陈子昂的故事。

为了找到更多的证据,笔者决定从当地的众多古墓入手,但在疑为陈家遗址的周边,尽管有众多的古墓,但都是些土堆,不见一块碑刻。在一块水田的里侧,也有几关古墓,墓上则是几丈厚的土层,想必距今也有近千年,但除能看到些许石块外,也都寻不到一丝墓刻。

我们决定扩大搜寻范围,去看看位于“龟颈”侧下山沟里的古墓,虽说上面有字刻,但全都是龙家的祖坟。龙成顺大叔说:“就在山沟的最里面,有很多的古墓,应该不是龙家祖坟,而且比龙家祖坟还早,但全都是刺茏茏,整个湾湾就是,从来没得哪个人去钻过。”听大叔这么一说,我们也只得放弃,毕业我们不是专业考古人员。再说,这一带的石头质地并不坚硬,即便原来有一些字刻,又哪里经得起千年的风化浸蚀?

没有找到更多的物证,我们只得原路返回,好在一路上古老的小和青石板路,以及旧时众多造纸作坊的遗迹,为我们的回行增添了几番轻松愉悦的心境,也扫去了我们没有找到更多与陈子昂有关物证的那份失落。
读书台附近已是夏家的择居之地

陈子昂迁居存在可能

虽为初唐著名诗人,虽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千古绝唱,但陈子昂和众多历史著名诗人一样,没有谁为其单独立传并传与后世,笔者所能了解的,也就是关于他的生平简介: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二十四岁举进士,曾任右拾遗之职,在二十六岁、三十六岁两次从军边塞,三十八岁后就辞职还乡,最后被朝官武三思指使县令段简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时年四十有二。

从其生平来看,陈子昂似乎没有来过岳池拟或广安。但结合其晚年不幸遭遇,陈子昂迁居应存在一定的可能性。笔者认为,朝官武三思谋害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陈子昂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组图]唐代诗人陈子昂故居今何在? 岳池惊现记载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