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2日,陈光标在“全国企业家光标榜样爱心团春节分组慰问新藏云贵川”行动启动仪式上留影。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
2009年春节期间,陈光标在四川灾区过年并给群众发红包。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陈光标:理直气壮“秀”慈善
作为慈善家的陈光标,甫一亮相就是一个“另类”。
他高调、张扬,以最特别的方式刺激着人们的眼球。被指“作秀”时,他的回答理直气壮:希望有成百上千个“陈光标”站出来,像我一样拿真金白银“作秀”。
他喜欢荣誉,大方邀赏,幼时种下的“小红花情结”在他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他说,荣誉会促使自己去做更多好事。
十余年捐赠11亿,他的慈善之举留给人们的思考,似乎远比这个数字来得丰富。
百元大钞垒起的墙
从五星级的玄武饭店出来,奥迪Q7拐进一条狭窄的小巷,在一家没有名号的理发店门前停了下来。陈光标和保镖一头钻进这家面积不到20平方米的小店,在弥漫着浓重头油和发胶气味的店内一屁股坐定。
“嫂子下午刚刚来过。”理发店老板杨家国操起家伙,熟练地修理着陈光标的小平头。从陈光标进门到起身离去,整个过程大约5分钟,吹、洗程序全免。
“理这样一个头多少钱?”记者问杨家国。
“这个头可贵!一般是5块,他老来,打6折,3块钱。”杨家国说,他已经给陈光标理了10年的头。
“你知道他是谁吧?”记者明知故问。
“不知道他是谁还行?”杨家国笑了,随手翻出一份几天前的报纸,封底是关于陈光标谈拆迁立法的整版报道。
这个名叫陈光标的人,名头的确很响。
他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表彰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被中宣部等6部委授予“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在他的荣誉室里,各种荣誉证书达1500多本。
他是江苏黄浦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各种富豪榜上的常客,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他捐款捐物总价11亿元,享有“中国首善”之名。
几天前,他刚刚以一个夸张的姿态,登上众多报纸的头版主图。
1月22日上午,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会议厅内,崭新的百元大钞以十万元为一捆扎成“砖”,在众人面前垒起一堵半人高的“墙”,西装革履的陈光标站在这堵“墙”的后面,面对镜头展开双臂和笑脸。
他向到场的数十家媒体宣布:启动“全国企业家光标榜样爱心团春节分组慰问新藏云贵川”行动。
这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行动,缘起于2009年12月31日。在北京召开的一个企业家论坛上,陈光标向现场5000多名企业家发出倡议,号召大家春节期间带上爱心去新疆、西藏等地考察慰问。
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发起这样的活动,2009年春节期间,他组织了100多名企业家,带着7000多万元款物去四川灾区过年,并给当地受灾群众发红包。
众多企业家响应号召
据陈光标介绍,20天的时间里,全国有500多名企业家响应号召,共计捐款4316万元(包括陈光标的黄浦公司捐款300万元)。今年春节前夕,部分爱心人士将带着这些善款分赴新藏云贵川等地过年,往返机票和在当地吃住全部由陈光标另外掏钱埋单。
参加过去年活动的企业家,很多人今年仍然报名认捐。众多响应号召的普通人士的爱心故事,也让陈光标激动不已。
“富二代”初中生小陈,从自己历年收到的86万元压岁钱中捐出60万元。
7岁男孩嘟嘟拿出自己所有的压岁钱,“希望帮助山区的小朋友上学。”
“职业乞讨者”老王(化名)去年有3万多元入账,汇了两万多元回老家盖房,拿出1万元交给陈光标,说一定要跟他去新疆过春节、发红包。
更让陈光标没想到的,是1月22日之后发生的事。
一名素不相识的地产商拿着2000万元的支票找到陈光标,“他就提了3点要求:不公布本人姓名和公司名字;春节不随团行动;红包委托其他人发放,提供清单即可。”
一名香港老板打来长途电话认捐500万元,而且特别提出要汇到陈光标的个人账户上。
3名企业家捐出250吨色拉油,托陈光标带到新疆和西藏去……
一周时间内,新增的捐款企业家和个人超过500人,新增捐款则数倍于此前募集到的4316万元。至于具体数字,陈光标表示暂时不便公布,只称“绝对让人震惊”。
这个“让人震惊”的数字让陈光标既开心快乐又寝食难安,如何把这笔巨款发下去,在习惯了大手笔花钱的陈光标那里也成了一个大问题。
“按照原来的计划,这么多钱在春节期间根本发不完。”陈光标介绍说,这次活动的捐助对象,一部分是请当地政府部门调查统计出来的贫困师生、劳动模范、老弱孤残等弱势群体,另一部分则是爱心人士去当地亲自探访确定的困难群众,捐助金额从500元到1万元不等。现在的善款远远超过预期,但为了保证捐助的效率,有钱也不能随便乱发。
陈光标表示,发不完的钱怎么用,春节过后他将与捐款的企业家们协商之后再做决定,他目前考虑的有几个方向:给怒江两岸仍靠溜索过江的群众架桥修路、给宁夏干旱地区群众打井,等等。
“有困难的人很多,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而且,我必须对这些爱心人士负责。”陈光标说。
高调摆谱的慈善秀
对于那张站在人民币垒成的“墙”后伸展双臂的照片,陈光标颇为满意,他甚至将照片印成大幅挂历拿来送人。
在网上,人们对又一次高调亮相的陈光标一片喝彩,但也有人表示了他们的好奇和质疑:把一个慈善活动搞得如此张扬,陈光标意欲何为?
一个常在陈光标耳边响起的词再次被频频提起:作秀!
陈光标说,“作秀”有两种,一种是表面说得很好却无实际行动,认捐的时候牌子举得很高该掏钱了却无下文,这是虚假的“作秀”,恶意的“作秀”,终究是站不住脚的。而他是实实在在做了好事之后不愿埋没自己,要大声说出来告诉大家,如果这也叫“作秀”,那也是善意的“作秀”。
“这样的‘作秀’,你们应该大力弘扬才对。希望更多人像我一样高调做慈善,希望有成百上千个‘陈光标’站出来,拿着真金白银去‘作秀’!”
陈光标说,自己之所以高调做慈善,就是希望给那些有钱人树立一个榜样,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财富观和对慈善的理解,愿意掏钱做好事。
他说很多企业家在做慈善时有“三怕”:一怕捐款之后税务部门查账;二怕当地政府部门“化缘”;三怕各种各样的上门求助者。
陈光标说自己已经闯过了“三怕”关,2004年至2007年间,他作为慈善家的名声日渐广为人知的时候,税务和工商部门确实经常来查账,上门“化缘”者和求助者甚众。
“社会上的流言蜚语更是什么都有,一会儿说我贩毒,一会儿说我走私军火。”他说,熬过这道坎之后,再做慈善就非常顺利了。
“中国人常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你就不怕吗?”有记者问陈光标。
他说自己就是要挑战这种传统观念,他坚持诚信、守法做企业,不怕监督不怕查。
经过多年的高调慈善之后,陈光标坚信自己看到了“榜样的力量”。
2008年在四川地震灾区,一名来自内江的火锅店女老板拉着陈光标的手说,她原本打算捐款1万元,在电视中看到陈光标亲率60台大型机械设备和120名员工抗震救灾的事迹后,她深受感动捐了20万。
“这样的话,我在不同场合听了太多太多。”陈光标说,去年和今年报名参加四川灾区和西部地区爱心行动的企业家,90%以上的人他不认识,这些人都是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到他的事迹、尤其是他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后受到感动,从而行动起来跟着他掏钱做慈善的。
四川内江浦发房地产公司董事长黄明德和杭州圣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林曙晓这次各捐了200万元,两人都向记者证实了陈光标的话,他们对陈光标的了解,始于他在汶川地震中的表现。
“只要有这个能力,今后我们还会跟着陈总做慈善。”黄明德说。
林曙晓则表示,陈光标的行动确实改变了他对财富的理解,掏钱做慈善可以发挥更大的社会效应,陈光标的慈善方式也比较符合他的想法。
林曙晓说,很多富人都有一种苦恼,随着财富的增加,能够体会到的人情却越来越淡,社会上对富人也存在很多误解,在这种点对点做慈善的过程中,他能感受到那种“被需要的感觉”。
“朋友们开玩笑说,你开七八百万的车,我们觉得是摆谱,看看陈光标,一捐就是几千万,那才叫‘摆谱’呢,要摆就摆这样的‘谱’。”林曙晓说。
为什么信任陈光标
对于自己捐出的每一笔钱,陈光标都会详细记录在案,细心保留相关票据、凭证,他说现在这个账本已是厚厚的一大本。
据他统计,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他捐出的款物价值已经超过11亿元,受助人群突破50万人。在这11亿元中,约70%是以点对点的方式捐赠,也就是由他直接发放到受捐赠对象手中,只有30%是通过各种慈善组织捐赠的。
亲力亲为,被认定为陈光标式慈善的一个明显印记。于是有人问:“你不相信慈善组织吗?”
“不是不相信慈善组织,大部分的慈善组织还是不错的。”陈光标解释说。
在陈光标的名片上,密密麻麻印着中国红十字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光标榜样基金执行主任、江苏省红十字会副会长、江苏省慈善总会副会长、江苏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江苏省儿童少年福利基金会名誉会长、江苏省法律援助基金会副会长、中国公益事业形象大使等多个头衔。
追问之下,陈光标承认,自己虽然在多个慈善组织担任领导职务,但在做慈善的思想观念上,他和很多人存在“很大的碰撞”。
他提到善款的使用问题:“我们有的国家领导人,把自己几十万上百万的稿费捐给慈善组织,可是连他们都搞不明白这些钱最后去了哪里。老百姓自然会有疑问,我捐的钱是怎么花的?”
陈光标认为,只有做到公开、透明,中国慈善事业才能有大发展。他说,现在有些慈善组织的负责人都是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老同志,年龄偏大是个问题,“这些老领导其实都很想把善款管好用好,可是因为身体原因很难亲力亲为,善款最后用到了哪些地方,他们有时候可能不是很清楚。”
人们注意到,在去年和今年的两次春节慰问行动中,作为倡议者的陈光标都是使用“中国首善”及黄浦公司老板名义发出号召,未曾使用过任何慈善组织名义。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相当私人化的号召却应者甚众,这些人为什么信任陈光标?
网上有人戏称陈光标为“民间民政部长”,陈光标对此不置可否,他说爱心人士的信任在他看来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多名捐款者在谈到此次行动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陈光标这个人,我信得过。
林曙晓表示,他们此前也向慈善组织捐过款,透明度不高的确是个问题。
虽然认为制度化是中国慈善的必由之路,但陈光标认为,目前慈善立法的时机尚未成熟,中国的慈善事业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应该让各种社会力量放开去做、去试,“我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亲力亲为做了十多年慈善之后,陈光标表示,他有计划成立自己的班子,“这应该是一个和现有的各种基金会都不一样的机构。”
少年时的 小红花情结
在陈光标去年刚刚捐资1.3亿元成立的南京黄浦防灾减灾培训中心6楼,有一间硕大的荣誉室让到访者过目不忘:1500本荣誉证书将四壁橱窗摆得满满当当,全部摞起来有五六米高,获赠的4000条哈达和2000面锦旗根本无法尽数展示。
陈光标毫不掩饰自己对荣誉的在意,他说:“我做了好事你不让我说不行,我做了好事你不给我荣誉也不行。有人要是忘了,我会直接去找他要。我做了好事,为什么你不给我荣誉呢?”
陈光标喜欢给身边的人讲述一朵小红花的故事:10岁那年,因为他用自己卖水得来的1.8元给邻居家的薛刚交了学费,开学第一天便受到老师隆重表扬,奖励是一朵老师从纸上剪下的小红花。唾沫粘不牢,他居然弄了一点鼻涕,将这朵小红花贴到自己脸上。
那天他不仅将各个班级的教室串了个遍,还挨家挨户在村里炫耀了一番。
如今,这朵“小红花”在他心里根深叶茂,“今天捐了1万元,我就恨不得明天全世界都知道。”
“你这不是沽名钓誉吗?”
“我喜欢荣誉,喜欢褒奖,荣誉对我的促进作用非常大,它会促使我去做更多的好事。”陈光标说,他对荣誉有着自己的理解,他对荣誉的追求,更多是需要那种被认同的感觉。
他说无论小孩还是大人,都应该更多采取鼓励式教育。
他很在意别人怎么评价自己,关于慈善,关于环保,他有很多建议和倡导在网上流传,每每谈及这些倡议,他总是会问:“你觉得我的这个想法怎么样?”
在他手下,有人每天专门负责收集媒体对他的报道以及网友评论。
“听到不同的声音会不会生气?”
“生气倒不会。但我认为刚刚起步的中国慈善需要掌声,需要微笑,不需要吹毛求疵,说三道四很伤害做慈善的人的心。”
有记者向他求证几笔被指存在问题的捐款,陈光标承认这些捐款在票证、凭据上确实存在纰漏,但所捐款物均有据可查,不应该被质疑。
陈光标说,像“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全国道德模范”这样的国家级荣誉,评选的时候都须经过严格审查,“我后来知道,13个部门一起来查,如果我的企业有问题,或者我的捐款有问题,怎么可能得到这些荣誉?你如果觉得国家和社会需要我这样的人,就应该维护我,而不是吹毛求疵。”
陈光标从不讳言评价自己。他说:“我觉得我自己就是一个好人,‘好人’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背 景
陈光标发家及慈善史
“首善”之盛名,也给陈光标带来了许多烦恼。在记者采访他的3天时间里,不断有求助电话打进他那个并不轻易示人的手机号码。据统计,2009年到陈光标的公司登门求助者达937人,来自全国各地的求助信达28700封。
“我就是印钞票也帮不了那么多人。”陈光标说,所有人都认为他有钱,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钱挣得不容易。
求学时的“生意”
对于自己的商业头脑,陈光标十分自信。他的从商经历,也着实让人讶异。
小学三年级时,因为交不起学费面临失学危险,他自谋生路,从二三十米的深井中打上水来挑到两公里以外的镇上叫卖,给1分钱随便喝,一个暑假挣了4块多钱,不仅给自己交了学费,还替邻居家的薛刚交了1.8元学费,或许,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做“慈善”。
四年级暑假,他背着保温箱走街串户卖起冰棍。
五年级,他居然空手做起贩粮的生意,没有本钱就找人做担保,东家30斤西家50斤先把粮食赊过来,凑够一板车就拉到粮站去卖,晚上回家再挨家挨户去还钱,每斤粮食赚取三两分钱差价。
初一时,他越做越“大”,不仅雇了一辆拖拉机拉粮食,还请了两个同学帮忙。到了初二暑假,拖拉机增加到两台,请来帮忙的同学也成了4个人。
初三,陈光标已经在银行有了1.37万元存款,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
高中三年和大学五年,他也没闲着,跑到温州去批发服装鞋帽,然后拿到淮安、蚌埠、南京等地摆摊叫卖。
曾经的“皮包公司”
1990年从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陈光标做过针灸、推拿大夫,在江苏省社科院应运开发中心当了两年副主任,后跳槽至南京红光医药公司,任办公室主任。
1997年3月,陈光标创办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公司,自任董事长。
为陈光标赚到人生第一桶金的,是他自己设计、改造的一个产品:跨世纪家庭CT仪。
这个仪器原本只有普通收音机大小,名叫“耳穴疾病探测仪”,把两个电极夹在耳朵上,就能测出身体哪个部位有病。陈光标看到这个东西后觉得很好,可是它的检测结果不够直观,“如果能让患者更直观地看到检测结果,效果一定大不一样。”
他用仅有的3000元钱买来一些产品,在南京中医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改装:他用纸板画出彩色的人体生理图像,每个器官背面装上发光小灯管,然后将这张纸板安装到电脑显示器的外壳上,接通“耳穴疾病探测仪”,患者只要手握两个电极,发光小灯管一亮,就能在显示器上直观地看到自己身体哪个部位有病。
这款名字响亮的仪器改装成本不到700元,售价却达8000多元,“那时北京的各大商场都有我的这个产品。”
没有厂房,没有设备,也不需要工人,陈光标做产品,都是自己有了思路后找人设计、改造、代为生产,然后拿去销售,有人讥之为“皮包公司”,陈光标坦然一笑:“那是我的智慧。”
转行做拆迁企业
2003年以后,医药行业的生意越来越难做,陈光标趁势转行,创办江苏黄浦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
目前,该公司有员工4100余人,大型机械设备近500台(套),是全国最大的专业拆除公司。2009年营业收入近百亿,净利润4.1亿元。
“长安街的拓宽改造都是我拆的,北京市有关领导称我为王牌拆迁企业。”陈光标说。
据陈光标提供的一组统计数据,2009年江苏拆除民房5200万平方米,拆除工业厂房2600万平方米,在这个共计7800万平方米的“蛋糕”中,黄浦公司拿到了其中的23万平方米,营业收入7000万元,净利润是300万元,而陈光标这一年在江苏的捐款达到3600万元。
陈光标一再强调:10年来,自己没有找关系、走后门做过一分钱生意。
财富如水知分享
父母都是普通农民,陈光标却拥有令人称奇的商业头脑,他说,这都是被逼出来的。
陈光标老家所在的泗洪县是江苏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奶奶先后生了11胎只有两人存活,陈光标原本排行老三,两岁那年哥哥、姐姐都被饿死他便成了老大。他说自己长到10岁几乎没有吃过肉,“从小就对饥饿有一种莫名的恐惧。”
“小时候穷怕了,所以我一直想靠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富起来。”而今,他做到了这一点。
有感于贫穷对人的折磨,他决定在自己先富起来之后掏钱帮助他人,“财富如水,应该学会分享。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独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家中;如果你有一条河,你就要学会与他人分享。”
近年来,他每年捐出的钱都占到企业净利润的50%以上,去年更高达75%:全年赚了4.1亿元,他捐出3.13亿。
2008年,当他以1.8亿元捐款被评选为当年的“中国首善”时,陈光标感慨万千:30年前的1978年,10岁的他首次以1.8元帮助他人;30年后,这个数字翻了1亿倍,那时他刚刚走进不惑之年。
本报记者 欧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