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标 他出生于江苏一个贫困的农家,靠着自身努力打拼成为一个成功商人。 仅2007年一年,他捐出的善款便超过1亿元。他没有向银行借贷一分钱,也从不在受赠地区进行投资。 作为内地最年轻的慈善家,因这个年度的慷慨之举必将摘下内地首善的桂冠,也必将推动中国慈善公益事业春天的到来。 刚及不惑之年的陈光标10年来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4.75亿元,被资助人数20万多万人。2007年度捐赠总额为1.81亿元。 饥饿的童年生活 陈光标出身于苏北农村的贫苦农家,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困,从1968年出生到1978年,他几乎没吃过肉,甚至没有吃过一片完整的馍、一块完整的饼。饥饿夺走了他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的年轻生命。 “我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一块多钱的书本费也是东家两毛、西家三毛钱凑起来的。父母亲借了钱之后就常念叨,等鸡下蛋后卖掉还债。”他现在虽然身家百亿,但至今仍然无法释怀。从那时起,他便立志“靠自己改变命运”。 1978年,懵懵懂懂的陈光标看到了一个商机,开始了人生的第一笔生意。当时年仅10岁的他利用中午放学时间,用两个5公斤重的桶从三四十米深的井中提出水,用小扁担挑到离家1.5公里的小集镇上卖,一分钱随便喝,每天能赚个两三毛钱。开学的时候要交书本费,也就1.8元,但他听说邻居家的孩子还没有钱交书本费,就去学校帮他把书本费交了。 这是陈光标第一次拿自己赚的钱去帮助别人,心里的那种快乐真是比吃了蜜还甜。 三四年过后,陈光标的生意很快升级,17岁成为家乡远近闻名的少年万元户,28岁创立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公司--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2000年组建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致力于再生资源利用和新型材料制造等朝阳产业,陈光标的事业再上台阶。不过,陈光标真正引人注目的,并不是他这些颇具传奇色彩的创业经历,而是他持之以恒地谱写着新时代“爱”的华章。 在陈光标看来,慈善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捐助行为,而是以道德和爱心为基础,源自社会需要而发自内心的捐赠。同时,慈善也是一种分配机制,能够有效实现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 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陈光标毫不犹豫地将慈善公益变成了他人生中的又一项事业。 传播慈善观 一个企业的“掌门人”,同时又是全国41个市、县的荣誉市民;年纪轻轻,却有着省委研究室特约研究员、南京大学名誉校董、海峡两岸博爱基金会副主任、东盟国际促进会副会长、省红十字会副会长等十多个重要头衔,这在国内并不多见,而这一切缘自陈光标的善心。 他开办公司第一年就拿出利润的七分之一——3万元人民币资助一个白血病患儿,第二年又拿出利润的半数28万元人民币为偏远山村修建"阳光站",无私帮助处于困境的老人及失学儿童。黄埔公司成立后,仅短短4年时间就先后捐资1.96亿元,捐物价值6700多万元,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为人们树起了标杆。 渐渐地,陈光标不仅把慈善事业越做越大,而且越来越热衷于传播慈善公益理念。在他看来,“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应当成为企业家的价值观”。 关于财富,陈光标用了这样一个比喻——财富如水。他认为作为一名企业家,有责任和义务去回报社会。在现代意义上,这种回报早已超越“感恩戴德”、“知恩图报”的层次。 “一个企业要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优良环境和支持。另一方面,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企业越强大,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多。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应当成为企业家的价值观”。陈光标说。 慈善档案 陈光标,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于1996年创立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2000年组建江苏黄埔投资有限公司。多年来积极投身社会慈善事业,从事大量社会公益活动,10年来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4.75亿元,被资助人数20万多万人。2007年度捐赠总额达1.81亿元。 个人语录 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独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家中;但如果你有一条河,你就要学会与他人分享。 入选“2008年度中国首善”理由 出身贫寒,10岁的他就用卖水的微薄收入资助伙伴;刚及不惑,10年来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价值4.75亿元。2007年,陈光标捐赠总额达1.81亿元……1.81亿元的捐赠额只是陈光标让人肃然起敬的一个很小理由,更令人钦佩的是慈善事业背后他不求回报的财富观。 江苏企业家心系灾区 陈光标:我亲手救出三个孩子
从开始到结束,一共只有短短10分钟,为了灾区人民,江苏民企低调而迅速的行动力再次显露无遗。昨天,江苏省工商联组织了一个简短的捐赠仪式,宣布目前江苏民企已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达6000多万元人民币,而实际捐赠数额还要远远超过。更令人感动的是,江苏黄埔集团董事长陈光标早在13日就组织人马亲自深入灾区,至今还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行善不为人知”,昨天,绝大多数捐赠的民营企业家并未露面,但其中一位的缺席却格外引人注目:他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便抛下了公司的所有业务,从南京、合肥等地调集了60辆挖掘机,率领120多名司机,亲自驱车从南京连夜赶往四川,身体力行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