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岑参的写景诗与佛经的影响
|
岑参笔下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我们想以岑参早期的一首写景诗说明岑参的写景手法与《楞伽》经义的关系。《秋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太乙连太白,两山知几重。路盘石门窄,匹马行才通。日西到山寺,林下逢林公。昨夜山北时,星星闻此钟。”诗之开篇,写寻寺访道的由来。“秦女去已久,仙台在中峰。箫声不可闻,此地留遗踪。石潭积黛色,每岁投金龙。乱流争迅湍,喷薄如雷风。夜来闻清磬,月出苍山空。空山满清光,水树相玲珑。回廊映密竹,秋殿隐深松。灯影落前溪,夜宿水声中。”中间这一段最堪注意。这一段从乱流喷薄到清澈玲珑的描写,既是景物的转换过程又是心灵的解悟过程。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段诗意,我们引用一段《楞伽经》。“譬如水中有树影现,彼非影非非影;非树形非非树形。如是外道,见习所重,妄想计著,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而不能知自心现量。……譬如风水,和合出声。彼非性非非性,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譬如大地,无草木处,热焰川流,洪浪云涌,彼非性非非性。”(《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二》)《楞伽经》以树影映现于水的关系、以风水相激而出声的关系,以说明非一非异、非是非非是、非性非非性、非常非无常、非有亦非无、非真亦非假,即万事万物作为自身存在的同时又否定了这种存在,事物的存在是作为一种彼此的关系出现的,因此,存在是相对的。《楞伽经》揭橥万法皆虚幻、万法皆因和合而成的真谛。岑参此诗便脱意于《楞伽经》,“乱流争迅湍,喷薄如雷风”,是颠倒幻化的诸法,亦是常人外道眼中的万法,“夜来闻清磬,月出苍山空”,清磬与明月是禅智的象征,以禅定智慧照见诸法本空,于是优游于禅境,得诸法实相:“空山满清光,水树相玲珑”,“灯影落前溪,夜宿水声中”。诗的最后一段,写作者对佛学、禅趣的归趋:“爱此林峦好,结宇向溪东。相识唯山僧,邻家一钓翁。林晚栗初拆,枝寒梨已红。物幽兴易惬,事胜趣弥浓。愿谢区中缘,永依金人宫。寄报乘辇者,簪裾尔何容。”此诗与岑参许多其它诗篇一样,已将《楞伽》玄义融化在浑然的诗歌意境中,即使不知诗意与《楞伽经》的关系,同样也可感受到诗之艺术魅力。但当我们探幽索赜地追寻作者创作心理过程时,注意到岑参诗与《楞伽经》的关系,我们会得到比一般的阅读更多的发现。 三 另一部对岑参审美及创作心理影响较大的佛经是《妙法莲华经》。此经又称《法华经》,有后秦鸠摩罗什的译本,为天台宗(又称法华宗)奉持的经典。中国天台宗之二祖南岳慧思有《安乐行义》赞《法华经》:“《法华经》者,大乘顿觉,无师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间,难信法门,凡是一切新学菩萨,欲求大乘,超过一切诸菩萨,疾成佛道,须持戒、忍辱、精进,勤修禅定,专业勤学法华三昧。”《法华经》以三乘归于一乘,以证法华三昧之境界。天台宗便是依据法华三昧之玄义,确立三谛园融、一念三千之教旨。所谓三谛园融,即空、假、中之三谛原本一体园融;所谓一念三千,即一念之偶动,现出三千诸法。天台宗之教旨有很浓的玄学意味,然它所依据的《法华经》,在佛教经典中,却是文学意味特别浓的文本。首先,在诱导人们发心修法华三昧时,它不是作理性的说教,而是用种种比喻。著名的法华七喻有:火宅喻、穷子喻、药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医子喻。这些在《法华经》中反复阐说的比喻是中土文化所不曾有过的。它们的出现,使时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而它们所蕴含的喻意及新奇的表现手法,对中土文化亦有深远的影响。其次,《法华经》所修证的三昧境界并非是冷寂与枯灭。《法华经》为宣扬大乘顿觉的无上境界,以华美、浓烈的语言描绘那清净而绚丽的佛国世界。这里有赏心怡神的色彩、声音、气味,这个世界装饰、镶缀着无数的奇花异卉、奇珍异宝,它让人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皆生欢喜。这个世界之广大、之绚丽,亦是中土人士所未曾想象过的。这个奇丽世界对唐代艺术、对唐人审美理想和美学追求亦产生了较深的影响。 岑参诗中直接写到《法华经》与法华僧的共有四首,分别为:《登千福寺楚金禅师法华院多宝塔》、《出关经华岳寺访法华云公》、《寄青龙城龙溪奂道人》、《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并序》。这四首诗创作构思有共同之处:创造出一个超拔于世的环境,并写这个环境中具有迥出尘寰、高标于世的气概的僧人。诗中的奇僧与奇境成为了彼岸世界的象征。我们试看上述最后一首诗之序:“青衣之山,在大江之中,屹然迥绝,崖壁苍峭,周广七里,长波四匝。有惠净上人庐于其颠,唯绳床竹杖而已。恒持《莲花经》,十年不下山。予自公浮舟,聊一登眺。友人夏官弘农杨侯,清谈之士也。素工为文,独立于世。与余有方外之约,每多独往之意。今者幽蠋胜概,叹不得与此公俱。”这里所写的僧人及环境都具有奇特的品质,它们正契合了岑参独立于方外的心灵追求。诗中的追求非凡与奇特,便成为岑参出世、超脱的精神寄托。我们再看上述第三首诗中对法华僧云公所处环境的描写:“五月山雨热,三峰火云蒸。侧闻樵人语,深谷犹积冰。久愿寻此山,至今嗟未能。”前一首诗写水中之山,此一首诗写火中之冰,这是写奇境奇僧,更是写深入法华三昧后达到的一种境界。对这种境界的向往与追求,成为岑参“好奇”的审美心理形成的哲学与宗教基础。由此,我们也就能更进一步地理解他的边塞诗。 边塞诗产生的背景是战争环境,边塞诗大部分是战争题材。岑参的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岑参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岑参的写景诗与佛经的影响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施蜇存 《唐诗百话》之岑参 |
下一篇文章: 火山云歌送別诗词赏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