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约715~770年),祖籍南阳棘阳(今南阳市新野县)人,盛唐时期杰出诗人,与高适齐名,同为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根据陈铁民、侯忠义的《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可知,岑参现存诗403首,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岑参的生平和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 岑参早期的生活及创作
第一个时期在玄宗天宝八年(749年)第一次出塞以前,是岑参生平和创作的早期。
开元八年(720年),岑参的父亲转任晋州(今山西临汾)刺史,不幸早丧,使岑参幼年失怙,家道逐渐衰贫。至开元十七年(729年),才举家迁移登封(今河南登封)。《感旧赋》中说:“十五隐于嵩阳”,“无负郭之数亩,有嵩阳之一丘。”18岁又移居颍阳(今登封县颍阳镇)。嵩、颍为嵩山东西两峰所在,东峰为太室在嵩阳,西峰为少室在颍,两峰相距七十多里,岑参在那里结有草堂,写下了不少优秀的诗篇来歌咏谷中流水、泉上云烟、峰雨野霭、茂树繁花。“九月山叶赤,溪云淡秋容,火点伊阳村,烟深嵩角钟。”(《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本节所引岑参诗文,均见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8月出版。)春云凑深水,秋雨悬空山”(《寻少室张山人闻与偃师周明府同入都》)从这些诗句来看,诗人此时的心境是淡远的。
岑参生于世宦之家,随着他年龄的增长,积极用世思想逐渐勃兴。他在《感旧赋》中说:“嗟予生之不造,常恐堕其嘉猷,志学集于荼蓼,弱冠干于王侯。荷仁兄之教导,方励己以增修。”学业的长进,为他求仕图进积蓄了力量。从734年起,他开始为功业而奔走,即所谓“二十献书阙下”,一直到743年,岑参都是奔走于洛阳和长安这两京之间。这不算短的十年,对他的一生非常重要。
首先,诗人由一个不识人间炎凉的热血青年逐渐成熟了起来:希望一次次的破灭,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世路的崎岖,往返两京,又使他亲眼看到了人与人之间贵贱的悬殊,亲身经历了游子浪迹江湖的苦辛;其次,作为诗人,他的创作内容更丰富、题材更广泛了。在他的创作中,有怀才不遇的悲哀,壮志难酬的失望,有河朔的风光,中原的景色。这类诗作有:《晚过盘豆寺礼郑和尚》、《偃师东与韩樽同诣景云晖上人即事》、《秋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登千福寺楚金禅师法华院多宝塔》等等,总之,岑参“弱冠干于王侯”之后的十年,在功业方面虽然无任何进展,而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受到唐代士林的推崇,这是值得庆幸的。
《岑嘉州诗集序》说:“天宝三载,进士高第,释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也就是说,一直到30岁,岑参才结束了两京往返、江湖奔波的生活,在长安举进士第。《初授官题高冠草堂》记载了此事:“三十始一命,宦情都欲阑。”“一命”是官秩的最低等级,从八品。这对于企图重振世业而为之奔波了十年的诗人来说,未免太寒碜了,太让他失望了。所以说当官的兴趣几乎消退了。但是,“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从诗中我们可以听到岑参的万千感叹:没有授官后的欣喜,有的只是无可奈何。转身看看自己苦心经营的草堂“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因而又进一步感叹,为了一个小小的官职不得不辜负长期隐逸的闲适生活,违逆一向的情怀。言语中带有无限的内疚。以后,在出塞前的几年内,一直身居微职,未得升迁,曾于天宝五六年间游于晋。
二、 岑参的两次出塞和边塞诗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