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 (715-770),荆州江陵人, 南阳人。早岁孤贫,博览经史。岑参为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尤长于七言古诗。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他在祖国边塞的特殊经历,使得他的边塞诗骨格清奇,独具特色。
代表诗作两首
其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其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简评:岑参的经历中,有“参军”、“幕府书记”、“判官”等职,看得出他主要是一位文职官员。但是,由于岑参长期在边塞部队工作,使得他非常了解、同情和感佩边塞官兵“特别能吃苦”的艰苦军旅生活。所以他的诗,充分反映了边塞特殊的气象变化、恶劣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也由此浓郁地表现出边防将士高昂的战斗风貌和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岑参之边塞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在诗的格律上,也敢于创新,其《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诗中,全篇三句一韵,偏中走险,在唐诗中是很少见的,但用在这里非常好,正好与当时西征的秋后萧瑟环境和人物的英武豪放特征相吻合。在用语方面,虽然夸张,但又切合实际,可令人欣然接受。如描写边塞八月飞雪的特殊气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读之令人身如其境,立感寒气逼人;又如写轮台边塞九月的暴风雪,“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也非常形象逼真,虽然夸张,又让人不觉,反而更增边疆将士的豪情。总之,岑参突兀清奇的边塞诗真实地反映了边疆将士与内地的和平和繁华绝然不同的军旅生活和思想感情,而正是他的亲身体验和“舍身为国”的深厚思想感情,又让我们从这艰苦中读出了许多惊奇、豪迈、壮美和快乐。现在不少网友,以为古人善诗就是会遣词造句炼字,其实那是大错特错,那些只是普通的基本功而已;而多练习之后到了自然境界,就应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我们应当学习古人的地方,就是要象岑参那样把自己的创作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这结合中,发现美,咏叹美,给后世留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