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吧,当工程师的父亲总是喜欢在我功课之余教我背诵一些唐诗宋词。当时他也没说这么做对我有什么用;我唯一记得的“好处”就是在每天早读前,老师叫一些背过古诗词的同学上讲台教全班同学大声朗读背诵时被“钦点”得最多,结果招来好多女同学用一种特殊的眼光看我(等我彻底领悟其间蕴意已是多年以后,悔之晚矣!)。那时候父亲教我的诗词种类相当繁多,什么“五绝”、“七绝”、“乐府”还有“七律”什么的名词也就是在那会接触的(其实一点没懂那是什么意思)。像“飞流直下三千尺”、“不尽长江滚滚来”、“白云生处有人家”以及“人间四月芳菲尽”这些在后来愈加滚瓜烂熟的诗句我当时几乎天天背;不光背诵,父亲还时不时给我讲解这是谁的作品,大致是什么意思等等以便让我能初步理解。结果在父亲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下,我对这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顺口溜”越来越感兴趣,这对我后来的学业和谋职都影响巨大。现在想起来,也算是早期的“素质教育”吧!
经历了最初几年的启蒙期以后,父亲开始尝试着把一些篇幅比较长的古诗词用阅读理解的方式让我慢慢熟记下来。好像是在我五年级的那年冬天,贵阳下了一场大雪。当终于熬来一个星期天,我正准备冲出去约几个伙伴迎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大战三百回合时,父亲却把我叫到跟前,教我背起了一首和雪有关的诗。他说那是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我理解了以后再出去就会玩得更加开心。——“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父亲浑厚的男中音慢慢响起,诗中所描绘的雪景逐步浮现在了我的眼前。慢慢地,我开始发现这透过字里行间描述出来的雪景和我知道的不太一样。那是一种极其雄奇壮美的风光,能让每一个接触它的人都不知不觉地被它所吸引,所陶醉。把冬风比作春风,将雪花化为梨花,这样奇特峭美的句子是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不到一个小时,这首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已经倒背如流。后来我才知道这是盛唐红极一时的边塞诗派的代表作。不仅当时是那些热衷于投笔从戎的学子文人共同的心声,更是后人景仰的盛唐诗篇中不可缺少的璀璨明珠。背完以后出去玩雪的情景我早已无法回忆,但要说明的是从此以后我开始深深喜欢上了岑参的诗歌以及众多和他风格相似的诗人之作。大学时候老师说在唐朝有两个人都是以送朋友出远门而出名,不同之处是一个把朋友从西往东送,另一个则把朋友从西向东送。听到这番话时所有同学都大眼瞪小眼不知所云,我却一下就猜出了老师说的是王维和岑参;理由就是《送元二使安西》里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这两段名句。尽管后来我最为欣赏的边塞诗人是盛唐过后的李益,但我的边塞诗情结是从岑参开始的,这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
岑参,原籍河南南阳,迁居湖北江陵。曾祖父岑文本、伯祖父岑长倩和伯父岑羲都以文墨位致宰相,父亲岑植也曾担任晋州刺史。但在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于是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意在求取功名,光宗耀祖。20岁的时候他到了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之间,漫游河朔内外。天宝3年(公元744年)他终于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5年后他初次出塞,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此时他满怀报国壮志,想在铁马金戈中开拓前程,但不曾如意。又过了两年,岑参回到长安,与杜甫、高适等一同壮游,深受启迪。天宝13年,封常清任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岑参受其赏识,再度出塞,先后任大理评事、监察御史和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期间他佐理军政要事,处理文书,运筹帷幄,供应军需,安定民族,发展经济,为建设西域,民族团结和巩固边疆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岑参以判官的身分,经常往来于北庭(今吉木萨尔)、安西(今库尔勒)、交河(今吐鲁番)与轮台之间。边疆的自然风光、军队的征戍生活和广泛地接触各族风情,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岑参在西域5年多的时间里共创作了大量诗歌。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但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的缘故,乾元2年(公元759年)他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又被贬谪为虢州长史。其后岑参又出任过太子中允,虞部、库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