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着只是苍头奴。美人一双闲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矑。清歌一曲世所无,今日喜闻《凤将雏》。可怜绝胜秦罗敷,使君五马谩踟蹰。野草绣窠紫罗襦,红牙镂马对樗蒱。玉盘纤手撒作庐,众中夸道不曾输。枥上昂昂皆骏驹,桃花叱拨价最殊。骑将猎向城南隅,腊日射杀千年狐。我来塞地按边储,为君取醉酒剩沽。醉争酒盏相喧呼,忽忆咸阳旧酒徒。
这里着重写边庭平静时将帅们豪华奢侈的欢娱生活:居处富丽,饮食精美;赏美姬,玩骏马,连奴僮都是“紫龙金章”。将军们饮酒听歌,驰马射猎,纵情所至,欢快无比。这是写诗人于至德二年(757年)罢幕东归途经酒泉时受到太守热情款待的情况,表现了慷慨豪宕、自由放纵、尽情享乐的生活态度。
第四,岑诗中还有不少关于西部地区鲜明的风物人情的记载。当时西北边地的居民情况是胡汉杂处,风俗不同于中原。胡乐、胡舞在汉人中极为盛行。“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奉陪封大夫宴》);“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诗人对于胡乐、胡舞尤其感兴趣,他有一首《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
如莲花、舞北旋,世人有眼应未见。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曼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裙转袖若飞雪,左旋右旋生旋风。琵琶横笛和未匝,花门山头黄云合。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翻身入破如有神,前见后见回回新。始知此曲不可比,《采莲》、《落梅》徒聒耳。世人学舞只是舞,姿态岂能得如此。
诗人这里所写的舞蹈,由诗中“回裙”可知与“回旋舞”相类。作者这里写的舞蹈者不一定是胡人,但舞蹈的本身却是西域的产品,舞如急促的旋风右旋左旋,伴随乐曲演奏着塞外风情。诗人对西域民族舞蹈之矫捷、明快、活泼、俊俏大为赞叹。可以说,在两次出塞中,在西域那片神奇的土地上,诗人的审美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总之,在这样丰富多彩的异域生活里,每天都有新的见闻,每天都会有新的感受。可以说,没有边塞生活的异彩纷呈,就没有岑参边塞诗的充盈丰满,宋人许NFDC7在《彦周诗话》中说“岑参诗意自成一家,盖尝从封常清军,其记西域异事甚多……古今传记所不载也”,说的就是边塞生活对岑诗所产生的影响。
其次,在艺术上,岑诗早期所显露出来的语奇、意奇的特点在边塞诗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变化,杜甫《渼陂行》诗说:“岑参兄弟皆好奇”,这是对岑参性格的评价。好奇,就是喜欢追逐新鲜的事物,对之持有特别充沛的注意力。凡有此种性格者,都能显示出个人的创造力。两次出塞,军旅生活的充实丰富,西域山川地理的奇峭与美丽,正适合了岑参富于创造性思维的性格特征。他适应了那里的环境,他直接面对那里的生活,充分地发挥着好奇的特点。他利用他的敏感,尽力去发现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微妙变化,并努力地将瞬间事物的运动细腻地描摹出来。因此,他的诗歌比以前更加奇特峭拔,“度越常情”,如“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宿铁关西馆》);“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题铁门关楼》);“容鬓老胡尘,衣裘脆边风”(《北庭贻宗学士道别》);“还家剑锋尽,出塞马蹄穿”(《送张都尉东归》),想象奇特,用语奇峭,令人惊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更是通篇出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地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竹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的边塞诗除了奇俊峭拔之外,更有“壮”的一面,历来诗评家们用“壮”、“悲壮”、“雄浑”来评价岑诗,就是对他的边塞诗来说的。例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属同类作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开篇六句即以突兀之势写出了深夜角鸣、妖星降世、羽书飞递、敌兵压境等一系列连续情景,形象地描写了轮台边塞两军对峙、一触即发的战争局势。接着描写唐军将士部队整齐、浩浩荡荡、大军西起的气势:战鼓声震、雪海翻涌、杀声动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