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阴山摇撼,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唐军的雄猛气概作了极为形象的反映;又用胡骑云集、杀气腾腾来反衬唐军的强悍骁勇,锐不可挡;用风急雪阔,白骨萦草等典型物象来烘托将士的艰苦战斗的精神。同时,整首诗两句一转韵,使节奏急促激越,情调雄壮豪放。另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也属同类作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漠漠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总之,岑参在边塞幕府的几年,是他创作经历中最辉煌的时期,他的70首边塞诗,把他个人的风格表现得最完美,最充分。这些诗从总体上看是雄阔奇峭、音调高昂,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向上的情绪,给人以力量和鼓舞。他的诗对宋人陆游的影响最大。陆游于乾道九年(1173年)在四川嘉州任职时不仅刻其画像于斋壁,而且写诗《夜读岑嘉州诗集》来赞美岑参。诗曰:“公诗信豪伟,笔力追李杜。常想从军时,气无关山路。至今牍简传,多昔横槊赋。零落才百篇,崔嵬多杰句。工夫刮造化,音节配韶镬。诵公天山篇,流涕思一遇。” 由此也可见岑参边塞诗对后人的影响。
三、 岑参晚年的生活和创作
第三个时期从至德二年(757年)直至去世。这个时期岑参的仕途比较复杂。
唐肃宗至德初年(756年)末,岑参第二次从塞外东归。次年春,肃宗至凤翔(唐朝于安史之乱中的临时国都)。此时“裴荐、杜甫等荐其识度清远,议论雅正,佳名早立,时辈所仰,可以备献替之官”〖ZW(〗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3。〖ZW)〗。结果未得大用,只任命他为右补阙。这年的十月,安史之乱平,长安收复,岑参等随肃宗还京,从此结束了他的边塞幕府生涯。之后三年,岑参虽然三度为郎,两次出为州长史和刺史,但仕途并不得意。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岑参48岁,春天由虢州归长安,改任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关西节度判官。十月,天下兵马元帅雍王适(即后来的德宗李适)在陕州(今河南陕县)与诸道节度使会师,进攻史朝义,任岑参为掌书记。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入京,在御史台供职。秋天任祠部员外郎。广德二年(764年)改为考功员外郎,后又转为虞部员外郎。
永泰元年(765年),岑参出为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是年50岁,因蜀中军阀内乱未能到任,至梁州(今陕西汉中市)而还。次年,即大历元年(766年)二月,“副元帅杜公鸿渐表公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列于幕府”(《岑嘉州诗集序》)。入蜀途中,诗人写下了《早上五盘岭》、《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等诗,反映了对消灭军阀割据的积极态度和渴望国家统一、百姓安居乐业的良好愿望。大历二年四月赴嘉州刺史任,七月秩满还都。岑参本来打算取道长江,顺流东归。但因杨子林等地方军阀混战,散卒、盗贼交相为患而未能成行。岑参有《阻戎泸间群贼》记载了此事:“南州林莽深,亡命聚其间。杀人无昏晓,尸积填江湾……三江行人绝,万里无征船……罢宦自南蜀,假道来兹川。瞻望阳台云,惆怅不敢前……何当遇长房,缩地到京关……”于是滞留在泸口(今四川泸州)。不久,又改计由剑阁归京,途经成都,寓居客舍,不幸染病,遂于大历四年(769年)岁末或五年初卒于成都客舍。
《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
春与人相乖,柳青头转白。生平未得意,览镜心自惜。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自从兵戈动,遂觉天地窄。功业悲后时,光阴叹虚掷。却为文章累,幸有开济策。何负当途人,心无矜窘厄。回瞻后来者,皆欲肆韊轹。起草思南宫,寄言忆西掖。时危任舒卷,身退知损益。穷巷草转深,闭门日将夕。桥西暮雨黑,篱外春江碧。昨者初识君,相看俱是客。声华同道术,世业通往昔。早须归天阶,不能安孔席。吾先税归鞅,归国如咫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