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生平及创作的第二个时期是从天宝八年(749年)冬至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春,包括两次出塞。这是诗人人生最重要的时期。
盛唐时期,尤其是玄宗早年好大喜功,对外频频用兵,边将建功者往往升迁,在朝廷享有特权,其幕僚也随之位于高职。于是,不少士子文人都纷纷投笔从戎,希望到边庭去博得个富贵荣华。岑参也不例外,他于天宝八年冬赴安西(今新疆库车),为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属。
第二次出塞,由于受知于主帅,情况与上次有所不同。府主就是第一次入幕时的同僚封常清(封常清在高仙芝任安西节度使期间为节度判官,事见《旧唐书·封常清传》),在封常清手下工作,心情比较愉快,胸襟也比较开朗。《北庭西郊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说:“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侧身佐戎幕,敛衽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著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并州儿。”岑参把封氏称作“国士”,为举国推重的人。把他比作“定远侯”,即汉代立功封侯的班超。看来宾主的关系是融洽的。所以,在北庭期间与主帅交流的机会也就比较多。岑参有送主帅出征的诗2首:《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有献诗8首:《北庭西郊侯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章》等等;有陪主帅诗3首:《陪封大夫宴瀚海亭纳凉》、《陪封大夫宴》、《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等。岑参两次出塞,将近6年的幕府生活,对他的诗歌创作是极为重要的。
第一,诗中反映了他战胜自我、克服建功与思家之间的矛盾的过程。第一次出塞,思家之情愈远愈深,贯穿始终。《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云“别家赖归梦,山塞多离忧”;《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云“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安西馆中思长安》云“乡路渺天外,归期如梦中。遥凭长房术,为缩天山东”;《题苜蓿烽寄家人》云“苜蓿烽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等等。从长安出发途上,以至在安西幕中,无论是送人还是登题,思乡的情绪都充盈在他的诗篇中,其中最为驰名,至今广为传诵的是《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里作者把行者匆匆、急不择言的神态传达了出来。全诗以行云流水之笔,写出了缠绵悱恻的思家之情,语虽淡淡却感情深长。
第二,西域的奇异风光在岑参的诗中得到大量的、充分的表现,也代表着岑参诗歌的最高成就。在两次出塞期间,岑参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这个数字在初唐、盛唐写过边塞诗题材的诗人中居于首位。他不是惟一亲历边幕戎旅的诗人,却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用大量作品如实记写从河西到西域整个西北边陲生活的诗人。他根据自己身历其境时的耳闻目睹、切身感受,把远至天山南北以至更远的中亚地区的自然景观如沙漠、风雪、苦寒以及火山、火云、热海等纳入诗的领域,给以如实的记录和生动的描绘。如《过碛》云:“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诗人置身于从未经过的广大空间之内,觉得永远也走不到尽头了。如“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绝域地欲尽,孤城天遂穷”(《安西馆中思长安》),这里都是诗人自己的体验,所以十分真切。
第三,军旅中新鲜的人物的活动及场面的铺排在岑诗中也有充分的表现。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却笑霍嫖姚,区区徒为尔!西郊候中军,平沙悬落晖。驿马从西来,双节夹道驰,喜鹊捧金印,蛟龙盘画旗,如公未四十,富贵能及时。直上排青云,傍看疾若飞。前年斩楼兰,去岁平月支。天子日殊宠,朝廷方见推……
这首诗歌颂了将军的威武和战功,场面是宏大的,声威是煊赫的,渲染了凯旋的隆盛气氛。
……军中置酒夜挝鼓,锦宴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
《与独狐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
《赵将军歌》
这些诗是边地将领与当地民族首领之间交往的客观记录。它能使读者认识到,当年的边塞,民族之间并不都是连年无休止的战争,从一个侧而再现了开元、天宝年间民族和缓的情景。
岑诗中还有表现军旅宴席上歌舞与游戏场面的,如《玉门关盖将军歌》:
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百草枯,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暖房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