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岑参的写景诗与佛经的影响
|
bsp; 《楞伽经》对岑参诗歌创作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与自然的关系。岑参从早年开始便一直是亲山林而远人事。对自然,他从感情上亲近、又从理性上探究其奥理。岑参对自然的亲近,并非是人世受挫后寻求慰藉,如老年杜甫之营浣花草堂;也非尚未入世的暂且栖息,如宋之问解褐前建兰田别业。从早年到晚年、在内地或处边庭、做官在朝或贬为外任,岑参关注的目光总是投向自然。自然事物,对岑参而言,既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给他以审美愉悦,激发他的艺术创作激情,同时又寓含着哲学和宗教的奥义,引发他的思考,诱使他皈依。也正因为自然事物不仅具有物象上感官可感触的姿态,更具有哲学和宗教上的象征意义,岑参便是在多种层次上接受、认同并趋向了自然。而对自然多种层次的接受,岑参得益于《楞伽经》。 自然事物、自然界,在《楞伽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楞伽经》曾以恒河沙这一自然事物譬如诸佛,而且还以为只有在自然中才能修禅发慧。诸佛证得了圣智、断灭了妄想,这样一种境界如何得到说明?《楞伽经》以恒河沙喻之:“大慧,然我说譬佛如恒河沙,无有过咎。大慧,譬如恒沙,一切鱼龟、输收魔罗、师子象马、人兽践踏,沙不念言:彼恼乱我,而生妄想。自性清静,无诸垢故。……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尽烧时,烧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自性,与火大俱生故。……如是大慧,如来法身,如恒沙不坏。大慧,譬如恒沙,无有限量,如来光明,亦复如是无有限量。……大慧,譬如恒沙,随水而流,非无水也。如是大慧,如来所说一切诸法,随涅槃流。”(《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四》)经中以为,只有恒河沙这一自然事物才可以其特性而喻示圣智境界、诸佛智慧。经中揭示了自然事物恒河沙的诸种特性:自性清静、不起妄想;消长起落,而无生死断灭;既有流转而又常驻,变化诸端又悉归清静。的确,自然是有限与无限、刹那与永恒的统一体,佛教哲学的辩证思维很大程度地建立在对自然的思考上。正因为自然所具有的这种宗教意义,《楞伽经》所主张的修禅方式是“宴坐山林,下中上修”(《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一》)。山林宴坐,这种禅定方式不仅是持戒亦是发慧的需要。 岑参自早岁隐居嵩山起,亲山林而远人事的心音便如主旋律在诗中频频奏响。无论在内地、在边庭,岑参总是将目光更多地投注于自然,在自然中发现美、发现神奇也发现奥义。岑参有意将人事与山林相对,在对立中表现自己的审美趣向与情感归依。“久与人群疏,转爱丘壑中”(《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事惬林中语,人幽物外踪。吾庐幸相近,兹地兴偏浓”(《携琴酒寻阎防崇济寺所居禅院》)、“爱兹清俗虑,何事老尘客?况有林下约,转怀物外踪”(《春半与群公同游元处士别业》)、“东溪草堂路,来往行自熟。生事在云山,谁能复羁束”(《题华严寺环公禅房》)、“性本爱鱼鸟,未能返崖溪。中岁徇微官,遂令心赏睽”(《虢州郡斋南池幽兴因与阎二侍御道别》)。而在岑参心中,对自然的归依与对佛教禅宗的归依,是二而一、一而二的选择。“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登嘉州凌云寺作》)、“愿谢区中缘,永依金人宫”(《秋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作礼睹灵境,焚香方证疑。庶割区中缘,脱身恒在兹。”(《登千福寺楚金禅师法华院多宝塔》)。岑参与高适,同是以边塞诗著称,然“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唐音癸签•卷五•评汇一》)。所谓尚巧,是指岑参崇尚奇巧;而主景,是指岑参诗多写自然风景。这种对自然的审美兴趣及表现特征,便是在佛教禅学思想影响下形成的。 在观察自然与诗歌表现自然的方式上,岑参亦受《楞伽经》的影响。《楞伽经》谈诸法性空,为破除法执我执,《楞伽经》分析了人的各种感受及意识的虚幻、流变,分析其起伏生灭。《楞伽经》宣称,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赖耶八识,均处在不停息的生、住、灭之中。为说明诸识川流不息的生、住、灭,《楞伽经》用诸种自然事物作比喻:“一切诸根,自身现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一》)自然是清静的又是喧嚣的,自然是永恒的又是瞬时的。岑参以流变的、因缘和合的、幻化的眼光看取万事万物。他不注重雕刻事物的外形外貌,而注重写出事物的一种飞动之势,写事物之间的相成相映及此起彼伏的联系。即使是写相对静谧的山林,与孟浩然山居描写的细腻、幽寂与丰富不同,岑参写得飞扬、空阔、流变。《河岳英灵集》品藻其诗:“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至如‘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可谓逸才,又‘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宜称幽致也。”岑参的写景诗走着一条独特的路子,他从平常中发见神奇,从静谧中见到奔涌。当他置身边塞时,他好奇的艺术创作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即使是早期的诗作、内地的诗作,自然景观在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岑参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岑参的写景诗与佛经的影响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施蜇存 《唐诗百话》之岑参 |
下一篇文章: 火山云歌送別诗词赏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