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死时,万历皇帝已是近20岁的青年了。在痛哭流涕之余,万历皇帝隐隐约约也感到了些许的轻松。那位令人敬畏的张先生终于走了。
平心而论,万历皇帝早年的表现是令人满意的。他比他的父亲隆庆皇帝要聪颖得多。在母亲慈圣太后和张居正的督察之下,万历帝接受了长期而又严格的正统教育,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圣明的君主。尽管他偶尔也因醉酒、骑马等行为而受到太后和张居正的批评,但总
的来讲,仍是个合乎传统道德标准的年轻皇帝。而且在即位初期,他也一直为自己有张居正这样的辅佐大臣而感到庆幸,并自然而然地在许多方面以张居正为榜样。
但在张居正死后不久,万历帝逐渐听到了不少他原先根本无法听到的言论。张居正的对立派开始试探性地放出风声,旁敲侧击地把张居正的所谓种种罪行揭露出来,丑化其形象。万历帝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原先那位令人敬佩的“张先生”的形象,已逐步在脑海中消失,代之而来的是欺君毒民、接受贿赂、卖官鬻爵、任人唯亲、放纵奴仆、凌辱缙绅的奸臣形象。
冯保家产的籍没,似乎已使万历帝确信了外面对张居正的闲言。冯保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长期与万历帝生活在一起,深得宠信。他与张居正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冯保家中被抄出财物之多之精,大大出乎万历帝的意料。既然太监冯保尚且能积下如此财物,那么万历帝自然有理由相信,张居正的家产肯定是一笔天文数字。联想到张居正生前对他的那种“道貌岸然”式的严厉教育,以及由此而受的委屈和羞辱,万历帝当时的心境是不难想象的。他决定对张居正进行清算。
清算是逐步进行的。张居正首先被剥夺了生前所获的太师头衔,几个儿子的官职自然也被罢免。万历十二年(1584),万历帝决定查抄张居正的家产。圣旨一到湖广,地方便立即派员封锁张府,任何人员不得出入,以等待钦差大臣前来查封。此举本是防止张家暗中转移财产,没想到钦差却姗姗来迟,以致张府中粮薪不济,饿死了不少人。
按本朝惯例,追没的财产应是张居正死时的全部家产。因此,其家族在张居正死后两年中的花销,自然要被追补,甚至还要加上可能被转移的那部分。这不仅给查抄带来了技术上的困难,而且也有很大的随意性。依万历皇帝等人最初的设想,张居正留下的家产应该是个大数目,没想到查抄的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钦差大臣想当然地认为查抄数目远远不符合实际,便对张居正长子张敬修进行严刑逼供。张敬修最后被迫自杀身亡,而张家确实也交不出更多的财物,最后不了了之。张家的财产,后来被运到了北京,共110抬,并没有什么值得注目的珍品。不知万历帝过目之后有何感想,大概多少有点失望吧。
假如按张居正一年数百两白银的俸禄来计算,张居正的财产也不能算少。明初朱元璋确定的官员俸禄,本来就低,在后来的200余年中也基本上没有动过。官员如果只取俸禄,则连其基本的生计大概也难以维持。因此,绝大部分的官员,往往会在俸禄之外,另辟一些财源。只要不太过分,朝野也视之为合理。当然,也有例外,如海瑞就是典型。不过,能像海瑞那样吝啬地生活的上层官员,毕竟是少数,事实上明朝也只有他一个!甚至有不少人认为,海瑞之所以这样做,主要也是为了博取政治名声。这种说法有一定合理性,因为在绝大多数的官员看来,即使是圣贤先哲们,也主张“齐家”和“治国”并重,假如官做到连自己都养不活的分上,还不如不做。这也就是人人都讲海瑞好但没有人愿意自己成为海瑞的原因。因此,在明朝后期的这种风气下,做了10年首辅的张居正,仅留下了这点财产,即使像要整他的万历帝之流,大概也觉得不能算是过分。
不过,既然抄了张居正的家,万历帝自然要给他安一个罪名。至于是什么罪名,似乎无关紧要,只要能证明万岁爷的明察就可以了。
在张府被抄四个月后,朝廷终于总结性地公布了张居正的罪状,大意是诬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钳制言官、专权乱政等等。本当剖棺戮户,仅仅是念其多年效劳,万历帝才加恩宽宥。张居正的弟弟和两个儿子,被送到烟瘴之地充军,而对其老母则额外加恩,允许以空宅一所和田地一千亩予以赡养,以体现浩荡皇恩。
张居正及其时代就这样凄惨地结束了。许多人在事过境迁之后,尤其是在明末时局日益恶化之时,才纷纷想起了这位权臣的种种好处,甚至盼望大明朝还能再出一位像他那样的人物来扭转乾坤。可惜的是,大明朝没有也不可能再获得这样的机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