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召政:大家都叫陈实叫老爷子,果然很不简单。我本来很平淡的经历,到他这里一渲染,就好像我的经历真的很丰富了,其实是他的口才好。
我今天应该是第二次和广州的朋友们交流关于我的《张居正》这部书所产生的影响。张居正这个人是湖北荆州人。大家都知道荆州另外一个名字叫江陵,现在是荆州市江陵县,当年荆州、江陵是一体的。张居正和我们在座大部分人一样,出身寒门,用今天很确切的说法,他是一个小区保安的孙子,他爷爷就是一个保安,是看守大门的。刚才我看到现场电子屏幕的介绍里用了我书里的一段话:“中国知识分子从草根一族,成长为职业政治家的典型就是张居正”。他的才能,我待会儿会跟大家讲,我现在简单讲一下张居正人生的经历。
他的远祖是跟着朱元璋一起农民起义的一个大兵,大概就像很多老红军到新中国建立以后,就没有办法担任行政工作一样,他的远祖也是这样一个人,就是一个马夫,又是老革命,又是文盲,最后朱元璋建国之后就分封这些有功之人,把他的远祖封到湖北秭归,屈原的老家,在那里封了一个相当于县人武部部长这样一个官职,他作为一个安徽凤阳人就这样来到了湖北姊归。当时他们是世袭官职,有一个规矩是老大世袭,而张居正的父亲这一支下来是小的儿子,小的就要出外谋生,就这样到第四代就离开了秭归,来到了荆州府打工。荆州在当时是一个很发达的城市,天下九州就有一个荆州。当时在那个城里面有7、8个正省级的衙门。所以,打工要往中心城市跑,古今都是一样的。他来到这里就找到了一个在王府守大门的工作,后来他爷爷觉得这样子下去,这个家会没有办法重新发达,就千方百计的省吃俭用培养自己的儿子读书,这就是张居正的父亲,他爷爷的独子张文明。张文明20岁考中秀才,也就是今天的大学生,然后再考研究生和举人就没有考进去,但是他这辈子做得最好的文章就是张居正。
张文明21岁的时候有了张居正,张居正13岁就顺利考上了秀才,他考上秀才的时候,他的名字叫张白龟。为什么有这么俗的一个名字呢?是因为他爷爷在孙子出生的头一天晚上做梦,梦见月亮掉到他们家厨房的水缸里了,然后从水里浮起一只白色的乌龟。后来老头起来到水缸看,果然看到水缸里面有一只白龟。因此,第二天他的孙子出生,就叫白龟。但是,上学以后觉得白色的乌龟不好听,这个字不雅,就把龟改为“圭”,就是美玉的意思,但是音没有改。当时的荆州知府觉得这个神童的名字叫白圭不好听,他说我就给你改一个名叫居正,你将来要居正位,用这样一个名字来勉励他。
就这样,13岁的张白圭变成了张居正。16岁时,他们父子两个一起到武汉省城考举人。当时一个省有三个正省级干部,一个叫巡抚,主管一个省的行政;一个叫刑案,主管一个省的司法;还有一个人叫学台,主管一个省的教育。三权鼎立是司法、行政、教育。我们所谓的三台长官,抚台、按台、学台就是这么来的。三台会审,虽然都是正省级,还是以掌行政权的抚台大人为最大。三台大人看了这次考试第一名的文章觉得挺好,再把名字揭开一看,叫张居正,说他的文章写得这么好,我要见见这个考生。过来一看是个孩子,全省参考考生中最小的一个孩子。这一位抚台大人叫顾东桥,是有名的江南才子。他见了张居正之后,谈了一番话,非常欣赏这个风度翩翩的少年才俊。他当时就把自己身上的一条腰带解下来送给张居正。他说,年轻人你有学问很好,你将来要为国家承担责任,我这个腰带送给你,是对你的一种勉励,因为你将来不会系这个腰带,你是腰玉之人(明代官员的腰带是分级别的,正省级的干部只能系犀牛角的腰带,而宰相是系玉腰带)。
这种评价可谓语惊四座,大家以为这一位考生一定会顺利的得乡试的魁首,可是第二天公榜,张居正同他的父亲一样,没有中举。大家很奇怪,顾大人单独接见他,还给他这么高的评价,为什么没有让他高中呢?顾东桥先生说,得杀杀这孩子的骄气,对年轻人不要让他走的太顺利,国家的人才一定要沉稳,如果现在给他很高的奖赏,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就会多一个唐伯虎而少一个魏征。大家知道唐伯虎是有名的风流才子,人家搞艺术的,挺好呀。可是在当时政治家的眼中那是末流,受人尊敬的读书人应当经邦济世。就这样,张居正在13岁碰到一个好的市委书记,16岁碰到一个好的省委书记。就这样,父子两人,两个落榜的秀才,一个37岁,一个16岁,又挑着担子回到了家里。
19岁时,张居正再去赶考,依然高中,他的父亲依然落榜。说起来很好笑,张居正最后当了翰林,已经成为国家最有名的学士了,他的父亲还在挑着担子去考举人,还没有考上,一直考到62岁。人家说你就认命吧,算了,你有一个好儿子就行了。最后他的儿子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他再不好意思去考了,就这样,他爷爷的梦在儿子身上没有实现,而在孙子的身上实现了。
张居正在嘉庆二十六年考中了进士,这一榜进士是明代最有名的进士,里面出来很多国家级的优秀政治家、国务活动家、水利专家,就像我们黄埔军校的一期、二期一样,国共两党的优秀人才都在这里诞生。他23岁考中进士,当时朝廷用人有一个制度,就是在每年考取的将近280名进士里面遴选20个人,这20个人不分配官职,而是留在翰林院继续深造。过去留下来的人在民间叫“点翰林”,就是说你这个人被点了翰林就会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
在翰林院毕业的人没有到地方当官,他们充当三种职务:第一种是侍讲,就是给皇帝当老师讲课;第二种是待诏,就是给皇帝起草圣旨,在我们今天就是起草中央文件;第三种是检讨,就是给皇帝整理历代治国的得失,编撰书籍。这三种官分别叫讲臣、言臣、文臣,张居正就当了文臣,专门研讨治国的得失,编撰书籍,供皇上阅读。他25岁担任这个职务的时候是嘉庆二十八年,他担任这个工作之后,马上就给嘉庆皇帝写了他治国的建议,希望国家从五个方面进行改革。因为当时把持朝政的就是大家都熟知的大奸臣——严嵩。他对严嵩看不惯,他说国家非得要改革,我们的吏治很腐败,我们的财政非常困难。但是,历史没有任何记载证明这封上书得到过皇帝的批示,也就是说皇帝没有批示,也没有听说严嵩要整他,我估计这封上书,皇帝没有看见,严嵩也没有看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