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史
大有裨益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 李有志
曾国藩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青年毛泽东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去世之前,一再叮嘱他的长子蒋经国要终生研究曾国藩。
当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不能脱离历史条件的。我作为一个读者,粗浅地谈点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想。
曾国藩是清朝高官,官至一品。在他的一生中,没有留下宏篇巨著,可他的家书却有一千四百五十八封。
在曾国藩家书中,关于读书、交友、个人修身、处理家庭关系的占有很大篇幅。
读书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谁都知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在大力倡导读书学习的风气。最近几年,我国开展了全民读书活动,以此来提高民族素质,建设与发展强大的国家。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读书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今,我国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出版物空前繁荣,可供读的书籍日渐增多,读者可任意选择,这是社会的进步。
我认为,在阅读新书的同时,也应倡导读些旧书,尤其要读古人有关怎样读书的著作。
曾国藩不仅从小喜欢读书,而且在他做官后,仍然坚持读书。因此,他在读书实践中,有自己的亲身体会:读书宜专,习字宜恒。古人把读书与习字作为读书的两个重要方面,不可偏废,两者不可懈怠。曾国藩以书信的方式,先是为弟弟们,后为他的儿子们传授读书的方法。请读下面的阐述:
不论读何种书籍,都要坚持做到:“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我认为,所谓有志,就是不甘为人后,应争先恐后;所谓有识,就是知识学问无尽头,不能井底蛙观天;所谓恒,就是读书有恒心,雷打不动,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成事。
“无论何书,总顺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大局精处茫然不知。”
这不是个简单的学习方法,它的深层意义是:一个人的知识是时间的积累;没时间的堆积,熟读书中的知识,就不可能透彻了解和系统掌握书中的要领,得到完整的知识。读书要专,还在于读书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这样才能掌握书中的全局,明了书中的精处。读诗,也是古人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曾国藩说:“弟要学诗,先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记得,我童年读私塾时,老师告诉我们,人人都应学点诗词。这不仅能了解一些典故,也能提高写作水平。先学一体,然后再顾及其余,看来,也是在借鉴古人的读书方法。可我那位老师一生不得志,一个清末秀才,最后死于乡村教师的岗位上。
曾国藩对习字也有他自己的看法。他教育弟弟们:“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
习字,也是古人读书的必修课。书法也是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曾国藩在给沅、季两个弟弟的信中说:“沅弟的字骨劲秀丽,得力于你的天份,写得极稳。归之于你的练习。”
当今,倡导读书,也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全民读书活动中,不仅应倡导民众读新书、读好书;还要读些旧书。所谓旧书,就是那些被证明见解卓越,质量上乘的经典名著。当然,还要读些古人关于怎样读书,其中有读书的责任、目标、方法等的专著。这对于我们开展读书活动也具有深刻启示的。
曾国藩虽然在历史上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但仅就他个人品质、修养来说,还有许多过人之处,可供后人学习。我读曾国藩家书之后认为,“修身之道”是他的思想基础;他的“处世之道”、“交友之道”、“用人之道”、“教子之道”、“为政之道”等等,都是来自他的修身之道。
曾国藩在他的家书中,有许多“劝学”之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他认为《大学》这部书,条目有八,这八条中,能使人成功的地方,也就两条:一是格物,二是诚意。所谓格物,就是要弄清楚事物的原理。用现在的话说,读书,就是掌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诚意,乃是身体力行,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做到学以致用。这些观点充分反映了曾国藩对人、对事乃至对社会、对自然界的朴实的认识。
他在劝告兄弟相处之道时说:“我去年曾与九弟闲谈,云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不是兄弟。”
我读后感到,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兄弟间,要讲友爱,相互尊重,平等相帮;二是,在家族中,不应有愚蠢和贤能之分,各有长处,各有不足,取长补短。如果在家庭中有愚蠢和贤能之分,这是家族矛盾的暗流。曾国藩是在劝告兄弟,也是在警告自己。
曾国藩又说:“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这段话谁人都知道:家和万事兴。相互尊敬,相互爱护,相互关怀,这是兴家之道。如今,我国倡导的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家庭不也有这样的观点吗?
曾国藩把做事要谨慎,对人要谦谨,作为人生载福之道:“凡动口笔,厌人之俗,谈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皆骄也。”这段话告诉我们:讨厌他人的俗气,嫌弃他人的鄙薄,议论他人的短处,揭露人家的失败,这全来自骄气。骄者必败,这是做人必须时刻注意与警惕的大问题。骄气乃人生大忌也!
曾国藩告诫各兄弟:“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
在封建制度下,有谁不琢磨升官发财,有谁不利用权势追逐银两呢?那些贪婪、搜刮百姓的官吏,可谓见怪不怪,大有人在。可曾国藩却立志,不以做官发横财,俸禄有余用来接济穷人。稍加注意,在他的家书中,就会看到他接济穷人的真实记录,让人历历在目。这在当时那个年代,也算可贵吧!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决定他忠实地维护封建主义制度,忠实地效力于封建皇帝的权力。但他也有另外一面,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良好的品德,并把它传承给他的家人乃至后代。正像他说的那样:“余生平略涉儒家先人之书,且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为重。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
“修身之道”系曾氏的思想基础。曾国藩又把儒家思想作为自己品德修养的典范。仅就曾国藩个人品质来说,仍有许多过人之处。要想树立品德,得先要去掉奢求之心;要想造福,得要去掉嫉妒之心。这也是当代人应该加强的一种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