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人。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一生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誉,又有“卖国贼”的恶名。曾国藩一生严于修身、养性、治家、治军、治国,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最高追求。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但细读《曾国藩家书》有感书中真意! 曾国藩在写给家里的信中,提倡修身要讲求“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字字句句流露出其作为兄长,长辈的强力的责任心和期盼的感情。 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他认为提升自我修养的方法,最难的莫过于养心了。虽然自己心中能够洞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去行善除恶,这样的做法就是自欺。是否自欺,别人无从知晓,只有自己心里明白。所谓养心,没有比清心寡欲更高的境界了。所以说,人若能慎独,那么自我反省时便不会有自满自足之感,可以面对天地、质问鬼神,绝不会有行为无可悔恨而心却畏缩的情况出现。如果一个人没有做过感到愧疚的事,那他面对天地时,自然是神色泰然、镇定自若,这样的心就会是快乐、满足、宽厚、平和的,这就是人生的自强之道,更是保守身心的要事。 主敬则身强,外表整齐严肃,内心思虑静定专一。他认为敬字最贴近我们的功用,尤其在于能使人肌肤筋骨得到锻炼。庄重端敬则日益强健,安逸放纵则日渐怠惰。所以他要求家人,不论遇大事小情,不论人多人少,都要以恭敬之心相待,不能懈怠,从而身体也会保持强健。 求仁则人悦,爱民惜物之胸怀,大公无私之情怀。他认为人出生来到这个世上,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所以每个人的出生都是出自同一源头。如果只知道求一己的私利,而不知道对百姓宽仁,爱护万物,这等于是违逆了同出本源的道理,也就大大辜负了天地厚待的初衷。 习劳则神钦,世上人的性情,都是好逸恶劳的。无论贵贱智愚老幼,大多贪图安逸,逃避劳苦,古今都是如此。如果一个人每天的穿衣饮食与他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称,那么别人就会敬重他,连鬼神也会加以赞许,认为他是个自食其力的人。可以说这些应是曾国藩对儒家思想的一种继承和发扬,是对修身养性之法的深刻理解和精辟论述。 我个人以为在这四点当中,“求仁”最重要。孙中山先生曾提出要“天下为公”,周恩来总理曾说“遂密群科济世穷”,胡锦涛总书记郑重提出“全党同志要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其实都是胸怀天下,“求仁”思想的体现。当然,如果这四点都能够做到,不仅对古代人安身立世有益,就是对现代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取得事业的成功都是有益的。 在信中曾国藩还提到年轻时读书是为了考取功名,但为考试所学的知识都是理论的,不是真正的治世之道,不是真正的学问。考取功名或者走上社会之后应该了解读书人自己所固有的这种弊病,从而自觉的加以深造,这就是为什么朝廷的官员虽经历十年寒窗,但有真正本事的不多,因为他们从走上仕途之后已习惯于依仗手中的权势,腹中有无真本事已并不重要。不管我们从事的是什么行业,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很有启迪的。在当时朝廷腐败的背景下已经身为京官的曾国藩还能保持这种心境和态度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细读曾国藩家书,他对兄弟之间的感情让我感触良多。我们知道在现代社会里绝大多数人都爱子女或者孝敬父母的,但对兄弟姐妹却缺少关爱之心。因为兄弟姐妹长大之后,将自立门户,关系和感情都会越来越疏远,这种情感已经为世人所淡漠所遗忘。而曾国藩却把自己的知识才华通过书信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兄弟们,令人着实敬佩他的胸襟和智慧。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曾国藩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读《曾国藩家书》有感详细资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