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平日里有两个爱好,一是品茶,这是受到父亲影响和熏陶,工作之余、闲暇之时,呷一口清茶,顿时使人感到神清气爽、精力充沛、疲惫尽消。另一个则是读书,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读书的时间被挤占得越来越少,但也总能趁茶余饭后或者入睡之前浏览几页,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一种习惯。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古人的说法虽然有一定局限性,但辩证地去理解却也不无道理。年少时由于莽撞无知,错过了一些读书学习的好时光、好时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越来越认识到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重要性。在纷繁复杂的工作面前,在浩如烟海的丛书中,总能静下心来读读书。读书需要心如止水。心气浮躁、急功近利、心事重重是不能进入读书的佳境的。要达到心神合一、废寝忘食的境界很不容易,需要去长年累月的修炼和积淀。
春节放假期间,抽空读了一遍曾国藩家书,感觉深有体会。曾国藩的家书行文从容镇定,随想而至,挥洒自如,在看似平淡的家书中蕴藏真知灼见,蕴含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谛,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的“三不朽”之说。曾国藩虽出身低微,却从小发愤图强,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后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对人对己坦坦荡荡,每日自修、自正、自省、自律,实现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理学名儒”。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孔子曾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贵有志,但“志”对于人来说,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目标,要立长志,而不能常立志,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切实去践行它。
《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到了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悟到一个家庭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码,更触摸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他认为读书要“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讲究“志、识、恒”,鼓励其弟“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教育家人“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为处世为人之本,悉心体会“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勤劳、谦逊、戒骄、宽容、节俭、坚忍、自强,在其家书中屡屡可见,言之切切、诲之谆谆。人们常说,子孙有用,留钱没有用;子孙无用,留钱也没有用。令人感慨的是,曾国藩身为朝廷重臣,手中实权在握,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再三叮嘱家人要力行节俭以不致亏空,可谓用心良苦。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个人只有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才能不断在人生进步的阶梯上攀高。一本好书,犹如一座路标,当你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踯躅时,它能纠正人生偏移的路标,会给你指明一条光明大道,到达希望的殿堂。一本好书,仿佛是一座灯塔,当你如沧海一粟,在浩浩淼淼的大洋中漂泊时,会指引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按照组织安排我回到中院工作仅两月有余,但已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学习氛围。中院实施的“文化育院”战略,创办“法院大学”,开办图书室,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使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看着图书室里一个个埋头苦读的身影,读着桌上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相信这一战略的实施和深化必将给中院增添勃勃生机,产生长远而深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