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大多数人往往热衷于分享一些新颖的管理理念,先进的教育方法,并希望能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可往往感觉天下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天长日久,更多时候感到的是世太的炎凉,人生的无奈,从而倍加体会到自己处于变革时期的浮躁不安。于是定下心来,当我跟随着哥们的感觉一起叩开了曾学的门扉,去用心品味《曾国藩家书》,深有感触。
教育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一般来说一所学校,每一个管理者都肩负着有三项关键任务:策略、人和组织。策略,决定一个学校要做什么,如何运筹帷幄,如何调控全局;如何协调关系;人,策略的具体实施者却常常被管理者所淡忘所漠视。而实际上,“人”才是领导者最重要的工作。这也是曾国藩立家安邦定国之道的核心。
修身立志:曾国藩倡导的领导之道大多目光向内,即自我管理,体现中国传统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修身与气势庞大的治国、平天下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事实是一旦真正实行起来,它远比策略困难得多。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的回答很豪迈,其父朋友的反问寓意深长。陈蕃之所以不扫屋,无非是不屑于做所谓的小事,志向高远,抱负满怀。
《朱子家训》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将打扫庭院当成了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自我品德的必修课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明了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从大处着眼,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的道理。可见“扫屋”与“扫天下”一脉相承,殊不知“一屋”是“天下”的一部分,“扫天下”又怎么能排斥“扫一屋”呢?“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前几天的一节语文课,刚迈进教室,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白色的垃圾、黑色的瓜子壳遍地皆是,满目疮痍,如果没有洁净的墙壁和光洁的黑板衬托,很难想象出这里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当时我拾起了教室里的扫帚,一边清扫地面的卫生,一边说,看来我该到班上来竞聘个卫生卫员当当!”不少学生听了我的话掩嘴窃笑?我马上板起脸孔问到:你们何以不打扫卫生?学生答曰:期末复习考试,学习太忙,无暇顾及……
现在的学生不缺少理想和追求,缺少的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进;学校不缺少各类管理的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因此我们应提倡养成良好的习惯,注重细节、做好小事。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思维过程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可以享受它的“利息”。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正人先正己。曾国藩上承三省吾身的教诲,下启自我批评的风气,时刻不忘修身养德。他的修身功课主要为诚、静、谨、恒。诚为诚实、诚朴,为人表里一致。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谨,主要指言语和行动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讲无根据之话,不做无胜算之事。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规律,做事有毅力。他从三十一岁起,给自己订了个“日课册”,称为《过隙集》, “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不但日日省其心,而且及弥补阙失。《过隙集》刚写到第九天,他便猛省从前与某人结仇怨,错在自己当初“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当晚他即到某人住处“登门谢罪”。长谈之后,又请吃饭。从此前隙尽释。自此曾国藩时时反求诸己,处处修德养望,在人格、声望等几方面,为日后的绝大事业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推恩施惠 。从管理的角度来思考曾国藩。曾国藩的领导方式有着更多的传统智慧,有很多朴素的真理蕴涵其中。他常说,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自己想建功立业,则先让别人建功立业;自己想兴旺发达,则先让别人兴旺发达。这样的说法也许太过世俗,但却是真理。中国社会中的成功之道是合理的上下之道。上即“向上推恩”,下即“向下施惠”。向上推恩,意即:有功劳的时候,要懂得将功劳往上推;才能获得上司的信任。上司会认为你不贪功,是可辅佐他的可用之才。他就会认为你是他培养出来的。从此容易信任有加。同时领导人士也要懂得“向下施惠”,将恩惠布施给下属。把功劳让给下属,他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必然会助你成功。因为你的下一步成功,也就意味着他下一步的成功。何乐而不为呢?例如曾国藩对待资深下属,做法就很独特。在创办湘军之初,他为维护内部完整统一,对另立门户者坚决抵制,但等他做大了,天下人才趋之若骛时,倒对“另谋发展”者予以支持了。这种情况下的“推恩施惠”的做法很值得今人玩味。
育才识才。“领导即教育”。很多成功的领导者,譬如韦尔奇和格罗夫,无不把教育当成他们的主要工作,并投入大量的时间从事这项工作。在教育上,曾国藩无疑是个杰出的领导者。他的幕府就是培养人才的熔炉,他既是军政长官,又是业师;幕僚既是工作人员,又是学子。他的弟子回忆道,“在营中时,我老师饭罢后,即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在幕府中,一般幕僚都尊曾国藩为师,从道德修养、为人处事到学术观点、文学理论,以至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曾国藩的影响。关于识才,曾国藩说,选将才必求智士、严士、劳士。也就是说,挑选将才,必求智略深远之人,而且必须号令严明,能耐劳苦。他还认为,人才靠奖励而出,即便中等之才,若奖励得法,亦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则往往停滞于庸碌不能自拔。种种事实证明,曾氏的人才观是成就大业的基础。
事过境迁,虽然百十年过去了,但是曾国藩文集中反映的文化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依旧具有顽强的活力。曾氏用入世精神以办实事,体老庄以寄闲情,由中国文化中培养见地,从传统道德中汲取力量。以普通出身,凭自我奋斗,立大志,修炼人格,以大气度做事,以收敛态做人,认准目标,时常保持一种宁静如水的心态。这些积极的处事之道,时至今日,仍然会有借鉴意义。 作者:宋红美 文章来源:乳山市育黎初级中学
|